1960年秋天,一个农村老汉来到北京,在接连打听了几人后,他来到了新华门,这是中南海的正门,大门里面便是国家领导人办公的地方。
老人还没走几步就被门口的警卫给拦了下来,作为新华门的警卫,附近的安保措施不容他们松懈半分。
看着老汉的模样,看起来不像是坏人,警卫员便询问道:
“老人家,你到这里要做什么?”
老人名叫罗忠文,也是一名老兵,在听到询问后,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我来见老朱,有事要向他汇报!”
“老朱”?警卫员重复了一句,有哪个领导姓朱呢?总不能是朱老总吧?
罗忠文本就有些急,看到警卫员不知所措后便又说了一遍:
“就是朱德,朱老总啊!”

朱德照片
警卫员大惊,认识并点名要见朱老总的,肯定是有大事,于是连忙打电话请示,在说出名字后,只听对方说道,让他进来吧。
就这样,罗忠文在警卫员的带领下来到了中南海,在这里,中央军委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罗瑞卿接见了他。
警卫员将罗忠文领到罗瑞卿的办公室后便离开了,心中不免嘀咕,这位老人家到底是谁,为什么可以直呼朱老总为“老朱”?
警卫员不知道的是,罗忠文不仅仅是跟朱老总,就是跟彭德怀元帅也都有过交集,并且关系还都不浅。
一个突然出现的农家老汉,却惊动了中央的罗瑞卿,老人罗忠文到底有怎样的经历,为何可以称呼朱老总为“老朱”?

罗瑞卿照片
走过长征的老红军:罗忠文
1897年,罗忠文出生于湖北省咸宁县罗家嘴村,同当时大多数的群众一样,罗忠文的家庭条件并不好,父亲需要在地主家做长工,才能养活全家。
长大后的罗忠文跟父亲一块,去附近的地主家中做长工,在这里,没少受到地主的刁难,这让罗忠文的内心对这样的社会充满了痛恨。
痛恨为什么地主可以作威作福,痛恨为什么平民没有出头的机会,就是在这样的黑暗中,他看到了一处光明。
1926年,罗忠文加入到农民协会当中,在这里,他学习到了平等以及新思想,对于革命,也就有了更深的向往。
1932年2月,作为农民军的一员,他们所在的部队被编入到红军独立第三师当中,至此,罗忠文正式成为了红军的一员。

红军队伍
进入红军部队后,因为本来在农军中就有一定的作战经验,所以他很快适应节奏,跟随红军队伍一块在附近打游击。
长征途中,也有他罗忠文的身影,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败,红军队伍开始长征会师,作为红军的一员,罗忠文跟随部队踏上了长征的步伐。
要说红军最为艰难的时期,那么一定有长征时期,回忆起曾经的长征路,罗忠文眼含热泪,因为有太多的战友倒在了半路上,太苦了!
为了让战马过沼泽地,还是他拿着板子垫在沼泽地上,通过这个办法,部队中的战马成功走过了沼泽地。
在队伍中,罗忠文虽然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但一定是最可靠的那一个,1米73的个子,挑起300多斤的行李说走就走,不喊累不埋怨,大家都认可他。

红军走长征剧照
虽是炊事员,却比战士勇敢
正是因为他的可靠,1937年,罗忠文被分到八路军总司令部担任炊事员,负责领导们的饮食,看似炊事员的工作简单,实则不仅要给领导们做饭,遇到紧急情况,甚至还要临阵扛枪作战。
并且炊事员也并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必须要经过组织的考验,不然随便交给一个人,很容易出现大问题。
在一次与日军的战斗中,因为人手不足,罗忠文又拿起了枪跟敌人搏斗起来,虽然做了一段时间饭,但杀敌的本领,还是刻在骨子里的,每一声枪响就有一个敌人倒下,一点都不含糊。
打着打着,罗忠文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跟总部失联了,虽然敌人都被消灭,但如果再去寻找部队,很有可能会被敌人发现。
再加上多日的战斗,罗忠文身上也挂了彩,这时候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躺在敌人的尸体上睡觉。
过去了两天后,总部的战士找到了尸体堆中的罗忠文,这还是朱德朱老总下的命令,他率先发现,给自己做饭并且爱开玩笑的罗忠文不见了。

朱德照片
可以说这次完全是朱老总救了罗忠文一命,如果不是朱老总率先发现,恐怕罗忠文就凶多吉少了。
很快,罗忠文就用实际行动回报了朱老总,在途径一条大河时,因为没有桥,大家只能游过去,但问题来了,朱老总年龄大了,并且不会游泳。
这时候炊事班的罗忠文就站了出来,他拍着胸脯告诉大家,就让他背朱老总过河,在罗忠文的帮助下,朱老总顺利过河。
也正是这两段经历,让罗忠文和朱老总的关系更近了一些,其他人看到朱老总,总会有些紧张,而罗忠文就不一样了,就很放松,还会跟朱老总开玩笑,而朱老总对此也不介意。
在战争时期,除了跟朱老总有交集外,罗忠文还跟彭德怀也有交集,为了表彰他,彭德怀还专门为罗忠文颁发了一面奖旗。

彭德怀照片
彭德怀亲自携奖旗嘉奖
1938年,罗忠文在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的带领下,奔赴山西抗日前线,此时山西抗日形势非常严峻,部队只能快速行军。
山西的日军异常的嚣张且狡诈,同年6月,彭德怀等人在山西尚未站稳脚跟,闻讯赶来的敌人便率先发动进攻。
面对敌人的包围,彭德怀率领部队紧急转移阵地,因为情况紧急,一些重要的情报均来不及销毁,于是彭德怀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将收拾好的公文包交给了罗忠文,希望他可以保管,里面都是八路军的重要情报,罗忠文何尝不知道事情的重要性,当即就拿过公文包。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公文包,里面内含了大量的情报和资料,足足有三十多斤重,但罗忠文一下就背在身上,为了掩人耳目,他还将自己的背包丢掉。

在转移途中,罗忠文再次跟部队失去联系,不同于之前,这次敌人就在背后紧跟着不放,罗忠文只好藏在一个山洞当中。
在经过了两天后,罗忠文找准时机迅速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但此时大部队早已经完成转移,罗忠文只好紧追大部队的步伐,在追赶了六天后,终于跟上。
看着因为过度劳累而明显虚脱的罗忠文,再看着被他紧握在手中的公文包,里面的文件没有丢失一份,彭德怀非常感动,当场就表扬了罗忠文。
在罗忠文恢复过来后,彭德怀还专门来了一趟,除了慰问外,他还带着奖旗和30元边币,这是对罗忠文的鼓励和嘉奖,收到奖旗,罗忠文非常的激动。

深藏功与名,专心回乡搞建设
1949年,身经百战的罗忠文跟随中央军委进入北京,此时的他已经年过半百,再加上多次负伤,组织上决定让罗忠文在北京休养。
但罗忠文拒绝了组织的好意,他决定返回家乡,建设家乡,当初离开家乡就是想解放全国,现如今做到了,他也该回去了。
回到家乡后,考虑到罗忠文是个功臣,当地的县委就想让罗忠文担任他所在乡镇的乡长,他再一次拒绝,只想从事农业生产,他表示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还不如给其他人提供机会。
作为老兵,组织上对他也是极为照顾,当地县委给他建房子,逢年过节都会来探望他。
但罗忠文的原则性很强,县委建造的房子,他不去住,每次县委来看望他,贵重的礼品不收,就算生活遇到困难,也从不向政府伸手。
当初从北京回来,罗忠文就是想回乡搞生产,在家乡安顿下来后,他说干就干,在家门口栽种水稻,并带领当地群众开荒,全村人民在罗忠文的带领下,生活越来越好。
除此之外,利用闲暇时间,罗忠文还给当地的青少年和学生讲毛主席和朱老总等人的故事,告诉他们革命的重要性,给他们科普革命知识,让年轻人不要忘记毛主席他们。

再度出山: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不是家乡出现问题,恐怕他也不会再度前往北京,为了当地人能够吃饱饭,他再度前往北京,目的则是向组织反映这个情况。
这也就有了开头那一幕,他千里迢迢从湖北赶到北京,本想见一见朱老总,没曾想此时朱老总正好不在,好在他跟罗瑞卿也是老相识。
在办公室内,罗忠文诉说了来意:
“湖北省咸宁县饿死人了。我利用田边地角种点粮食,被生产队没收了。”
对于这个问题,罗瑞卿给出了解决办法:
“这两年国家在还外债,有点困难,以后会好的。你回去告诉当地干部,田边地角可以种粮食。”
经过罗忠文反映,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并且中央指示湖北省打开国库,给群众分发救济粮,彻底解决了当地群众吃不饱的问题。

经过这件事,大家才明白,原来村里的罗老头,平时说的真不是吹牛,他真认识中央的领导,不过除了震惊外再无其他,罗忠文在村中的口碑本来就很好。
1975年6月,罗忠文生病住院,在此期间,县领导和全村的人都前去看望。
两个月后,老红军罗忠文因病去世,对此,当地群众纷纷悲痛,上门参加罗忠文的追悼会。
身怀功劳,却心系群众,自愿回乡带动当地生产,生活再苦再累,也不向组织伸手,老英雄罗忠文的精神,令人敬佩。
毫无疑问,如果罗忠文选择留在北京,那么他的后半生必然安稳,但他却选择了最难的一条路,并一直走了下去。
就如他的碑文一样:革命千秋古,传统万代兴;
横批: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