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伯明 | 古银杏树及周边发生的“蹊跷”事

 王伯明的图书馆 2022-06-19 发布于江苏

冷静观察 启迪思索 记录印象 贮存希望


古银杏树及周边发生的“蹊跷”事

王伯明

  太湖半岛陈舍村村北,耸立着一棵800多岁的银杏树。

陈舍村的古银杏树生长在陈舍港浜头,暮春青翠,深秋金黄,位置比较突兀。她的北侧是观音庙,南侧有口水井,三面农田肥沃,南边距陈舍主体村庄较近,也有100多米。

陈舍村安然静谧,具有十足的江南乡村韵味。村里90多岁的老人讲,他们小的时候,这棵银杏树就那么高大粗壮。周边数十里上了年纪的人都清楚记得,当年,特别是顺风天气,总是伴着银杏树方向的“碰”“蓬”碰” “蓬” 抽水和辗米的柴油机声进入梦乡,又伴着这个节奏的机器声醒来、起床。每当上学、劳作,映入眼帘的就是远处这棵挺拔郁翠的银杏树。

据传,观音庙门前的银杏树是由建观音庙的人栽种的。银杏树和观音庙很灵,周边百姓遇到求子、免灾、病痛等问题,都要到这里来烧香供佛。银杏树旁的一口水井,水质甘洌清甜,干不涸,涝不溢,路过这里和劳作的人,总喜欢来饮用解渴。

历尽沧桑,瞻望咨嗟。这棵银杏树,几经磨难,饱经风霜,信众膜拜,乡亲尊崇。真是阅尽人间悲苦喜乐,受托着人们对美好的期待。可原古银杏树及周边发生了一件件“蹊跷”事。

原本枝叶繁茂、果实累累的银杏树,近半个世纪凋凌枯萎,枝不结果。人们以为树龄长了树木枯亡,也有人说是这里的庙宇遭到毁坏,惹努天公等等。待到近些年,古银杏树又萌发生机,盎然勃发。古树新生,乡亲们真感到“蹊跷”,坊间言论多种,多位知晓“奥秘”的乡亲道出了原委。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的五十年间,中华大地经历了大跃进和文革运动。陈舍村的观音庙被改成了扬水站和碾米厂,原本陈舍港浜底头改建了石条板大踏渡。庙前油迹斑斑,土质污染严重。银杏树缺少管理养护,致使土肥流失,根茎暴露,藤草缠绕,虫害侵蚀,枝叶枯萎,长不结果。曾一直被举目高瞻的银杏圣树,失去了往日的蓬勃与生机,村民望树唉叹,深感无奈和痛心。

如何让银杏树焕发新绿?一位姓周的乡贤,懂点天文地利,了解环境元素,知书奉公,与民共济,在百姓中有较高威信,人称周乡贤。周乡贤谙知乡亲的心思。他看到环境被毁,古树遭殃,乡亲诉求,无人理会,也心急如焚。

美丽乡村建设的春风,吹绿祖国大地。时逢挥汗妆扮乡村好时机,周乡贤决心与乡亲一起养护好这棵令陈舍村和周边乡亲痛爱的古银杏。他到这块宝地实地勘察,反复转悠,与有经验的乡亲反复磋商,请林业专业人员现场测定指导,形成了整套养护古银杏树的实施方案。

陈舍村的老百姓淳朴厚道,天性善良,由衷期待恢复往日的绿荫婆娑、盎然生机,还庄稼人平安和睦,兴旺顺意。大家拥戴周乡贤的安排,聚集起来,肩杠人抬,填土移石,拆除了原来的石条板大踏渡,将石驳岸向外拓展了二、三十米。用新土从新置掉了被污染机油的旧土。在古银杏树东侧,又栽种了一排银杏树。周乡贤说是公母树搭配,以受粉结果。乡亲们松翻银杏树周边贫脊的土层,加厚了一百余平米的肥土,对周边进行开沟排水,确保银杏树有个好的生长环境。经乡亲精心护养,来年,枯萎的树枝春发绿芽,秋变金叶,显现了勃勃生机。近些年,每到秋天,古银杏树硕果累累,压弯了枝头。

  古银杏树的回春给大家带来了喜悦,周边村庄的人也纷纷来这里赏秋、捡果、拍照。周乡贤决心一股足气,恢复当年的生态和自然。他与大家商定,要把已经毁坏作了库房的观音庙及水井等附属设一起恢复。



上个世纪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陈舍村村北的观音庙与其它地方庙宇一样惨遭厄运,里面的绘画、陈设、院落遭到破坏。银杏树旁边的水井,原先井水甘洌清醇。东北侧有个亭子,亭子旁有条道路,北通苏州,南通东山。路人路过此地,或当地农民在此生产劳动,总喜欢在亭子间小憇片刻,来这口井打点甘甜的井水喝,这在村里及方园数十里很是有名。但这些年井水浑浊,水井的大部已基本淤塞。亭子失修,毫无砖瓦以留,早就杳无踪影


白云苍狗,世事如棋。在修复过程中,可又发生一桩桩“蹊跷”事。一些堆放庙宇周边的砖瓦、管道、井圈等物资不翼而飞。有的说家有庙宇的砖瓦、井圈能来运气,因此有人“拿”回了家。有人说这是佛爷对乡人的不满和发威,因此发生前天丢砖,昨天失瓦,今天井圈没了的怪现象。老香客看到原来香火旺盛的观音庙败落失修,院落场地荒芜不堪。坊间还流传出本土开始男萎女阳,不孕少子现象,都怪罪观音庙失修,佛爷报复等等。周乡贤感得,给信众提供许愿还愿的场所,重修庙宇建议并不过份。但无论何种说法,这种把公物私自“拿到家中,这并不是找“运气”,而是地道的偷盗行为,他开始在一定场所放话,佛礼是“拿”不得的,个人将佛场物品“拿”回家的,应马上送回原地。否则,回遭恶运。这种以“厄”治恶,倡导优良民风的做法固然有效。不长几天,很快纠正了偷盗捣乱的乱象,丢失的物品暗中都一一还了回来。


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周乡贤和村里领导带领信众村民义务出工,自发筹款,大家为恢复生态,美化环境尽一份力。收回了已经当作库房出售了的庙宇和仓库,砌墙、刷墙,请佛、安座,制烛台、建粉池,修复了观音殿,围建了观音禅院,浇铸了国泰民安观音堂大钟,刻上了周生明、潘晓华、朱建勇、钱菊凤等姓名。组织人员清淤疏堵,清理出掉入井里的大量石渣、旧木、树枝和淤泥,还了一井清澈甘泉,还建起了数十米高的观光摄影塔,成就了一片生产、生态、游览观光宝地。


古银杏树及周边不断发生着变化,当地的组织人事也有了新的调整。周乡贤调到镇里工作了,新来的艾草女士上阵了。她带领这个区域的积极分子、志愿者和广大乡亲,周密筹划,不断创新,富民强村,美化环境。大家保护生态,爱护自然,把家乡建成宜居、宜业、宜养,生态、富有、美丽的幸福家园,成为乡亲的自觉行动,使古银杏树及周边村庄的美丽乡村建设更上一层楼。


一队队科技人员往来城乡、一批批农业装备落户陈舍及周边村家农田。陈舍村及周边的村庄,地外原渡村镇的边缘,位置相对偏僻,对外交通、耕作方式和生活信息都比较闭塞,更少有与外界的交流互动。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各级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不断演绎的新变化,让陈舍村人如同生活在梦境一样。


    陈舍村作为石塘村的自然村之一,太湖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来及参观智慧农业的人员络绎不绝,结合乡下自由行,男女老少对智慧农业中主要农作物一条龙生产的兴趣越来越浓。无论有解说员引导,还是自由参观,大家对无线网络、红外杀虫、新型气象仪、远程遥控布局,对智慧灌溉排水、传感侦测、卫星定位,调控大厅全程监控,对互联网+、插秧机、无人机、收割机、烘干机全程机械代替繁重劳动感到惊呀。原来的偏僻水乡成了“智慧农业科技园”、“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上了年纪的老人自言自语“过去这儿都是草屋旧房,现在家家有汽车,都住上了别墅洋房。”称道曾经的沧海桑田,成了恬静、生态,理想都变成了现实。

     惹病枯萎的古银杏树显得生机盎然了,浑浊干涸的水井又涌出甘洌清泉,趋向荒弃的农田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曾被毁坏的凉亭建成了高高的观光摄影台了,孤独鳏寡的老人家里赢来了儿孙绕膝、笑声满院。有的人为这里的变迁,归功于香火的回归、观音庙的显灵。面对乡亲的议论和记者采访,周乡贤和艾草书记笑着回答,这块宝地重现瑰丽,全在于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注重生态,注重民生。是党和政府惠民、富民的好政策。

作者王伯明,苏州人,硕士研究生,大校军衔。长期奋战在改革前沿,有基层和高级机关,军队和地方工作经历。利用业余时间发表文章100余篇,10余篇评为全国、全军优秀作品。多篇被收录国家级文献文库。出版《云舒云卷》、《漫观天外》、《湖光山色间》等专著3部。曾任中国军事教育学会、军事地理学会会员,中国管理学会理事。现为吴中区、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谢您在右下角点赞、点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