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珍藏着200多位红嫂的感人故事。我曾数次到这个纪念馆倾听讲解员讲述沂蒙“红嫂”的故事,每一次都听得眼含泪水。 “红嫂”的称谓,起源于沂南县妇女明德英的故事。1941年11月,因病致哑的明德英机智地躲过日本兵的搜查,在坟地里,抢救了一位遍体鳞伤的八路军小战士。当时,小战士因负伤流血过多已经昏迷,用微弱的声音喊着:“水……”周围没有水源,怎么办?人命关天!危急时刻,明德英毅然将自己的乳汁喂进小战士干裂的口中,这便是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原型。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各种电影、戏剧、舞蹈作品,“红嫂”的故事家喻户晓,沂蒙山也名扬四海。红嫂乳汁救伤员,集中展现了沂蒙山区数以万计的红嫂的大爱情怀,在人们心中树起崇高而神圣的精神丰碑。红嫂救活的不只是一名战士,更是党和人民的希望。 如果说“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播撒的是母爱的柔情和温暖,“沂蒙六姐妹”则是沂蒙老区在战火中绽放的铿锵玫瑰。她们居住在蒙阴县野店镇烟庄村,分别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在1947年的莱芜战役、淮海战役,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她们主动承担起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纳军鞋、护理伤病员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的前辈,为了新中国,命都可以豁出来。我们作为沂蒙子孙,面对脱贫攻坚的碉堡,也必须敢冲、敢拼,不能服输,不能败阵。”这是红嫂的后人发出的铮铮誓言。 幸福不会从天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在沂蒙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沂蒙儿女,始终秉持“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贫困不光彩、勤劳最光荣”,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奔小康,又以“打赢脱贫战怎能少了我”的使命,自觉加入脱贫扶贫队伍。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临沂市涌现出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 沂蒙六姐妹 曹淑云、刘加芹、于学艳、林西臻、牛庆花、王洋等6名沂蒙女性靠坚毅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以扶贫救困为己任,主动投身到反贫困斗争大决战,靠微薄收入帮扶贫困群众,靠点滴善事汇集人间大爱。 “沂蒙扶贫六姐妹”之一、临沂市沂水慧阳制衣有限公司负责人曹淑云,以扶贫救困为己任,开办扶贫车间,带动近150名贫困群众在家门口打工,实现脱贫致富。她说:“扶贫不仅是党委、政府的事,也不仅是贫困户的事,而是我们自己的事、大家的事。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需要每一个人都努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党中央号召了,我们就要抓紧跟上,不能掉队。” 沂蒙扶贫六姐妹(邱明/摄) 平邑县咸家巷村贫困户刘加芹,两次患大病欠下巨额债务,心脏安装了起搏器,左腿险些截肢。经历贫穷和残疾的刘加芹咬紧牙关,在各部门支持帮助下,申请金融贷款开办了服装厂,不仅自身脱贫,还坚持贫困户和残疾人招工、工资双优先,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多个,吸纳23名残疾人、12名贫困群众务工,每人月均增收2000多元。 莒南县坪上镇安琪儿幼儿园的创办人林西臻,为感谢好心人的帮助,在农村办起幼儿园,带动村民开展志愿服务,资助孤寡老人和贫困群众100余人,到贫困户家里送饺子、粽子、月饼以及米、面、油、牛奶等生活物品。她说:“一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是微不足道的。我希望身边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 莒南县莫家龙头村村民于学艳说:“我知道贫穷的滋味,并不渴望政府今天给一袋子米,明天给一袋子面,我渴望自己能有一个长久可以赚钱的地方。”刚嫁到莫家龙头村那年,她不仅没有新房住,连买双鞋的钱都拿不出来,鞋子都是有破洞的。为了早日脱贫,卖鞋、办酒厂和棉纺厂……只要能打工赚钱,于学艳都试了个遍。如今她家从居无片瓦到建起现代化厂房,从一贫如洗到拥有国内最大的西瓜塑料网袋生产企业,生产的西瓜网袋、西瓜网兜,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广受客户青睐。她靠勤劳编织起了自己的“致富网兜”,不仅兜着自己的幸福生活,也兜起身边脱贫路上的穷乡亲。她的企业安置当地群众近3000人就业,其中1/3是老人、妇女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 被誉为“电商玫瑰”的牛庆花远近闻名,她的娘家、婆家同是蒙阴县野店镇北晏子村。2015年底,当时还是留守妇女、在家养猪种地的她,参加了北晏子村组织的电商扶贫培训。2017年秋,在临沂接受电商培训时,得知山楂可以在网上销售,她就立即请本村的姐妹帮助在家里采摘发货。那次,她在网上卖了10斤山楂,净挣了11元。万事开头难,这可是她的第一单,她高兴得不得了。回到北晏子村,她给了帮她采摘发货的姐妹10元,自己留下了1元。1元钱确实干不了什么,可这是一缕曙光,也是她的信心。她认为,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比黄金更贵重,成功的喜悦花钱买不到。后来她创办了网店“孟良崮果园”,丈夫也非常理解她的良苦用心,主动放弃青岛的工作,回村帮她到乡亲们家里拉运刚刚摘下来的蜜桃。销售旺季,蜜桃月销达到20多万斤。 一天黄昏时分,本村住在村外果园里的76岁的姬同德老人挑着两筐柿子来到她的网店:“听说你这里什么都能在网上换钱,麻烦你把我这两筐柿子卖了吧!”从来没销售过柿子的牛庆花犯了愁,但她一想:“说啥也不能伤了老人的心。老人家来找我是信任我,无论如何我也得给他卖!”不几天,她给姬同德老人送去了卖柿子的260元钱。从此,姬同德每年秋天都把柿子挑来,每次都能卖上200多元。那天,我们到姬同德家看了看那两棵柿子树,问起此事,今年78岁、身体很硬朗的姬同德老人,有些腼腆地告诉我:“牛庆花这孩子把乡亲们的事当事办,我信她。”那年秋天,本村一位老大娘为表达谢意,给牛庆花送来了俩南瓜。牛庆花看到年事已高的老人感谢她,非常感动,亲切地说:“二奶奶,这都是我应当做的。这样吧,您明年房前屋后好好种这南瓜,到时我帮你换钱。”第二年,老大娘还真推来了一车南瓜,牛庆花帮着卖了365元钱。这几年,牛庆花不仅自己在家门口致了富,还带动北晏子村1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通过网店带动和促进了蜜桃种植,从种植、管理到销售、物流都有涉及,实现了产业融合。 牛庆花是沂蒙山区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纯朴善良,待人真诚,善于接受新事物,学什么、干什么有一股子拗劲,这成了她成功的秘方。为表达我的敬意,我为她们全家拍了“全家福”,背景是墙上的“小康路上姐妹同行”一行红字。她们一家人幸福的微笑,温暖着大家的心田。 王洋是沂蒙扶贫“六姐妹”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多年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担任大学生村官,眼下在临沭团县委工作。她是位城里姑娘,参加工作时其实有多种选择,但她最终放弃了可以在城里就业的机会,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条件艰苦的农村,把青春奉献给了扶贫事业。由于常年在农村扶贫一线奔劳,她皮肤都被晒黑了,也曾两次推迟婚期。她千方百计探索贫困村户增收渠道,办起“快递+电商”村级服务站,帮助13名贫困户开起了自己的淘宝网店,还依托朱村传统手工制品——柳编,打造了“朱村味道”农产品品牌,通过建立微信平台、淘宝店铺等多种渠道推广销售“朱村味道”系列产品,为贫困群众和朱村产业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朱村94岁的独居老奶奶王传俊,由5个外嫁的女儿轮流照顾,王洋是帮扶责任人。她抽空就去陪老人拉呱说话。王传俊每次看见王洋来,都拄着拐杖高兴地迎出堂屋门,亲亲地喊着:“孙女来啦!”然后拉着手进屋。朱村的残疾人贫困户张田英,王洋帮扶她已经快5年了。张田英享有低保,她的孩子有助学金,如今她在扶贫车间务工,生活还算稳定。2020年王洋结婚时,张田英精心送上一段祝福视频:“这几年你一直忙活我们脱贫的事,多次耽误婚期,姐姐真诚地祝你幸福。”在场的所有人都深受感动。脱贫群众对扶贫干部的亲情问候和祝福感天动地,能融化所有的艰难辛苦和误解委屈。 一勤天下无难事。汗水浇灌催绽梦想之花,结出芳香的果实。“沂蒙扶贫六姐妹”是几百万奔跑在脱贫路上和奋战在扶贫战线上的沂蒙女性的优秀代表。她们是我们这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多数曾经是贫困群众,论个人财富和致富能力都很普通,但她们都是脱贫路上身披铠甲、勇于战胜困难和挫折的拼搏者、奋斗者,是希望的点燃者。她们天地澄明的思想境界、山高水阔的胸怀格局、助人为乐的大爱情怀,令我们这个时代敬畏、敬佩、敬重。 新时代“沂蒙扶贫六姐妹”到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参观学习(邱明/摄) 沂蒙人民始终有知党恩、报党情的好传统,鲜活的事例如同漫山遍野的大石头,虽然普通,却很有分量。1977年底,临沭县常林大队女青年魏振芳在翻地时发现一颗全透明、色淡黄的特大天然优质金刚钻石,重达158.786克拉,成为当时中国发现的最大一颗天然金刚石,被命名为“常林钻石”。魏振芳把它献给了国家,使其成为国宝。当国家要给物质奖励时,魏振芳想了半天,提出了唯一的要求:“俺大队太穷了,要奖的话就给俺大队买台拖拉机吧!”面对着公与私、义与利的人生考卷,魏振芳用她那钻石般纯洁的心灵给我们写下钻石般恒久的答案。 ![]() ![]() 厉彦林,山东莒南人,1958年出生于沂蒙山区东部的小山村,中共党员,公务员,现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自幼酷爱文学。坚持业余文学创作40余载,前期诗歌,后期散文,已出版《灼热乡情》《享受春雨》《春天住在我的村庄》《赤脚走在田野上》《地气》等作品集十余部。长篇纪实文学《延安答卷》和《沂蒙壮歌》,是歌颂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姊妹篇,受到各方好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