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雪瑞|| 赵杲观,山水人文千年绝胜

 文史艺苑 2022-06-19 发布于山西

赵杲观,山水人文千年绝胜

文/原雪瑞


代郡之观多矣,城外有三清之观焉,东有凤凰之观焉,南有赵杲之观焉。彼赵杲观者,主峰海拔1951米,地势高山绝顶,泉水萦绕周围。古云观者,仙府之地,人间第一蓬莱也。


欣闻代县赵杲观景区公布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自以为是位有良知的代县人莫不为之激动,严格按程序组织评定得来此项殊荣确实不易。这源于赵杲观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也与我县优秀民营企业家韩树平先生的倾心营造不无关系。

盛夏六月,骄阳似火,人们本能地逃也似地扑向空气负离子高的天然大氧吧——赵杲观旅游风景区。从县城驶出,进入中解,过青山寺,扑入眠帘的便是代郡的山水形胜。沿途沟壑纵横,崖沟跌堑,溪水潺潺,林木茂密,飞禽幽鸣。顺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一路颠波三十公里,终算到了新高乡天台山沟口洪寺村。法寺村,因村外有寺曰洪寺,故名。村民说,这个村子太古老了,就像人们说不清自己祖宗的仙乡一样。一池水欢畅地喧啸着,谁也说不清源头在哪里。山道入囗处,赫然冒出一座牌坊,上写“天台神境赵杲观”,一行人全然忘了一路鞍马劳顿。奋不顾身地摔开臂膀步行二公里,天台山赵杲观停车场出现在了众人面前。又是一道山门,冷眼旁观地立在高崖上,倒是古色古香。额枋悬匾,上书“三晋第一观”五个遒劲大字,气势夺人眼球。左右各一耳房,现辟为门票房。右方高台上建有仿古宾馆,作为游客临时休憩场所,不起眼却也不碍眼,混迹于林木间,倒也有几份野趣。


赵杲观景区,不单是一处道教圣地,也是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这里动植物十分丰富,植被垂直分布,花草树木达200余种,仿佛一本百科全书,百看不厌。春季,桃、杏、丁香、刺玫你挤我拥,争奇斗艳;夏日,蔷薇、百合绽红吐绿,骄阳炎炎;秋季,野花补秀,红枫扮妆;冬季,青松傲雪,呵气成霜。一年四季,绿韵流逸,狍獐闪现,仙踪飘忽,构成一幅幅浓墨重彩之山水美景。

过二道山门,顺着盘山小道,蜿蜒直上,只觉汗流夹背,呼吸畅通。欲歇时,北坡上突然冒出一座殿宇,近驻足,只见弥勒殿体积不大,却精巧别致,石砌台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置悬山顶,前设廊子,施隔扇门窗,青灰筒板瓦覆顶,内塑弥勒佛,笑迎八方客。


据《代州志》载,赵杲观创建于北魏时期,历代均有修葺扩建。现存大部分建筑均为明代重修。据笔者查阅,赵杲观并非始于春秋,说凤凰观乃太乙救苦天尊创建也是民间文学演绎。热衷碑文研究的崔焕奎老师也透露,自已十余年前,一行三人去洪寺村发现一通古碑,正赶上日暮时分,天雨欲临,刚好将碑阳文字一面费劲地翻转过来,准备拓印,出租车司机再三催促,急得上车,竟忘了告于村民好好看护,结果再等机会去时,碑文面己被放羊村民当成了饲养器具和洗衣搓板,变得一片模糊。当提起这件事后,笔者去了寻找大半天,也无所获。据崔老师说,赵杲观创建年代可能更早,但目前尚未发现更早佐证资料。

赵杲观,雄踞天台,坐南望台怀,俯北睹紫塞。凤山腹里,甘泉滋养,其势灵动,逶迤百余里,奇峰叠嶂,寺观林立,学贯上千年。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奇花异草,赏心悦目。遏俗世之烟尘,为新高之屏蔽,历来为修行之良所。


这里有大自然的馈赠,这里有三教共生的充盈。赵杲观路向分明,以新修木栈道为界,大致分为北洞与南洞两个建筑群,北洞以道教为主,南洞以佛教为主。南北泾渭分明,阴阳隔界。北洞讲当下,南洞说来世。

北洞历史建筑较为丰富,多坐东向西,文物本体保存完整。沿悬崖登山木构步道,所见皆怪石奇树,错乱分布。进入北洞第一道山门,右方是圣母殿三间,石条筑基,悬山结构,墙体简易,隔扇窗新做,前檐设廊,出檐不深,五脊六兽规整,筒板瓦覆顶,青砖铺地,内塑圣母像三尊。圣母殿前遗五间碑廊,内立历代碑刻10通。圣母殿前还建有一座单体小庙,内塑“钉盘碗”老人,相传在修建天台寺时,老人把毕生挣来的钱分文不少地都布施给了寺院,因此功德圆满,原地坐化成仙。第二道山门更古典,砖砌门洞,匠心独具,颜额浮雕篆书,全称万圣门。门里嵌石匾,“蓬莱境”凸现。蓬莱者,仙风道古,今古美谈也。相邻右方为三孔窑洞,冬暖夏凉,储粮最佳,亦可供挂单僧人居住。师父热情,见状忙起身沏茶,口中句句“阿弥陀佛”,反倒让人不自在起来。施主可以随便走走,倒是让人心下宽松许多。拾级而上,进入北洞主院,这里的主院简直与平坦城乡任何一座寺庙不能比拟,占地局限,就连大殿也是袖珍藏品,正面大雄宝殿,坐北向南,原为道教三清塑像,后改为三世佛。石砌台基,基宽9米,深6.9米,高0.6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施隔扇门窗,殿中塑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好光明无等轮,右手结佛印,左手托金钵法器;左塑药师佛,慈眉善目,右手托金塔,左手置于胸前作施礼状;右塑阿弥陀佛,体态安祥,两手于胸前,作说法接引印状。东西山墙塑十八罗汉,身形各异,绘饰脱落。供座前鲜花水果,不间断更换,念佛机声音澄心静虑,回环缭绕,守护着一方太平与安宁。漆柱上悬挂木刻对联一副:“随处现身宏佛力,闻声救苦遍婆心”。书法龙飞凤舞,功力外溢,为清代光绪年间遗物。大殿左边朵殿一间,内塑文殊,右边朵殿一间,内塑普贤。二位护法各有道场,自成一家,深得众生三昧。东配殿三间,单檐悬山顶,施隔扇窗,台明开阔,筒板瓦覆顶,内塑关圣大帝。西配殿三间,单檐悬山顶,施隔扇门窗,筒板瓦盖顶,内塑地藏王菩萨。南阁一间,单体倒坐房,内塑韦驮菩萨。仰观东侧山崖,一道石缝,像天神力士用开山斧自上而下劈开,势状凌厉,岩石有棱有角,造型各异,情趣生动,俨若抖乱的魔方,内有天然石洞,素有“仙阁登云”之雅称,景观价值独具。石缝上端,外建五层楼阁,梁架结构与崖石巧妙搭接,阁内设有铁索,顺铁索人可攀援而上,门上刻有“朝园洞”三字。上下共有七层,由两层基台和上边五层楼阁组成,五层木阁楼,依山就势,逐层收缩,好像一座镶嵌在峭壁之上的密檐式木构宝塔,又仿佛托塔李天王故意将自己的如意宝贝存放在这儿似的,直让人浮想联翩。爬上阁楼,长舒一口气。逐层分别供奉弥勒佛、伽蓝菩萨、真武大帝、阿弥陀佛和十八罗汉造像,最上层内塑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楼阁玲珑别致,光彩焕然,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整体作飞檐斗拱,造型优美,活灵活现。在这里还流传着“登一层时来运转,二层福寿满堂,三层人财两旺,四层四季平安,五层五福临门”的说法。登上阁楼,云山雾海、险峰峻谷一览无余,层楼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一般,世人顿觉有超凡脱俗之感。当时修筑情景,真令人难以想象,故成天台山最出镜之单位。

从北洞主院出来,扶护栏顺羊肠小道东上,可游览九仙女洞。内为天然洞穴,外沿加椽檩门窗,洞内分两进,一进塑赵杲像,顶距石崖仅二指半,人称之赵杲观离天二指半。二进洞塑九位仙女,胎质为泥,神态各异。善男信女前来瞻礼拜揖,必须排队。


药师殿,患者光顾,身体康复,健者祈祷,延年益寿。此殿为重建,砖石台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结构,施隔扇窗,内塑药师佛、葛洪、孙思邈、李时珍等塑像。实际皆为现实中有名有姓之人,鉴于他们生前造福苍生,对社会有巨大贡献,民间多敬之,也就应了神人相通这句话,也就是神仙都是人来作。诸如人们所熟知的药王爷孙思邈,则为唐代著名医学家,他总结前人临床经验及医学理论,编写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许多著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药师殿的兴建就是源于孙思邈的缘故。药师殿再往高处攀登,就到了天台山顶,上建八角亭一座。

北洞建筑群地势险要,古木苍天,设计大胆,造型奇特。北魏时期佛教兴盛时期,人们在天台山兴建了天台寺,使这里成为佛教与道教相互融合共生的地方。据说赵杲在此修炼成仙,后人修建该观加以纪念之,故称为赵杲观。不过,地方人仍习惯称之为天台寺。


赵杲观,究竟是先有道,还是先有佛?据清凉山资料载,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派使臣蔡愔到西域大月氏邀请天竺沙门摄摩腾与竺法兰2人到中国传教,他们用白马驮载佛经及释迦牟尼佛像,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东汉都城洛阳。明帝为此专门在洛阳东郊修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如此佛教才算正式传入我国。而道教缘起于古老中国,比佛教更早立于华夏大地,道教传入县境之年代无文字记载,至于赵杲观最早创建确切年代若为北魏太延年间,显然佛道难以说清,因为佛教传入县境最远可追溯至东晋。道教在代县相传历史久远,但其发展及影响远逊于佛教。至清末全县僧、尼仅有200余人,到民国二十六年时,全县道士只剩20余人。发展至1955年,道风疲靡,全县己无道士,赵杲观便由僧人主持。民间随意夸张不足为信,笔者为此专门查阅相关资料,以下七条内容仅供广大文史爱好者和关心家乡建设者参考:一、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秦攻赵狼孟(今黄寨一带),连下37城,包括今代县地域。(《史记·秦本纪》载)二、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于今代县古城村西建广武县,属太原郡,治所在古城村西广武古城。(《通鉴辑览》载)三、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韩王信叛汉,与匈奴左右贤王率万骑,屯广武(今代县)、晋阳攻汉。汉高祖亲率大兵出击,逾句注,追至平城(今大同东)。匈奴出奇兵,高祖被围七日。(《汉书·韩王信传》载)四、魏黄初元年(220年)雁门郡由阴馆南迁广武县城。(光绪版《代州志》)五、北魏熙平一武泰年间,广武县城及雁门郡治移至广武城东15里之古上馆城(今代县西关城)。六、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肆州治所由九原(今忻府区)移置上馆城。(《元和郡县志》载)七、隋开皇五年(585年)改肆州为代州。(《元和郡县志》载)八、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广武县为雁门县。(《元和郡县志》)作为文史接下来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从2016年至2017年在朝圆洞发现新碑刻知,“汉武年重修九仙玄洞,至金阁圣境五百餘载出一道成志,已酉岁三次修,万历三十七年共计二千六百三十七载。”随后留诗一首“不歌自舞仙乐乡,神盟雷電满山囗。勅封火宫诸魔惧,金鞭打尽鬼神囗,诸神皆造金殿就,众信施捨万方囗。虚空修立升仙府,天下明山弟囗囗。”最后落款,监造会首  韩意   石匠囗囗    孟春囗囗囗。据笔者考证,有文字确切记载,西汉开国汉武帝笃信方术,实为道家内容,碑文中已酉年可推至西汉,由于当时修道者深居简出,对外界不了解,对汉武帝年号不清楚,故用汉武年作载。道教盛行于西汉初,佛教传于东汉永平年间,显然道教先于佛教。疑点在“万历三十七年共计二千六百三十七载”,这样推算,远在春秋之前有赵杲观存在,但旧志明万历版记述太过简单,在春秋之前并无文字留传,显然碑记又是枉断。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分析,可能当时立碑亦为明代。文学演绎“诸神皆造金殿就”,但从石窟形制、外观形式、山岩形态看,汉之前金殿是什么样,无人知晓,至于影视剧中场景也未必是真还原。以碑记“大明晋省雁门郡代州”表述历史沿革对照上述七条回看,更是漏洞百出。以旧志知,明朝时代郡赵杲观周边并无村庄,滩上南山有人类活动最早见于唐代采金,北魏寇谦之落脚凤凰山,及至唐代孙思邈是否到过赵杲观也无史载。笔者推论,赵杲观实乃崇山峻岭一人迹罕至之地,从建筑遗址也看不出有汉代的珠丝马迹。大胆设想,其最早有文字记载历史超不过汉代。目前,史家公认中国道教产生于东汉顺帝年间(126一144年),民间自我主观臆断为春秋甚至春秋之前,亳无依据贻笑天下耳。道教作为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先后产生了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和宋元明清内丹学,在学术领域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的根抵在道教,《黄帝内经》无可非议,赵杲观接下来更要注重挖掘其济世思想内涵,比如这里蕴藏的丰富的中药材和良好的生态文化。那么,更早以前叫什么?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谓之曰道。这样就不难理解了,道不生,焉生道教?远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初,恒山已出现了求仙和炼丹的方士,即《汉书·艺文志》所说的“神仙家”。自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平城(今大同)创“北天师道”,恒山便一直是中国道教活动的圣地,而恒山道教始建于北魏。据内蒙文史研究者王先生推断,此碑为明朝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即1609年)《重修赵杲观碑记》。如果按至万历已经有2637年,往前推那应该是公元前1028年,周朝是公元前1046年之前。那就不是北魏年间创建。(北魏386~534年),而《史记·赵世家》赵襄子元年为公元前475年。赵襄子(约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毋恤(亦作“无恤”),春秋末叶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实际创始人。赵杲正是这个时期。只是史载赵杲查无此人。若有就是历史穿越,己经在《封神演义》之前。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大周王朝共传30代37王。史上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到公元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启东周历史。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古代县抑或正在周朝疆域内。天台山赵杲观至古仙境,再往前研究,就必须与陶弘景来一场神仙谱谍考证、纠错。吾本滚滚红尘一莲子,恰逢其时照察神意未泯。不过,笔者只知道此行这里清凉的洞窟定是对抗炎热的天然屏障。

南洞如何去呢?向南沿小道防护栏便可抵达南洞建筑群。南洞峰峦挺拔,山脉绵延,森林茂盛,风景一样秀丽。


一进山门,便是自在庵,三间禅房依山而建,室内开门窗,穿石洞向上到达自在庵,庵内洞穴上通天窗于峭壁上,显得十分隐蔽,游客到达无人告知也找不到,因为后壁上的小门,乍看好象壁柜,细瞧触碰才知是洞门。猫腰入洞,七里八拐,再登上几级台阶,推开另一道小门,方能进入。这么一说,外边的人也就心虚了。自在庵上方为观音殿,仅有殿阁三间,其实为山洞。依山塑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十八罗汉、韦陀等像。洞内两壁保存有明代“观音救八难”石刻画像18块,尤为珍贵。

往前顺路到达水帘洞。石洞中池大如盖,不溢不涸,明亮似镜,清澈见底。水从壁缝中聚珠而下,溅起涟漪,其状宛如荷花盛开。举杯盛饮之,仿佛玉液琼浆那般纯美。游客多取之带回家中,相传此水可医百病。洞外塑孙悟空泥像,水帘洞右侧有十间窑洞,可供游人栖息。


南洞主要建筑,还数三圣殿瑰丽。虽为新建,但结构精巧,开山设檐,攀铁索道才可上到顶殿。顶殿五间,进深三间,纯木结构,内供铜佛像三尊,约高4米。内塑西方三圣,为五台山金阁寺广济法师敬供。

南洞最有生活情趣的还是“挑水僧”庙。该庙全部用青石雕成,仿木结构椽飞门窗,正面雕刻对联一副,上联为“不修之修”,下联为“无德则德”,殿内供奉担水和尚。他左手按着桶梁,右手置于膝盖前,眯缝着两只眼睛,似睡非睡作入定态。其睡相展示了禅定者的无碍,塑像为真人骨架。正如庙门两侧对联所言:“不修之修,无德则德。”据说和尚姓李,五六百年前从北京而来,坐化时只有三十六岁。当年修建古南洞时,他负责从水帘洞往工地上挑水,尽职尽责,即使肩膀被磨破生蛆也不歇脚,甚至连掉在地上的蛆还要再捡起来放在肩上供养。一次,小憩池边,托着水桶,圆寂在此。同修者感于他的献身精神,就地塑身建祠。担水和尚临终时,将扁担插在地上,谁知多年后也长成一棵老榆树。由于他生前是抓药郎中,后来老榆树也灵应着通了医道。相传,只要人们剥点树皮,研成粉末泡上服用,就会药到病除。


除了担水和尚,还有送醋老人故事,近代史上有国民党军马医董和尚,活了80余岁,看破红尘出家赵杲观。据当年赵家湾公社医院会计老刘讲,董和尚会掐诀念咒,能将阴性世界的生命迎送自如,有招了邪的人一见董和尚,就浑身颤栗。其衣钵传承人白和尚,代县金盘人,出家赵杲观南洞,寿至80多,至今山上有其墓塔。二人生前皆懂医术,常为远道而来的游人看病,在城乡间传为佳话。亲临赵杲观,寻回的不仅仅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更是雁门民族的自信和尊严。

赵杲观,洞洞有神仙,窟窟有故事。既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正规宗教活动场所。每年七月初一,举办大法会。1991年夏季,笔者首登赵杲观,恰逢庙会正日,只见善男信女们沿着羊肠小道,一个跟一个地往山顶去。中途有八十余的老人一步一磕头地上山,居然丝毫不感到累,心灵的虔诚释放出无限勇气和力量。沿路到处是山桃山杏,这里的六道木成了游人的手使工具,爬起山来自然得心应手。有的人上山早已准备了塑料瓶,下山都拿着充滿正信加持过的甘泉水,准备回去给家里人祛病延年。这里自古是隐逸之士栖居之所。据说赵杲在此修炼成仙,后人为此专门修建道观加以纪念,故称为赵杲观。据《重修仙观碑记》载,赵杲者,汉之贤相……适有僧人圆喜,发心结社,虔诚恳祷;诸佛护法,俯垂默佑,颛举重修之事。难道不是最好的证明?

扑朔迷离的传说故事,让赵杲观氤氲生动,直让人留峦忘返。赵杲观,被游客美誉为三晋第一观,虽有点夸张,但这也说明了这里的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文荟萃,不失为一块风水宝地。赵杲观,集自然和人文于一体,是代县自然洞窟和原始植被保持最好的景点之一,不愧是一场跨时代的视觉盛宴。

山为凤山首,逶迤连紫金,道宗归庄老,贵入帝王谱。栈道石穴存,熙熙多善信,峭壁嵌神木,庙供三清尊。诗仙留妙笔,慈航看流云,壑涧生薄雾,心静适怡情。来赵杲观,不枉此生走一遭。山水风景引人入胜,地理地貌堪称生命全息图,当地掌故传说融入其中,将自然地貌和道教、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道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成长为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其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可谓极高。流播于民间的各类传说,虚虚实实,往往成了飘忽于历史之上的一层纱雾,于亦真亦幻间,唤起人们无限遐思。而诸多传说的背后,往往又掩藏着一个历史的真实,吸引着我们去流连探寻。


噫嘻哉,赵杲观,自古迄今,流传几百年,历汉、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乃至今,累有增修,洵代境之胜境,三晋第一观也。赵杲观,当下现实的神品,新时代大众的情人范儿。

作者简介

原雪瑞,山西代县人,媒体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于各类新闻媒体与各大公众平台。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原雪瑞||山西省立第五师范

原雪瑞||了缘寺,沾着沧桑味的世外桃园

原雪瑞|| 雁平兵备道,枕戈待旦的衙署

原雪瑞||櫈草沟,偏安一隅的忘年交

原雪瑞||背起行囊远涉风尘   考古调查扮靓人生

原雪瑞||皇帝敕封北斗山神  十八村争雨结联盟

原雪瑞||戏说武则天之绝

原雪瑞||  代州扶苏与蒙恬传说的价值在哪里

原雪瑞||代县东寺现真身——多方证验为禅宗法门

原雪瑞|| 做梦引媳妇

原雪瑞||山西代县惊现皇家寺院

原雪瑞||羊驼寺的传说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