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杲观,山水人文千年绝胜 ![]() 文/原雪瑞 代郡之观多矣,城外有三清之观焉,东有凤凰之观焉,南有赵杲之观焉。彼赵杲观者,主峰海拔1951米,地势高山绝顶,泉水萦绕周围。古云观者,仙府之地,人间第一蓬莱也。
盛夏六月,骄阳似火,人们本能地逃也似地扑向空气负离子高的天然大氧吧——赵杲观旅游风景区。从县城驶出,进入中解,过青山寺,扑入眠帘的便是代郡的山水形胜。沿途沟壑纵横,崖沟跌堑,溪水潺潺,林木茂密,飞禽幽鸣。顺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一路颠波三十公里,终算到了新高乡天台山沟口洪寺村。法寺村,因村外有寺曰洪寺,故名。村民说,这个村子太古老了,就像人们说不清自己祖宗的仙乡一样。一池水欢畅地喧啸着,谁也说不清源头在哪里。山道入囗处,赫然冒出一座牌坊,上写“天台神境赵杲观”,一行人全然忘了一路鞍马劳顿。奋不顾身地摔开臂膀步行二公里,天台山赵杲观停车场出现在了众人面前。又是一道山门,冷眼旁观地立在高崖上,倒是古色古香。额枋悬匾,上书“三晋第一观”五个遒劲大字,气势夺人眼球。左右各一耳房,现辟为门票房。右方高台上建有仿古宾馆,作为游客临时休憩场所,不起眼却也不碍眼,混迹于林木间,倒也有几份野趣。
过二道山门,顺着盘山小道,蜿蜒直上,只觉汗流夹背,呼吸畅通。欲歇时,北坡上突然冒出一座殿宇,近驻足,只见弥勒殿体积不大,却精巧别致,石砌台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置悬山顶,前设廊子,施隔扇门窗,青灰筒板瓦覆顶,内塑弥勒佛,笑迎八方客。
赵杲观,雄踞天台,坐南望台怀,俯北睹紫塞。凤山腹里,甘泉滋养,其势灵动,逶迤百余里,奇峰叠嶂,寺观林立,学贯上千年。夏无酷暑,气候凉爽,奇花异草,赏心悦目。遏俗世之烟尘,为新高之屏蔽,历来为修行之良所。
北洞历史建筑较为丰富,多坐东向西,文物本体保存完整。沿悬崖登山木构步道,所见皆怪石奇树,错乱分布。进入北洞第一道山门,右方是圣母殿三间,石条筑基,悬山结构,墙体简易,隔扇窗新做,前檐设廊,出檐不深,五脊六兽规整,筒板瓦覆顶,青砖铺地,内塑圣母像三尊。圣母殿前遗五间碑廊,内立历代碑刻10通。圣母殿前还建有一座单体小庙,内塑“钉盘碗”老人,相传在修建天台寺时,老人把毕生挣来的钱分文不少地都布施给了寺院,因此功德圆满,原地坐化成仙。第二道山门更古典,砖砌门洞,匠心独具,颜额浮雕篆书,全称万圣门。门里嵌石匾,“蓬莱境”凸现。蓬莱者,仙风道古,今古美谈也。相邻右方为三孔窑洞,冬暖夏凉,储粮最佳,亦可供挂单僧人居住。师父热情,见状忙起身沏茶,口中句句“阿弥陀佛”,反倒让人不自在起来。施主可以随便走走,倒是让人心下宽松许多。拾级而上,进入北洞主院,这里的主院简直与平坦城乡任何一座寺庙不能比拟,占地局限,就连大殿也是袖珍藏品,正面大雄宝殿,坐北向南,原为道教三清塑像,后改为三世佛。石砌台基,基宽9米,深6.9米,高0.6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施隔扇门窗,殿中塑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好光明无等轮,右手结佛印,左手托金钵法器;左塑药师佛,慈眉善目,右手托金塔,左手置于胸前作施礼状;右塑阿弥陀佛,体态安祥,两手于胸前,作说法接引印状。东西山墙塑十八罗汉,身形各异,绘饰脱落。供座前鲜花水果,不间断更换,念佛机声音澄心静虑,回环缭绕,守护着一方太平与安宁。漆柱上悬挂木刻对联一副:“随处现身宏佛力,闻声救苦遍婆心”。书法龙飞凤舞,功力外溢,为清代光绪年间遗物。大殿左边朵殿一间,内塑文殊,右边朵殿一间,内塑普贤。二位护法各有道场,自成一家,深得众生三昧。东配殿三间,单檐悬山顶,施隔扇窗,台明开阔,筒板瓦覆顶,内塑关圣大帝。西配殿三间,单檐悬山顶,施隔扇门窗,筒板瓦盖顶,内塑地藏王菩萨。南阁一间,单体倒坐房,内塑韦驮菩萨。仰观东侧山崖,一道石缝,像天神力士用开山斧自上而下劈开,势状凌厉,岩石有棱有角,造型各异,情趣生动,俨若抖乱的魔方,内有天然石洞,素有“仙阁登云”之雅称,景观价值独具。石缝上端,外建五层楼阁,梁架结构与崖石巧妙搭接,阁内设有铁索,顺铁索人可攀援而上,门上刻有“朝园洞”三字。上下共有七层,由两层基台和上边五层楼阁组成,五层木阁楼,依山就势,逐层收缩,好像一座镶嵌在峭壁之上的密檐式木构宝塔,又仿佛托塔李天王故意将自己的如意宝贝存放在这儿似的,直让人浮想联翩。爬上阁楼,长舒一口气。逐层分别供奉弥勒佛、伽蓝菩萨、真武大帝、阿弥陀佛和十八罗汉造像,最上层内塑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楼阁玲珑别致,光彩焕然,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整体作飞檐斗拱,造型优美,活灵活现。在这里还流传着“登一层时来运转,二层福寿满堂,三层人财两旺,四层四季平安,五层五福临门”的说法。登上阁楼,云山雾海、险峰峻谷一览无余,层楼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一般,世人顿觉有超凡脱俗之感。当时修筑情景,真令人难以想象,故成天台山最出镜之单位。 从北洞主院出来,扶护栏顺羊肠小道东上,可游览九仙女洞。内为天然洞穴,外沿加椽檩门窗,洞内分两进,一进塑赵杲像,顶距石崖仅二指半,人称之赵杲观离天二指半。二进洞塑九位仙女,胎质为泥,神态各异。善男信女前来瞻礼拜揖,必须排队。
北洞建筑群地势险要,古木苍天,设计大胆,造型奇特。北魏时期佛教兴盛时期,人们在天台山兴建了天台寺,使这里成为佛教与道教相互融合共生的地方。据说赵杲在此修炼成仙,后人修建该观加以纪念之,故称为赵杲观。不过,地方人仍习惯称之为天台寺。
南洞如何去呢?向南沿小道防护栏便可抵达南洞建筑群。南洞峰峦挺拔,山脉绵延,森林茂盛,风景一样秀丽。
往前顺路到达水帘洞。石洞中池大如盖,不溢不涸,明亮似镜,清澈见底。水从壁缝中聚珠而下,溅起涟漪,其状宛如荷花盛开。举杯盛饮之,仿佛玉液琼浆那般纯美。游客多取之带回家中,相传此水可医百病。洞外塑孙悟空泥像,水帘洞右侧有十间窑洞,可供游人栖息。
南洞最有生活情趣的还是“挑水僧”庙。该庙全部用青石雕成,仿木结构椽飞门窗,正面雕刻对联一副,上联为“不修之修”,下联为“无德则德”,殿内供奉担水和尚。他左手按着桶梁,右手置于膝盖前,眯缝着两只眼睛,似睡非睡作入定态。其睡相展示了禅定者的无碍,塑像为真人骨架。正如庙门两侧对联所言:“不修之修,无德则德。”据说和尚姓李,五六百年前从北京而来,坐化时只有三十六岁。当年修建古南洞时,他负责从水帘洞往工地上挑水,尽职尽责,即使肩膀被磨破生蛆也不歇脚,甚至连掉在地上的蛆还要再捡起来放在肩上供养。一次,小憩池边,托着水桶,圆寂在此。同修者感于他的献身精神,就地塑身建祠。担水和尚临终时,将扁担插在地上,谁知多年后也长成一棵老榆树。由于他生前是抓药郎中,后来老榆树也灵应着通了医道。相传,只要人们剥点树皮,研成粉末泡上服用,就会药到病除。
赵杲观,洞洞有神仙,窟窟有故事。既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正规宗教活动场所。每年七月初一,举办大法会。1991年夏季,笔者首登赵杲观,恰逢庙会正日,只见善男信女们沿着羊肠小道,一个跟一个地往山顶去。中途有八十余的老人一步一磕头地上山,居然丝毫不感到累,心灵的虔诚释放出无限勇气和力量。沿路到处是山桃山杏,这里的六道木成了游人的手使工具,爬起山来自然得心应手。有的人上山早已准备了塑料瓶,下山都拿着充滿正信加持过的甘泉水,准备回去给家里人祛病延年。这里自古是隐逸之士栖居之所。据说赵杲在此修炼成仙,后人为此专门修建道观加以纪念,故称为赵杲观。据《重修仙观碑记》载,赵杲者,汉之贤相……适有僧人圆喜,发心结社,虔诚恳祷;诸佛护法,俯垂默佑,颛举重修之事。难道不是最好的证明? 扑朔迷离的传说故事,让赵杲观氤氲生动,直让人留峦忘返。赵杲观,被游客美誉为三晋第一观,虽有点夸张,但这也说明了这里的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文荟萃,不失为一块风水宝地。赵杲观,集自然和人文于一体,是代县自然洞窟和原始植被保持最好的景点之一,不愧是一场跨时代的视觉盛宴。 山为凤山首,逶迤连紫金,道宗归庄老,贵入帝王谱。栈道石穴存,熙熙多善信,峭壁嵌神木,庙供三清尊。诗仙留妙笔,慈航看流云,壑涧生薄雾,心静适怡情。来赵杲观,不枉此生走一遭。山水风景引人入胜,地理地貌堪称生命全息图,当地掌故传说融入其中,将自然地貌和道教、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典型地将对佛道的崇信凝结在对自然山体的崇拜之中,完美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成长为一种独特的、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型文化,其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可谓极高。流播于民间的各类传说,虚虚实实,往往成了飘忽于历史之上的一层纱雾,于亦真亦幻间,唤起人们无限遐思。而诸多传说的背后,往往又掩藏着一个历史的真实,吸引着我们去流连探寻。
![]() 作者简介 原雪瑞,山西代县人,媒体自由撰稿人,作品散见于各类新闻媒体与各大公众平台。 特别声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 ![]()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