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必有方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孝道的中华文化的根,但在对待孝道问题上,国人常常犯一个错误,就是照书理解字面的意义,甚至只看一半就开始嚷嚷了。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是有根据的,因为在交通不便和信息不畅通的古代,所以孔子的建议是“游必有方”;也有人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愚蠢的做法,因为时代的变化,其实“孝道”何必改呢?变的不过是方式;孔子告诫大众:“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但明白和清楚了“父母之年”,内心一定是五味杂陈,悲喜交集,所以孔子说“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儒家是世间法,所以关注世人在出身和死亡之间的事情,但在这个之间,有一样事情是需要人人关注的,那就是健康。 张子和是金元中医四大家之一,他在口述的《儒门事亲》一书中提出“唯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的观点,我们稍微想想,确实是如此。面对父母的疾病,子女却无能为力;虽然可以感受父母在疾病中痛苦,子女只能把父母的健康交给医院和医生,这如何能谈得上是孝顺呢? 或许有人会说,术业有专攻,自己又不是做医生的;专业的事情只能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做。说法当然没有错,但观念错了。老祖宗很早就说了:高手不是治病,而是防患病于未然;唐代名医孙思邈说“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但人有七情六欲,大自然变幻莫测,世事变化无常,一个人如何能够不生病呢?任何一辆豪华汽车用久了,零件难免会有磨损,何况是人呢?人到中老年,身体患上大小疾病实属正常,想不得不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人生在世,诸多事情需要用钱财解决,所以不得不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解决经济上的问题,如何有精力去养生和保健呢? 不过,今人有几句话有几分道理,供大家思考: “平时不养生,到时养医生”; “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 “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 “十年努力奔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 “辛苦奋斗几十年,一场大病回从前”; —— 最后,抄写一段《儒门事亲》的序言给大家,祝诸君父亲节阖家安康! “是书也,戴人张子和,专为事亲者着。论议渊微,调摄有法,其术与东垣、丹溪并传。名书之义,盖以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药品酒食,非孝不能备也。故曰∶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予幼失怙,慈母在堂,逾七望八, 髓既具,未尝不防以药物。每虑当有所馈,委之时医,恐为尽道之累。将欲遍阅方书,诸家着述繁杂。窃为是皇皇者数载矣。近得是书,如获宝璐,执是以证,何虑臆说之能惑!惜其板久失传,本多亥豕之讹。因付儒医闻忠,校订锓梓,与世之事亲者共云。” 坚持是一种信仰, 专注是一种态度。 谢谢大家的点赞, 分享与转发! 随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