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美国进步女记者]

 Loading69 2022-06-19 发布于四川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美国进步女记者
代表作《百万农奴站起来》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1885.11.24——1970.3.29),女,美国人,是美国进步女记者与作家。她年轻时就积极参加进步的社会活动,致力于儿童福利事业和工人运动。她积极反对帝国主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她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埃德加·斯诺(1905—1972)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为“3S”。
斯特朗1885年11月24日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费伦德城出生。早年就毕业于奥伯林学院。190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5次至中国访问。72岁时,冲破重重阻力于中国定居。
她一生写了大量新闻报道和30多部书,《中国大众:1927—1935年间的革命斗争》《人类的五分之一》《中国出现黎明》《百万农奴站起来》《我为什么在七十二岁时来到中国》《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斯特朗还创办了苏联首份英文报纸《莫斯科新闻》。[2]
基本信息
外文名
AnnaLovisStrong
出生日期
1885年11月24日
去世日期
1970年3月29日
相关视频
大事件
1885年11月24日
出生
1885年11月24日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费伦德城。
1902年
进入奥伯林学院学习
1902年,进入奥伯林学院就读大学一年级。
1905年
聘为《前进报》记者
1905年,受聘为《前进报》记者。
1906年3月8日
解雇
1906年3月8日,在任职7个月后,被《前进报》解雇。
1908年
成为芝加哥大学博士
190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08年
发表《实用主义的某些宗教方面因素》
1908年,《实用主义的某些宗教方面因素》刊登在4月份的《美国神学杂志》。
1910年
开始拍摄单卷电影,大获成功
1910年开始拍摄了多部单卷电影,包括《孕妇须知》《得到教益的男人》《出诊护士》等。这些作品使全国各地展览大获成功。
1930年
创办《莫斯科新闻》
1930年协助苏联政府创办英文《莫斯科新闻》任主编和特约撰稿人。
1949年
被捕
1949年,和《莫斯科新闻》报主编、曾前来中国推动国共合作的鲍罗廷一同被捕。
1955年
被释放并驱逐出境
1955年,被释放并被驱逐出境。
1958年
在中国北京定居
1958年春天,第六次来中国访问,并在中国北京定居。
11
1970年3月29日
在北京逝世
1970年3月29日她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个人作品
书籍作品
书籍名称
时间
换了人间
1988
千千万万中国人
1988
我为什么七十二岁来到中国
1988
人类的五分之一
1988
中国人征服中国
-
展开表格
人物生平
童年时期
1885年11月24日,斯特朗出生于布拉斯加州弗兰德镇。
1887年,全家迁往俄亥俄州芒特弗农
1891年,斯特朗6岁生日前,全家由芒特弗农迁往辛辛那提。她被送入一所公立学校读书。
1895年,全家迁往奥克伯克。
1896年,斯特朗提前完成小学八年学业。
1896年,斯特朗进入奥克伯克中学学习。
1897年,斯特朗第一次出国,全家出发去英格兰。
1898年夏秋,随全家住在法国和瑞士
1898年,斯特朗13岁时,被录取到洛桑大学夏季教师进修班学习。
1900年,中学毕业,年仅15岁。
1902年2月,青年杂志美国周刊》发表了她两篇关于意大利之行的文章。
青春时期
1902年,进入奥伯林学院就读大学一年级。
1903年,父母前往南部非洲期间,被安置在伊利诺斯州普雷里德波特的朋友家中。
1903年,斯特朗母亲鲁思·玛利亚染病死于塞得港和纳波斯之间。
1905年,大学毕业,并入选ΦBK联谊会。
1905年,受聘为《前进报》记者。
1906年3月8日,在任职7个月后,被《前进报》解雇。
190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08年,《实用主义的某些宗教方面因素》刊登在4月份的《美国神学杂志》。
1910年9月,欧文·洛夫乔伊请她到全国童工委员会任职。
1910年12月,斯特朗遇到全国童工委员会的执行理事沃尔特·哈维,并成为其助理。之后她拍摄了多部单卷电影,包括《孕妇须知》、《得到教益的男人》、《出诊护士》等。这些作品使全国各地展览大获成功。
1914年3月,她收到阿伯丁伯爵夫人邀请,前往都柏林
1916年10月,辞去全国童工委员会职务。
1916年12月3日,竞选成功,进入学校委员会。 
外国时期
1921年8月,斯特朗到达莫斯科。
1923年9月末,离开莫斯科,回到美国。
1921年第一次到苏联,广泛介绍苏联的革命成就。
1925年首次访问中国,报道并支持省港大罢工
1927年,她第二次访问中国,访问湖南、上海、武汉和西北地区,报道了湖南农民运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真相。
1930年协助苏联政府创办英文《莫斯科新闻》任主编和特约撰稿人。抗日战争时期两次来华,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斗争和解放区军民的抗战活动。
1946年第五次来华时访问了延安,她和解放区的战士们一起吃小米饭、一样住窑洞,并多次会见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
1949年,斯特朗和《莫斯科新闻》报主编、曾前来中国推动国共合作鲍罗廷在苏联一同被捕。
1955年,斯特朗被释放并被苏联政府驱逐出境。
1958年春天第六次来中国访问,并在中国北京定居。
1959年被批准第一批访问西藏的外国记者代表团成员之一。
1970年3月29日她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她被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墓碑上铭刻着郭沫若的手迹:“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
她85岁的生命,1/3在美国,1/3在苏联,1/3在她称为“理想的归宿地”的中国。
斯特朗1963年在北京台基厂她的住所
主要成就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885-1970)是苏联首份英文报纸《莫斯科新闻》的创办人。1930年,在苏联政府支持下,斯特朗创办该报。此时有两大进程并行,一是斯大林第一个五年计划,二是美国的大萧条,正是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时刻。该报服务于苏联外宣,对内,则以在苏工作的数千美国技术工人为主要读者。创刊号头版便刊登五年计划的宣传画,号召用“苏联力量和美国技术建设社会主义”。
人物评价
郭沫若: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
邓颖超:斯特朗生于美国,死于中国,她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骄傲,又是两国人民的友谊象征。
沃尔特·杜兰迪:她是世界上描写苏联国内政策的最好的作家。
《艾黎自传》:安娜·路易斯是一位真正的美国记者和作家,她的家庭出身使她有明确的是非观念,这种观念引导她在工作中拥护穷人和被压迫者的事业。她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运用她的才干去探索蕴含的真理以提高自己对旧方式和新理想之间的斗争的觉悟与了解。[3]
人物事件
造访八路军
刘少奇和斯特朗在延安
1938年1月,她跋山涉水来到山西五台山八路军总部,采访了朱德、彭德怀贺龙刘伯承等人。对于亲自跑来迎接她的总司令朱德,她描写为“一个满身尘土、灰蓝色打扮,朴素得像个农民的人”。斯特朗在八路军总部住了十天,每天与指挥员、普通工作人员一起进餐、交谈,向他们询问了解敌后抗战的情况。她根据这些采访记录,写成了《人类的五分之一》一书,热情讴歌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部队“是一支新型的军队。他们不奸淫掠夺,尊重农民并帮助他们收庄稼,特别是教育他们认识自己的力量,并告诉他们如何战斗并赢得胜利”。
1940年秋天,斯特朗又至中国访问,因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阻碍无法去延安。她在重庆经常去八路军办事处,同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有了密切交往,从此他们还成为很好的朋友。
皖南事件
斯特朗在美公布皖南事变真相,完成了中共方面的重托。
1946年冬,与朱德、康克清(延安枣园)
1940年,斯特朗在重庆采访时,周恩来同她进行了几次深夜长谈,介绍了蒋介石的军队不断加剧同共产党领导的部队的武装冲突,同时说明:“你现在不要发表这些材料。要等我捎信给你,同意你这样做时再发表。我们不希望过早地揭露这些冲突而加剧摩擦。”在他们二人最后一次会谈结束前,周恩来把一篇长达26页的文章和其他一些文件交给了她,斯特朗把这种信任和重托视为一种极为珍贵的荣誉。果然,在返回美国的途中她在广播中听到了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的新闻,随后又接到一封来自马尼拉的未署名的航空信件,信中只简单地说:“发表你所知道之事的时机已经到来。”同时,信中还附来中共方面对皖南事变的说明。
为了完成朋友周恩来的重托,斯特朗回美国后,马上将这些材料迅速送到北美报业联盟要求发表,可是美国许多通讯社和报业人士表示他们从来不发表有利于共产党的任何报道。最后,她找到一位在《纽约先驱论坛报》工作的朋友,署上了那个人的名字发表了关于皖南事变的内情报道,还由此获得了独家新闻的荣誉。
有关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在美国传开后,罗斯福总统非常重视。他从美国对抗日本的战略利益出发,反对蒋介石在这个时候发动反共内战,因此向国民党政权发出了警告,这对制止中国抗日阵营的破裂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著名论断
1946年第5次到中国访问延安,她的《中国人征服了中国》一书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等地的经历。正是这次到来,毛泽东同斯特朗谈到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国际、国内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国际形势方面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对立。美国因为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积聚起来的雄厚经济力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羊,大力推行遏止苏联力量发展的扩张政策。为此,美国极力进行反苏宣传,着手准备反苏战争,妄图消灭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内形势方面,蒋介石依靠美国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向各解放区发动了疯狂的进攻。面对这种新的形势,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一思想的提出,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对于指导人民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后世纪念
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斯特朗(中)
为了缅怀中国人民三位亲密的朋友——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2~1950)、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885~1970)、埃德加·斯诺(1905~1972)(即3S,因三人英文名字第一个字母均为S,故名),中国原邮电部于1985年6月25日发行一套《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3枚,其中第二枚20分的邮票图案就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这枚邮票图案上的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形象,那满面刚毅的表情,热情善良的微笑,表现出她将真诚的友谊给予了中国人民;那蓬松的银发,透过眼镜的敏锐目光,一副孜孜追求真理的学者风度跃然纸上,揭示出了一个新闻记者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值得中国人民的尊敬。
因为与“纸老虎”有着直接关系,在中国,她的名字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了许多年。[1]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逝世已经三十七年了。三十多年天下风云浩荡,世事苍桑,人们并没有忘记她。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里,清明她的墓前,时时有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凭吊这位传奇的逝者。[3]
参考资料
[1] 美国女记者花28年记录中国,她把毛泽东的“纸老虎”论断推向世界 · 今日头条[引用日期2021-4-17]
[2] 历史记忆:让百万农奴站起来的伟大壮举 · 今日头条[引用日期2021-4-17]
[3]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简历 - 名人简历 · 名人简历[引用日期2022-01-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