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

 地偏阁 2022-06-19 发布于上海
中国书法是古老的汉字书写艺术,具有独特的美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中国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后来经过历朝历代不断的演变,最终形成了篆、隶、楷、草、行五种书体。
其中,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因此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
楷书出现于汉末,是从隶书中演变而来。
魏晋时的楷书仍留有少量的隶书笔意。
南北朝,楷书的发展到了第一个高峰,当时的魏碑对唐代的楷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唐代,楷书达到了巅峰,出现了大量的书法家,如初唐的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等等,他们的作品都被后世奉为模范。
唐以后,楷书难免胜极而衰。但到了宋末元初,但也出现了赵孟頫这样的大家。
纵观楷书的发展历史,有四位书法家最为有名,也就是楷书四大家,分别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01

欧阳询
欧阳询,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人,大约生于南朝梁太平二年(557年),卒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先辈曾在南梁、南陈、隋、唐多朝为官。
欧阳询的父亲欧阳纥随父为南陈南征北战,后来担任广州刺史,长期驻守广州。但这引起了陈宣帝的猜忌,于是就在太建元年(569年)征召他为左卫将军。欧阳纥也知道了陈宣帝的用意,感到十分恐惧,终于在部下的劝说下,反叛朝廷,在岭南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过,欧阳纥很快兵败,全家只有欧阳询逃走了没被杀。不久后,天下大赦,欧阳询也得以免死,被欧阳纥的生前好友江总收养。
欧阳询早年的经历可以说是不顺,但入仕之后,也是多灾多难。
大业元年(605年),欧阳询任太常博士。
唐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杀了隋炀帝之后,建立了许国政权,欧阳询被其掳劫。
次年,窦建德又杀了宇文化及,建立了夏国政权,欧阳询被授予太常卿。
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又杀了窦建德,欧阳询再次死里逃生,后来因为跟李渊有过交情,就担任侍中。至此,总算是安定了下来。
当然,相较于欧阳询的政绩,他的书法更为著名。
欧阳询自幼就痴迷书法,相传一次骑马出游,无意间看到了一块西晋书法名家索靖写的石碑,就在马上仔细看,久久不肯离去,然后就干脆坐在了石碑旁反复揣摩,三天之后才离去。
欧阳询楷书笔力险劲刻厉,意态精密俊逸,法度森严,被后世称为“欧体”,代表作《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和《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虞世南说欧阳询是“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说明他的书法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欧阳询不仅自己书法写得好,而且还总结出来了一套书法理论,他所著的《三十六法》、《八诀》对于后世书法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欧阳询之子欧阳通尽得父亲真传,也是书法大家,父子二人合称“大小欧”

—02

颜真卿
颜真卿,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生于唐景龙三年(709年),卒于兴元元年(784年),出身琅琊颜氏,祖先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五世祖是著有《颜氏家训》的颜之推
三岁时,颜真卿的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殷夫人独自养育。长大之后,颜真卿博览群书,积累了渊博的学识。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得中进士之后进入官场。
颜真卿为官政绩斐然,颇受赞誉,后担任监察御史。在巡查五原时,解决了当地悬而未决的冤案。恰好冤案解决之时,已经大旱了很久的五原下了一场大雨,于是人们就高呼颜真卿为“御史雨”。巡查到河东时,颜真卿将朔方县令郑延祚在其母死后三十年仍未将其下葬的事上奏唐玄宗,唐玄宗就下诏终身不得录用郑延祚。
颜真卿的正直遭到了宰相杨国忠的排挤,他被两度外放。
安史之乱爆发后,颜真卿率领义军对抗叛军,收复失地,重振朝纲。但颜真卿却再次因刚正而遭到排挤。
建中四年(783年),颜真卿被派往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军中宣旨。李希烈想要劝降颜真卿,但他誓死不从,最终死于叛军之手,以身殉国。
颜真卿的书法最初学自褚遂良,后又得到张旭亲授,雄秀端庄、大气磅礴,一派盛唐气象,自成一格,后世称为“颜体”。他还与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颜真卿一生的书法,可以分为三个境界
五十岁以前,初步确立“颜体”面目,追求“雄”中有“媚”的境界,“点画皆有筋骨”,“点画净媚”,“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
五十岁至六十五岁,“颜体”形神兼具,一扫初唐时的风貌,创立了全新的时代。
六十五岁以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老辣中富有生机,疏淡中凸显风神,圆润丰腴中透露着豪迈,已将自己一生的经历融入到了书法中,实现了人生与书法的交融。
后世对于颜真卿的书法极为推崇,认为他是继王羲之后最伟大的书法家。苏轼曾说“书至颜鲁公”,陆游又说“学书当学颜”。颜真卿不仅善楷书,行书也是举世闻名,他所写的《祭侄文稿》被誉为是王羲之《兰亭集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

—03

柳公权
柳公权是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生于唐大历十三年(778年),卒于咸通六年(865年)。
柳公权自小喜爱学习,元和三年(808年)得中状元。之后,柳公权长期在朝中,并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担任侍书。
柳公权为官敢于直谏。穆宗荒淫,一次向柳公权问用笔的方法,柳公权答道:“用笔之法全在于心,心正则笔法自然完美。”这就是在劝谏穆宗。
另一次,文宗对官员们说起自己的衣服洗过了三次。官员都赞颂文宗的节俭,但柳公权却一言不发。文宗就问为什么有话不说,柳公权答道:“启用贤良、罢黜佞臣才是大节,穿衣只是小节罢了。”这把当时其他的官员都吓得浑身发抖。文宗觉得柳公权有谏臣风度,就任他为谏议大夫。
柳公权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在吸收了欧阳询、颜真卿书法的长处之后,创立了独树一帜的“柳体”,为后世百代楷模,成为“唐书尚法”的突出代表之一。
“柳体”斩钉截铁,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较之颜体,稍均匀瘦硬,因此有“颜筋柳骨”之称。
不仅是书法,柳公权的诗文方面也非常有才华。一天,柳公权陪同文宗游玩,文宗说:“以前给边疆将士的新衣,都要很久才能送到,但是今年在二月份就已经发放完了,真是一件大喜事啊!”柳公权就常规地祝贺一下,没想到文宗却让他作首诗。柳公权略加思索,就吟道:“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一听,马上说道:“以前曹植七步成诗,你只用三步啊!”

—04

赵孟頫
楷书四大家的前三位都是唐代人,最后一位赵孟頫与他们年代相隔有点远,是宋末元初人。
赵孟頫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生于宋宝祐二年(1254年),卒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是宋代皇室之后,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
赵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写字运笔如风。但由于处在改朝换代之际,因此他的少年时期是在坎坷忧患中度过的。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寻访了二十余位隐居的南宋旧臣,以赵孟頫居首。世祖忽必烈见到赵孟頫时,觉得他才气豪迈,惊呼其为“神仙中人”
之后,赵孟頫得到朝廷重用,官至从一品,人赞其为“官居一品,名满天下”
赵孟頫的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书,后学钟繇、二王,晚年学李北海,篆、籀、分、隶、楷、草诸书俱佳,以楷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并创立了“赵体”。
与前三大家不同的是,“赵体”既保留了唐楷的法度,又融入了一些生动俊俏的行书笔法与结构,使得整体形态生动自然,被誉为“活的楷书”。
此外,赵孟頫在书法理论上也有独到的见解,对后世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赵孟頫博学多才,对很多方面都非常有研究,特别是在绘画上,其成就不亚于书法。
赵孟頫开创了元代的新画风,被誉为“元人冠冕”,山水、任务、花鸟无不擅长。特别是他的山水画,将高逸的士夫气息与散逸的文人气息综合于一体,使“游观山水”向“抒情山水”转化。
赵孟頫并不处在楷书巅峰的唐代,仍能跻身楷书四大家之列,可以说是更为难得。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莱州:魏碑圣地
耀耀州,柳公权是耀州人
喜欢的话请长按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