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不宜长期用兵 《孙子兵法》先是算“五事、七计”,看有没有胜算。胜算在握,决定打了,再接着算军备开支。 19、 打仗不是打兵马,而是打钱粮 孙子说:凡是兴兵作战的规律,要动用轻车一千辆,辎重车一千辆,士兵十万,还要能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方和后方的开支、招待外交使节的花费、作战器材的补充、车辆甲胄的修护,每天都要消耗千金。这些都齐备了,然后才能调动十万大军行动。 孙子的时代,马镫还没有发明,人骑马厮杀不稳当,所以中原基本没有骑兵,多是战车。《司马法》说,一辆战车配备甲士3人,步卒72人,总共75人。所以“驰车千驷”就是75000人的部队。而一辆革车配10个炊事员,5个保管员,5个管养马的,5个管砍柴打水的,共25人。所以,一千辆革车是25000人,再加上“驰车千驷”,就是“带甲10万”。 《孙子兵法》第一篇讲实力对比、风险评估,第二篇就讲费用预算、资源保障 张预注:“计算已定,然后完车马,利器械,运粮草,约费用,以做战备,故次计。” 20 、久战得不偿失 用这样的军队作战,要求速胜。作战时间久了,就会造成军队疲弱,士气锐减;攻城就会力竭;如果军队长久在外,必使国家财用不足。 孙子拼命劝人别打,因为他是真正的智者、仁者。治世就是文景之治或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简单说,就是自由和自治社会。人们对盛世津津乐道,却不知道治世才是人间天堂,盛世对于百姓来说,反而可能要家破人亡。警惕盛世福兮祸所依,人往往冲昏头脑、骄傲放纵、铺张浪费、穷兵黩武,从盛而衰。 21 、用兵需求速决 如果兵疲气挫,物资穷竭,列国诸侯就会乘你的危机而起兵进攻,到那时,再有智谋的人也束手无策。所以,用兵只听说过老实地速决,没见过持久地卖弄巧计的。 所谓的功夫都在平时,都在基本面。 22 、先考虑避害,再考虑趋利 长期用兵而对国家有利的,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孙子认为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趋利。在关键点上失利后,重新再来的代价往往要大了很多。 贾林注:“兵久无功,诸侯生心。” ②算好战争成本 23、 把战争成本降低,就能提高胜算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用多次征调,粮食不用多次运输。军用从国内取得,而粮草补给从敌国那里征用,所以粮饷就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军队出动而贫困,就是由于长途运输,长途运输,百官及其亲属就会贫困。而且军队集中的地方物价昂贵,就会使百官及其亲属财物枯竭,国家财物枯竭,就会急于加重赋税和徭役。 一次把事情做对,不返工。 部队驻扎的地方因为人多,周围的物价就会飞涨上去。大营一围就是好几年,周围茶楼酒肆烟馆物价飞涨,老百姓也得跟着忍受那么高的物价。 24 、吃自己的,不如吃敌人的 国力耗尽,财物枯竭,国内家室空虚。百官的家产要耗去十分之七;诸侯公室的耗费、车辆损坏、马匹疲劳、甲胄弓弩、戟盾、蔽橹和运输的牲畜及车,也要耗去十分之六。所以高明的将领,力求用敌人的物资来补充自己。吃敌粮一石,抵得上本国的二十石;吃敌人一石草料,抵得上本国的二十石。 25 、激怒与利诱的妙用 要想士卒奋勇杀敌,就要激励他们;要想将士奋力夺取敌人资财,就要奖励他们。 孙子认为有两种感情可以让人忘记生命危险:一是愤怒,怒气上来,怒就是同仇敌忾;二是贪婪,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26 、吸收对方,为我所用 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更换敌战车上的旌旗,让我方的士兵和俘虏来的士兵夹杂乘坐;优待俘虏,供养他们。这就能既战胜了敌人,又使自己日益强大。所以,用兵速胜有利,拖延长久则不利。因此,懂得用兵的将帅,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也是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懂得如何赏赐将士和安抚投降兵士,也是降低战争成本的一项手段。没有夺得敌方资源,光是杀敌战胜,那不算功劳。 孙子的思想是“求全”,如果杀敌一千,自伤八百,那不是胜,是两败俱伤,只不过对方败得更惨而已。保全自己之余,最好把敌人也保全,才是“胜敌而益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