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儒风君 父亲的话,总是朴实无华。 没有华丽的词语,只有厚重的爱。 父亲的鼓励 一天吃饭的时候,我喝光了一碗苞谷面粥,端着碗又要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 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不敢再盛。 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 父亲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 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是都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 我将那满满一大碗苞谷面粥喝下去了,还强吃掉半个窝窝头。 为了报答父亲,报答父亲脸上那种稀罕的慈祥和光彩。 尽管撑得够呛,但心里幸福。 ——梁晓声《父亲》 儒风君说: 父爱无言,双手撑起一个家。 靠自己的一把子力气,让全家人丰衣足食。 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 盼儿女成人,盼儿女长大。 父亲的骄傲 第一学期结束,根据总分,我名列全班第一。 我高兴极了,主要是可以给父亲和母亲一个天大的喜讯了。 我拿着级任老师孙德如签名盖章,又加盖了县立鹅山小学校章的成绩单回家,路走得比平常快。 路上还又取出成绩单来重看一遍那紧要的栏目:全班六十人,名列第一。 这对父亲确是意外的喜讯,他接着问:“那朱自道呢?” 父亲很注意入学时全县会考第一名朱自道,他知道我同朱自道同班。 我得意地、迅速地回答:“第十名。” 父亲乐开了:“茅草窝里要出笋了!” ——吴冠中《父爱之舟》 儒风君说: 天底下所有的父亲,无不是望子成龙。 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为人子女,能给父亲最好的回报,就是成为父亲的骄傲。 孩子有出息,父亲老来才有依靠。 父亲的严厉 对有些事,父亲却严厉得很。 我十六岁,正念高中,一次学生会要上街宣传。 可是我十六岁看来只像十四岁,一着急就涨红了脸。 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的轻薄人很会欺负女孩子。 如果我站上板凳,他们只准会看猴儿似的拢上来看,甚至还会耍猴儿。 我料想不会有人好好儿听。 学校里有些古板人家的“小姐”,只要说“家里不赞成”,就能豁免一切活动。 我周末回家,就向父亲求救,问能不能也说“家里不赞成”。 父亲一口拒绝。他说:“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我说,“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 父亲说:“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在你。” ——杨绛《回忆我的父亲》 儒风君说: 父亲,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在我们做错事情的时候,父亲不会像母亲那样维护我们。 而是严厉地责备,希望我们吸取教训。 教我们做人做事,为我们遮风挡雨。 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孩子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担当。 那些做人的道理,是孩子挺直的脊梁。 父亲的疼爱 在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叱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 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刘墉 《父亲的画面》 儒风君说: 中国人教子,讲究“严父慈母”。 在我们心目中,父亲的形象,多数是严厉的。 父亲总是不善表达,但他们对子女的爱不逊于母亲。 再坚强的男人,也会有柔软的一面。 父亲的爱,就是不动声色的温柔。 
父亲的随和 我17岁初恋,在家写情书,父亲在一旁瞎出主意。 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 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 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 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 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儒风君说: 一个充满人情味儿的家庭,总是“没大没小”。 父亲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真正爱孩子的父亲,多少有点“孩子气” 放下父亲的架子,才能专心地陪伴孩子成长。 父亲的安慰 一九八二年的春天,我因一批小说受到报刊的批评。 压力很大,但并未透露一丝消息给他。 父亲听人说了,专程赶三十里到县城去翻报纸,熬煎得几个晚上睡不着。 第二天搭车到城里见我,我的一些朋友恰在我那儿谈论外界的批评文章。 我怕父亲听见,让他在另一间房内休息。 等来客一走,他竟过来说:“你不要瞒我,事情我全知道了。 没事不要寻事,有了事就不要怕事。 你还年轻,要吸取经验教训,路长着哩!” 说着又返身去取了他带来的一瓶酒,说:“来,咱父子都喝喝酒。” 他先倒了一杯喝了,对我笑笑,就把杯子交给我。 他笑得很苦,我忍不住眼睛红了。 ——贾平凹《我的父亲》 儒风君说: 人生如逆水行舟,没有一帆风顺的道理。 俗话说得好:“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跌倒了再爬起来,有人默默守护在你身旁。 父爱如山,永远是我们的后盾和底气。 父亲的唠叨 我反而常常强烈地感觉到,在他的内心里我还是他的小孩子。 有一次,我要去东北出差,临行前向他告别。 他很关切地问车票带了吗?我说带好了。 他说:”拿给我瞧瞧!” 直到我由口袋中掏出车票,知道准有车票,放得也是地方,他才放心了。 接着又问:“你带了几根皮带?” 我说:“一根。” 他说:“不成,要两根!” 干嘛要两根?他说:“万一那根断了呢,非抓瞎不可!来,把我这根也拿上。” 父亲问的这两个问题,让我笑了一路。 ——舒乙《父子情》 儒风君说: 在父亲跟前,儿女永远是孩子。 出门在外,总是惦记你钱够不够花。 身上有十块钱,多半会给你九块九,甚至全部给你。 哪怕相隔千里,我们的衣食住行,依然牵动着父亲的心。 千万别嫌他唠叨,有一种幸福,叫出门有人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