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汉语中的一种,起源于西汉,有两千多年历史。 其实,俗语是先辈们的人生总结,饱含着智慧与阅历。 有无数的谚语,例如几千年来,有一条谚语是这样说的:母在不庆生,父在不留须。 那先祖怎么会这么说?这个谚语的真实意思是什么?它对当代有何启示? 01 母在不庆生 从字面上说,这是在告诉我们,当妈妈活着的时候,小孩不能过生日。古人怎么会有如此古怪的思维? “庆生”其实不是指过生日,而是“过寿”。 根据古时的礼仪,小孩、青年、中年都不得过寿的,而五十岁以上的人,则可以称之为寿辰。 按照《周礼》记载:六十为下寿,八十为中寿,一百岁则为上寿。 而且,即使是五十多岁的人,如果家里还有父母,那也是不能给长辈祝寿的,毕竟尊老爱幼,不能说老,这是一种尊重和孝顺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古人会特别强调:“母在不庆生”呢? 这是因为在古代,医疗水平很低,所以女性怀孕的概率很高。 所以,孩子出生的日子,也是一个孕妇最危险的日子。 中国人最重视孝道,尤其是十月怀胎的妈妈,一朝生产的艰辛,更是让每个孩子都要牢记在心。 最知恩图报的人,当然不会在母亲最难过的时候,去庆贺自己的生日。 这一段话,除了教育子女要懂得感激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意义,就是在告诫自己的孩子: 有机会,就应该多给父母一些好处,别光想着自己的生日,就把母亲的生日给忘了,趁他们还活着的时候,经常回来看一眼。 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那个时候,才会后悔。 尤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很喜欢和朋友一起过生日,但他们却忘了母亲的生日,只能在家里等着。 以后做子女的,就是要经常回家,多陪陪父母,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02父在不留须 这个说法,很多人都不明白,在中国,男人成年后都会蓄胡子,但很少有人不留胡子(比如阉人)。 孔子的思想也是对世界的启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汉书》中描述刘邦的相貌时,曾有这样的描述。:“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 大名鼎鼎的霍光则:“白皙,疏眉目,美须髯。” 还有关公,号称“美髯公”,留着两尺长的络腮胡子。 很明显,古人到了成年以后,都会留胡子,那这句“父在不留须”的俗语,来自哪里? 这要追溯到1911年武汉的革命运动,逼得清帝下台,终结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 为改变国民的封建观念,革命党摒弃了许多儒家的糟粕,比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鼓励男子割辫、剃须。 这已成为一种习俗,父母都在世,不留须,父亲不在了,留上唇的胡子,母亲不在了,留下巴胡须,只有父母都不在了,才会留胡子。 如今鲁迅的相片,基本上都是上唇的胡子,这是他纪念已故的老爸的遗物。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白皙的肌肤成为了大众追求的目标,许多男性都已经不留胡子了。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爱,永远都是无私的,也不会去管孩子是不是为了给自己祝寿,留不留胡子。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私的,没有任何的要求。 古人有二十四孝,孝子割肉,孝敬母亲,现在的年轻人,也要继承中国的传统美德,把孝心传承下去,多去探望一下自己的父母。 他们想要的,就是一家人团聚,孩子们围着他们转,不管他们有多少钱,他们都想要一家人其乐融融! 作为一个孩子,应该懂得尊老爱老,尊重老人,这是中华五千多年来一直流传下来的优秀传统,也是我们做人的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