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这是真事。
当年盛宣怀被慈禧太后赏赐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三岛。可是,喜提三岛的盛宣怀不仅没有丝毫欣喜,反而心惊胆战,终其一生都未上过三岛,还严令家人不得对外宣讲,以致于连其孙女也说不清楚事情原委。
直到多年后,另一个当事人的后人把这件事当作家族荣耀说给别人,才揭开了这段被盛家极力遮掩的历史。
广告新款回力凉鞋夏季男士户外休闲软底沙滩鞋耐磨透气大码外穿凉拖鞋
先说说盛宣怀。
盛宣怀是江苏常州人,1844年出生,祖父是举人出身,做过浙江海宁知州,父亲是进士出身,当过布政使。盛宣怀就不行了,他还不如范进,连考三次都没能中举。最后干脆放弃科考,另谋出路。
盛宣怀进入社会后,做得最对的一件事就是跟对了人,做了李鸿章的幕僚。他作为李鸿章的随员,参加了洋务运动,一生创造了11个“中国第一”:
第一个民营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
他以非凡的头脑和卓越的经商才能,被慈禧太后称为大清“不可少之人”,李鸿章认为他“才识敏瞻,堪资大用”,连孙中山都对他赞誉有加。
盛宣怀仕途后来非常顺利,先后出任天津海关道、会办商务大臣、邮传部尚书,赏太子少保衔,显赫一时。
盛宣怀蜡像
按理说,以盛宣怀如此成就,获赏三个偏远小岛倒也不足为奇,那他为何会这么害怕呢?
这就要从另一个当事人,一个名叫张成昭的秀才说起了。
张成昭是常州人,光绪年间的秀才。他生不逢时,中秀才不久,科举就废除了。
常州自古就是出人才的地方,一府两县内,多有出将入相者,因此大户人家多,俗称“三吴,九刘,十三张”,张家在常州也是“墙门人家”。所谓“墙门”,就是高高的院墙,气派的大门,指的是高墙大院的大户、富户。
张成昭所在的张家也是大户,虽然他手不能提,肩不能扛,但“穷归穷,家里还有三担铜”,仗着有丰厚的家底,也不出去做事,整天到处胡吹海侃,逍遥自在。只是这样一来,难免会坐吃山空。
张成昭有个舅舅叫刘坤,原来在京城做官,退休后回家经营了几家典当行。他知道张成昭还是有些能力的,就劝他学做生意。
常州有“天上老鹰大,地上娘舅大”的说法,张成昭自幼在外婆家长大,舅舅的话自然得听,他也就答应了。
可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张成昭读书行,做生意却上不了道。他先后替舅舅打理一家典当行和一家成衣店,却当起了甩手掌柜,要么出去和人吟诗作对,要么坐在店里和人谈古论今。一段时间下来,搞得典当行关了门,成衣店也生意惨淡。
舅舅没办法,给他大洋百枚,书信一封,让他到上海找老朋友盛宣怀谋个差事。
盛宣怀看到有刘坤的推荐信,就收留了张成昭,不过没给他安排具体差事,只让他待在盛府吃闲饭。几个月下来,张成昭坐不住了,跑来找盛宣怀:
“我来投奔宫保大人,是想干些事业的,如今整天闲着没事,实在无聊,能不能给我派点事做呢?”
此时盛宣怀已受赏太子少保衔,所以张成昭称他为“宫保大人”。
盛宣怀画像
盛宣怀说:“你老弟满腹经纶我是知道的,但我这里的事情接触洋人多,一般职员都要开口'洋泾浜’,提笔'蟹行文’才能应付。你想吃那碗饭,光凭你现在肚皮里的东西是不够的,除非送你到我的南洋公演(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学点西文、西技、西政才行。”
由此能看出学习一门外语的重要性。
张成昭心想,到南洋公学没有两三年是不行的,我即使学成出来,你老兄又是督办(校长),我倒成了你的学生,从平辈变成晚辈,这不太划算。可是你的生意不可能全都西化了吧?不是还有医药局吗?
想到这里,张成昭说:“我想请宫保大人帮我弄一张'郎中照会’,这样我就能自行谋生,不用在府上吃白食了。”
张成昭是想让盛宣怀帮他搞一张医生执照,自己出去开诊所。
盛宣怀不以为然。心想你做点生意倒还行,可是你什么时候当过郎中了?
但张成昭既然提出来,盛宣怀也不好拒绝,就安排他到刚开张的善堂给一名老中医打下手。善堂是义诊,不收钱,所以即使开错方拿错药倒也不打紧,别人说不得什么。最主要的是,这样就不用给张成昭搞医生执照了。
第二天,张成昭还真就搬进善堂当起了医生,跟着老大夫帮人看病。因为他还是拿盛家的薪水,所以每个月还要去盛府一两次,打个照面,问候一番。
盛宣怀
一天,盛宣怀从京城回上海,张成昭听说他身体有恙,便去探望,问盛宣怀要不要开个方子调理调理。
盛宣怀说:“我也没什么大病,只是为了洋务上的事四处奔波,动了肝火,抽几口芙蓉膏(鸦片)调养一下也就好了。但既然你来,我正好有个事要和你商量。”
原来,盛宣怀此次进京,慈禧太后单独召见了他。谈完事后,又说自己最近身体不太健朗,而之前为她治病的常州名医马培芝已经去世,慈禧问盛宣怀还能不能在常州再找一个医生,或者配制一些丸药服用。
盛宣怀领命回家,先派人找到马培芝的子孙和其他名医,告诉他们只要愿意去京城,价钱随便开,要多少给多少。
可是这些医生都知道当年马培芝为慈禧看病的苦衷,谁也不敢出头了——
马培芝当年的确替慈禧看好了病,而且名声大震,回家后还写了本《承恩记》。
可是别人不知道的是,他为弄清慈禧的病情,花了大把银子打通关节。此后又把药方呈送各位太医评定,配药时又另外换了几味药,才治好了慈禧的“怪病”。虽然慈禧对他褒奖有加,可是马培芝的京城之行却倒贴了不少银子。你说这样轻则赔钱,重则掉脑袋的差事,哪个医生还敢接呢?
盛宣怀很为难,找不到好医生就交不了差,虽然事不大,但如何回复太后呢?总不能说没办成吧?
正发愁之际,正好张成昭来了,盛宣怀灵机一动,就想让张成昭开个滋补药方,把这事敷衍过去。
张成昭知道马培芝的事,却不知道个中苦衷,他眼里只看到了马培芝得到的荣耀了。
张成昭没多想就爽快地应承下来。张成昭此时想得更多的,是要露一手给盛宣怀看看,因为他知道这位宫保大人一直对自己的“医术”有疑问。
看到张成昭答应得爽快,盛宣怀倒有些不放心了,再三叮嘱他配方一定要注意,要以调理为主,哪怕吃了没效果,也不能让太后有丝毫不舒服,否则大家都担待不起。
张成昭回去后就开始琢磨药方。他想慈禧年纪大了,又没什么大病,那就只需从调理上下工夫即可。他参照一些现成的滋补药方,增增减减地配制了一种丸药,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回春万寿丸”,配上腊丸、锦盒,交给了盛宣怀。
慈禧拿到锦盒,刚看到名字就欢喜不已,又看到盒里还有服用说明,列出了服药期间的饮食、起居方面的注意事项。慈禧挺满意,就按方用药。
几天后,慈禧发现自己的精神比过去好了不少,就很高兴地召见盛宣怀,问他药丸是哪位名医配制的,想召他进京。
盛宣怀大惊,他可不敢告诉慈禧这药丸出身一名秀才之手,不然非掉脑袋不可。
他骗慈禧说,开方的是一位80多岁的老医生,因年老多病,已经下不了床,幸好太后洪福齐天,才能得到这张药方。可是这老医生恐怕没有进京见太后的福分了,至于药方,倒还是能拿到的。
搪塞完慈禧,盛宣怀满怀心事地赶回上海找张成昭商量对策。
张成昭听到这个意外的消息,真是又喜又惊。他明白,自己如果老老实实地把药方送上去,即使里面有一些名贵药材,但对慈禧来说也是极平常不过的东西,她看了肯定会怀疑自己并非什么名医。看来得弄些玄虚,再骗她一次才行。
可是怎么糊弄过去呢?
张成昭搬出历代药典,找出几味陆地上罕见的、产自偏僻海岛的药材当作方中主药;又找来地图,在上面找出三个偏僻小岛分别画了个圈,当作药材产地;最后,他又给药丸写下一个夸特的煎制方法——每天子时生炉,午时熄火,熬制时文武火并用,阴阳木焚烧,无根水煎熬……
药方送到京城后,慈禧看了惊叹不已,说真是开了眼界。其中的很多药材不仅闻所未闻,连产地都没听说过,加上这特殊的制药方法,让慈禧觉得这药丸当真像宝贝一样。
她找来几位大学士,把方子里的药材和产地仔细研究一番,最终搞清楚其上标注的三个海岛是大清境内的钓鱼台、黄尾屿和赤尾屿。但药材名称却一直没搞明白,因为翻遍医书,也从未发现有到这三个荒岛上采药的记载。
慈禧一边责怪大学士无能,一边感叹道:“今日看来,盛宣怀是不可少之人。”她再次召盛宣怀进宫,对他说:
“看来我大清天下卧虎藏龙啊!只可惜我见不到这位能人异士了。不管怎么说,得给你盛宣怀记一大功,金银财宝你倒也不稀罕,这样吧,就把方子上你们采药的三个海岛赏赐于你,希望你们盛氏药局能用这三个海岛上采的药,救治天下百姓。”
不久,慈禧的圣谕下来了,内容如下:
“皇太后慈谕,太常寺正卿盛宣怀所进药丸,甚有效验。据奏原料药材采自台湾海外钓鱼台小岛。灵药产于海上,功效殊乎中土。知悉该世设药局, 施诊给药救济贫病,殊堪嘉许。即将该钓鱼台、黄尾屿赤屿三小岛,赏给盛宣怀为产业,供采药之用。其深体皇太后又皇上仁德普被之至意。
钦此。
光绪十九年十月。”
慈禧的圣谕用棕红色布料制成,长59公分,宽31公分,上方正中盖有“慈禧皇太后之宝”御玺一方。首行“慈谕太常”四字上,盖有周围盘着龙凤图案的腰圆形朱文“御赏”印章。
一张药方,让盛宣怀得到三个海岛的资产,盛宣怀本该欢喜是不是?但此时此刻,他却忐忑不安。对慈禧来说,这是件彻头彻尾的“骗局”,万一张成昭嘴不严把事情捅了出去,那就是杀头的大罪!盛宣怀越想越害怕,一回到上海,就急忙去找张成昭。
一番寒暄后,二人订下“攻守同盟”:
一、盛宣怀支付张成昭一笔不菲的“封口费”;
二、任命张成昭为盛氏集团的“终身员工”,愿意上班就上班,不愿上班也可提前退休。退休后工资和原来一样,每月银元100枚。另外,每天出入有黄包车接送。
三、对张成昭的子女,盛氏集团将安排他们到下属银行系统工作。
就这样,盛宣怀以大量金钱为代价,将这桩“欺君大罪”给掩盖过去了。
盛宣怀倒没有食言,后来还真把张成昭的孙子张学宽安排到上海交通银行当了会计。这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是让人羡慕的“金饭碗”。当有人问起它的来历,就引出了以上“一张药方得三岛”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