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最优 根据硅谷王川网文整理 1、现实生活,优化子结构多数是错误的 richard bellman 老师,运筹学的动态规划 (dynamic programming) 理论的始祖。1984年因脑癌去世。动态规划理论的一个最大假设是 optimal substructure (优化子结构),就是说,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其子问题的最优解获得。但是,生活中许多问题,是没有'优化子结构'的。典型的例子,从旧金山到夏威夷最便宜的机票,实际上要到洛杉矶兜个圈才行,而不是直飞。其它的例子,包括,读了名校不一定找到好工作,找到薪水高的工作不一定真正发财,发了财不一定快乐,太快乐了不一定长寿,等等。'非优化的子结构' 应当是现实世界中大部分问题的常态。 是的。而且 '全局最优'的定义也在不断随时间改变,需要密切关注。//@美人她爹:很多时候,子问题的局部最优,反而会导致全局不是最优。有些算法会强迫不重要的子问题避免和系统关键节点竞争资源,牺牲不重要的子问题来达到全局优化 2、多维度拓展实现全局最优 1/ 在各个维度增加选择权,是个非常重要的工作。虽然短期可能见不到成果。 3、 范式转移,本质上,可以看成是当技术或者某个外界环境因素的改变,导致的适应性地形 (fitness lanscape) 的动态变化。这里的关键词是 动态变化. 对于在 local peak 局部峰值的既得利益者,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背离;对于一无所有者,全局最优是轻松的选择。//@新经济肖震:范式革命意味着局部最优和全局最优背离 4、人生需不断重新退火,寻找全局最优解 1/ 童年是人类进化在做 “模拟退火”计算的一种方式. 5、退火重生的障碍 无法重新“退火重生”的障碍有三:一是思维框架里,根本不相信新环境下别的状态空间内存在好得多的全局最优解。二是无法承受暂时的,看似后退的变化,和周围人的社会压力,放不下面子。三是情愿偏爱确定的短期小回报,也不愿接受短期不确定但长期有可观概率的超高回报。 6、做什么都是为了获得认知和能力 错误理念之一:许多人对投资的概念,就是去看项目,谈项目,研究公司,然后决定上不上。慢慢意识到,实际上绝大部分超过 99%的投资项目是完全不值得投的,长期表现远低于股市指数的,是要坚决拒绝掉的。研究公司和项目之目的,是为了更好理解市场的格局,增加更多的可以对比的参照物,然后从几百个选择中挑最好的。研究某个标的,不是为了具体关于这个标的之决策,而是为了提高全局决策的优化程度。如果研究某个具体标的之成本太高,就应当果断放弃。 换句话说, 学习不是为了马上可以发财,而是丰富大脑的思维模型,为获得接近全局最优解,奠定基础。//这也可以看成是“目标导向”和“过程导向”的区别。了解你不是因为对你有兴趣,而是为了帮助我对全局的更准确的理解决策 7、嫉妒情绪是一种进化优势 1/ 嫉妒是一种大脑的下意识的情绪,是大脑发布的痛感讯号,驱动我们去采取行动,获取更多资源,接近局部最优。这里的嫉妒主要是指由羡慕而生的嫉妒 (envy), 而不是含有一种破坏性情绪的,和两性关系有关的嫉妒 ( jealousy) . 8/ 在深挖获得更多信息的过程中,也许你会发现所嫉妒的对象并非他对外宣传的那样,那只是一个刻意精心夸大/或者暗藏各种陷阱的假象;也许你最终发现他在某个关键节点拥有他人无法获取的优势,而最终释然;也许你发现更多独特的细节,让你构建更接近真相的思维模型,帮助你走向更好的未来。 9/ 深挖学习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那是属于和健身房里撸铁一样性质的痛苦,这就是你构建竞争优势的必经之路。坚持不懈地深挖和研究真相后,你会突然发现原来那种挥之不去的嫉妒情绪不知不觉就消失了。如果它还存在,就继续深挖。 10/ 人们是不可能嫉妒想象不到或自以为无法触及的存在的, 但选择正确的对象去嫉妒,远比陷入一个小圈子里玩宫斗戏寻找局部最优要愉快划算得多。嫉妒的对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于周边环境的认知,所以扩大自身邻近的社交圈,丰富自身的思维模型,才可以选择更好的全局最优对象去比较/嫉妒/学习 11/ 这也意味着嫉妒的情绪永远不可能消除。因为情绪是表象,追求进步是本质。只能不断用残酷的理性,把这种下意识的带有痛感的强烈情绪引导到健康的追求进步的方向上,用来推动对于事实真相的深挖和理解,再转换成扎实和长期有益的行动。 12/ 另一种不理性行为,体现在不管三七二十一,简单粗暴模仿所嫉妒对象的行为模式,以抚平内心的痛苦和惶恐。行动之前没有仔细调研底层逻辑,没有分析这样做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这就是投资中的 FOMO (害怕失去)现象。FOMO 之痛苦产生的驱动力是如此强烈,它几乎总是碾压任何理性决策的企图. 8、系统性分析问题,本质是三个要素:
大部分人被做题教育洗脑,洗得条件反射,天天被别人设定的议题去引导,搞局部优化。殊不知打破各种瓶颈的全局优化的广阔天地,才是真正爽。//不断发现和去除瓶颈,是构建全局最优的关键步骤。否则只是闭门搞局部最优,搞来搞去也没啥意思。 ![]() 有些事情的验证与反馈的成本高,周期长,而且投入回报比也很小,所以这种事情至少在个人选择上是不划算的。 但很多事情是,个体的最优就是系统的最差,很多系统的设计就是要一堆炮灰烘托出来一个好苗子,吸引更多的人去做无用功是这些系统的主要逻辑,所以就需要忽悠个体。 瓶颈的本质是,如果你无视瓶颈而去浪费时间改进系统其它零部件的性能,对于系统整体的改进没有任何帮助。瓶颈是不能无视的,如果无法拓宽瓶颈,就必须寻找替代方法绕过去。 一个常见的危险的错误是,本来状态不是太坏没有严重的瓶颈,为了追求某个遥远不可及的目标,自己给自己带来了瓶颈,然后被卡死了。 商业竞争本质可以看成: 第一,控制关键性的瓶颈资源而让对手无法获得。第二,建造一个组织和生态可以高效地接触影响潜在客户并占据市场。第三,让潜在竞争者获得的反馈是缓慢模糊甚至完全欺骗性的。大部分垄断者的成功在于第一和第三点,但不会在外面大声嚷嚷。 我们接受的教育,给人的大脑灌输一种直觉,就是主要专注第二个要素,如何发力获得更大的成效。但是很少去想,如何提高信息反馈的质量? 我怎么能确信没有被欺骗呢?我的真正的瓶颈在那里,如何可以去掉或绕过那个瓶颈? 如果这些问题有新的解决方法,那么对于第二个要素的需求也会改变。 瓶颈的本质是,如果你无视瓶颈而去浪费时间改进系统其它零部件的性能,对于系统整体的改进没有任何帮助。瓶颈是不能无视的,如果无法拓宽瓶颈,就必须寻找替代方法绕过去。 13、路径依赖与全局最优 所谓'路径依赖' (path dependence),本质就是锁定了某个路径,而放弃了选择其它路径的能力。 在全球化的世界,几乎可以肯定你的局部最优,不是全局最优。所以不断切换调整是常态。保持随时切换调整的能力,远胜于一时的得失 //@Husky有只波克比:局部最优不一定是全局最优// 路径依赖的两个原因,一是认知不够意识不到,二是路径切换的成本太高。要摆脱依赖,本质上需要理解,以牺牲路径自由换取 '路径依赖'的另外一个角度是,因为对外缺乏连接,没有能力做全局的优化,因为成本太高了,所以只能在自己有限的连接区间内做局部优化,而最终彻底丧失全局优化的能力而出局。摆脱路径依赖,需要克服的是短期的利益牺牲,以换取长期的更大利益,但在这个切换过程中要能活下来。 路径依赖程度,实业大于投资,一级市场大于二级市场,传统金融大于 区块链和DeFi 路径依赖的两个原因,一是认知不够意识不到,二是路径切换的成本太高。要摆脱依赖,本质上需要理解,以牺牲路径自由换取的短期利益,可能长期是一剂毒药。是否牺牲路径自由不由你主观认定,当你选择了某个路径导致切换到别处成本极高时,你已经放弃路径选择的自由。 过早的优化 (premature optimization) 容易导致路径依赖,而路径依赖之后就更加缺乏能力/资源和意识去做全局优化,然后就更加路径依赖。软件行业有名言曰'过早优化是万恶之源',诚不我欺也。 '路径依赖' 和所谓'非遍历性' (nonergodicity) 实际上说的是同一件事。有的技术使用者越多,对生态内所有人回报就越大,比如软件系统标准,通常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有的技术,比如水力风力发电,因为受外部资源限制,没有'使用者增加导致回报增加'的特性,也就没有'路径依赖'的特性。 14互联网最便捷的提供路径最优的信息获取渠道 社交媒体的发达,让普通人从电脑旁就可以直接逼近很多行业的全局最优 (global optimum) 之点,直接获取很多细致和微妙的的行业信息,这是史无前例的。 |
|
来自: 张立品vnf7h6ps > 《DBA论文启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