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村落】——子午街道南豆角村

 在长安 2022-06-19 发布于陕西

献给即将消失的村落文化




北临环山公路,南靠秦岭小五台山坡,西邻西安御园,东邻子午古镇。4个村民小组,1472人,耕地390亩。

宋《长安志》记载,豆角镇在县(西安城)南四十五里,分东豆角、西豆角。宋景佑二年(1035)改豆角镇为子午镇,将东豆角并入,后西豆角被山洪冲没,村民北移,改建北豆角、南豆角。

该村历史悠久。经考证,村南端有两棵千年古柏树和社公爷石头。据说古代秀才科举应试命题有“二柏一石头”的提法,而得名。本村现有南、北城楼,南楼东侧原有一座古庙寺院,当时有数名尼姑、道人,院内有一口1米×1.5米铁铸晨钟,1956年被毁。

这两株柏树十分伟岸高大,树身上的标志牌显示:两株古柏均已有1500年历史,都是西安市特级保护古树。

古柏树下有一个石雕头像,乍看之下非常威猛,人们叫它“社公爷”。传说,这尊石像是古时专门管理粮食的官员后稷,后稷很爱庄稼,对工作尽职尽责。有一年麦收时节,眼看麦子已经成熟了,而人们还不开镰,后稷知道几天后会有一场暴风雨,于是催促人们收割庄稼,然而人们仍不开镰,后来暴雨袭来,庄稼烂死地里,后稷气急身亡。临死前,他嘱咐人们在掩埋他时,将他的头露在外面,他要看着人们及时收割,及时耕种。人们为了纪念后稷,就用石头雕刻了他的头像。由于他对种植做出的贡献,人们便把他奉为神,并取名为“社谷”,后来,人们慢慢便把他叫成了“社公爷”。

旧社会,受封建制度约束,经济、文化、生活落后,依靠跑南山度日。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素质大大提高。

西部大开发,给该村带来生机。结合实际,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果林生产,兼搞经济作物。

南城门,两层,高10米左右,下层夯土起台,外包青砖,中辟劵门;上层在一层的基础上起屋,城楼东侧有青石堆砌台阶可上。城门上有一块镶嵌的青砖石板,门额上刻有“钟南毓秀”四字,是对终南山脚下这片风景优美的赞美之词。

已筹资完成村两纵两横道路路面硬化。改变村容村貌,根据村周围自然环境的特点,创造旅游观光条件。

1963年至今,本村学生考入军事学院4名,其中:张步忠现任广东舰艇学院教授;考入其他院校大学生14名,其中杨克荣清华大学毕业,原任中国冶金部特种有色金属公司兰州公司领导,曾出国留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