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5日,与萧老师、客舟听雨、傅大姐一行四人,完成了密云南化岭、北化岭、白马关长城穿越。此次穿越共拜访了17座敌台(密云452-467号敌台及1座未标注台)、2座城堡(密云40、41号城堡)、3座水关(密云28、27、26号水关)、1座关口(白马关口)、1座烽火台(密云32号烽火台)、1座马面(密云7号马面)。 我们的穿越路线为:南化岭水关(密云28号水关)→密云466、467敌台→密云465-462敌台→北化岭水关(密云27号水关)→北化岭城堡(密云41号城堡)→密云32号烽火台→密云461-455号敌台→白马关口(密云454-452敌台、密云26号水关及密云7号马面)→白马关城堡(密云40号城堡)。 ▼我们穿越轨迹(两只脚记录)。 ![]() ▼此次穿越长城诸防御体系分布图(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 《四镇三关志》对划车岭(即北化石岭关)、白马关及周边墙体敌台记载如下: “划车岭寨永乐年建,正关平漫,通单骑,冲。 白马关永乐年建,通大川,正关、河口通众骑,极冲。红土峪并庄窠峪通单骑。余通步,缓。 边城一百五十五里,嘉靖三十年建,隆庆无年修。 空心敌台三十六座隆庆三年至万历无年节次建。” ![]()
![]() ▼白马关、划车岭寨,属蓟镇西协石塘路白马关下。 ![]() 为建立一个完整的地理空间,给读者一个清晰的长城防御体系,笔者按长城主线自南至北方向行文。 ▼密云467号敌台(《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第十卷编号白马关墩台19号,以下简称《考古报告》),典型的圆形石台。 ![]()
![]()
![]() 密云467号敌台。建筑尺寸:台根直径6.80米,通高2.66-6.70米,收分不详。其他名称:密冯26号敌台遗址;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委会南化岭村(西南约6.5千米的山脊上);坐标:东经116°53′,北纬40°42′,高程:584米;材料:大块毛石。 ▼密云466号敌台(《考古报告》编号白马关台84号),损毁严重,四墙倒塌,只余基座。 ![]()
![]() 密云466号敌台。建筑尺寸:敌台基座东西长13.89米,南北宽8.76米,基座残高2.10米。台心高3.60米,通高5.70米;其他名称:密冯25号敌台;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委会南化岭自然村(西南山上);坐标:东经116°53′,北纬40°42′,高程:563米;材料:砖、石、白灰。 ▼通往朱家峪方向的墙体。 ![]() ▼密云28号水关(南化岭口)。 ![]() ![]()
![]() 密云28号水关。其他名称:南化岭关口5号;地点:冯家峪白马关村委会南化岭自然村(西北);坐标:东经116°53′,北纬40°42′,高程:500米;材料:毛石、条石、白灰。总体情况:水关墙体残长11.71米,残宽5.70米,在墙体北面残存一方台基座,南北长9.20米,用条石砌,基座以上建筑无存。基座以北墙体断点至北山根单边墙,断点处为一条东西向河道宽40.11米。建筑形式:该水关墙体基座为长方形。 ▼密云465号敌台(《考古报告》编号白马关台83号)。 ![]()
![]()
![]() ▼台顶见一立柱基石,可见此台应有类似铺房建筑。 ![]() 密云465号敌台。建筑尺寸:敌台东西长8.88米,南北宽8.64米,基座高3.39米.台芯长6.69米,宽6.33米,高2.65米,通高7.84米;其他名称:密冯24号敌台;地点: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委会张家(保岭后沟东石湖山上);坐标:东经116°53′,北纬40°42′,高程:575米;材料:砖、石、白灰。 ▼回看南化岭水关。 ![]()
![]() ▼中国长城遗产网未记录敌台(《考古报告》编号白马关台82号》),楼体已坍塌,楼基基底为长方形,东西宽9米,南北长12米,存高1.55米。 ![]()
![]()
![]()
![]() ▼遥望北化岭方向墙体、敌台及水关。 ![]()
![]()
![]() ▼北化岭城堡即划车岭堡(密云41号城堡),北化岭即划车岭寨,永乐年建,为屯兵之寨。 ![]()
![]() ▼北化岭城堡、北化岭口(划车岭正关)及周边墙体测绘图(图片来源《考古报告》)。 ![]() 北京市文保碑记载如下: “北化岭城堡位于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委会北化岭村,建在山峦起伏、地势陡峻的地段,是把守关口的城堡,明代属蓟镇西协石塘路管辖,与高庄子、白马关左右呼应,形成进能攻、退能守的防御体系。城堡始建 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城堡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主体基本完整,为大块毛石砌筑而成,白灰勾缝,灰土填芯,墙体拐角处有角楼平台。西北方向是北化岭关口,西面为明代长城。” ![]() ▼城堡西北角台(密云464号敌台)。 ![]() 密云464号敌台。建筑尺寸:该敌台南北残长5.59米,残宽4.90米,通高4.95米。其他名称:密冯23号敌台;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北化岭村委会(西南约5.5千米的山脊上);坐标:东经116°53′,北纬40°42′,高程:489米;材料:毛石。 ▼城堡西南角台(密云463号敌台)。 ![]() 密云463号敌台。建筑尺寸:台根南北残长6.40米,东西残宽2.20米,通高6.15米,收分2%。其他名称:密冯22号敌台;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委会北化岭村(西南约5.5千米的山脊上);坐标:东经116°53′,北纬40°42′,高程:496米;材料:条石、白灰等。 ▼城堡东南角台(密云462号敌台)。 密云462号敌台。建筑尺寸:基座南北长11.90米,东西宽8.84米,残高2.38米,台芯长9.48米,宽6.56米,高1.75米。通高4.13米;其他名称:密冯21号敌台;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委会北化岭自然村(村西南山上);坐标:东经116°53′,北纬40°42′,高程:479米;材料:砖、石、白灰。 ▼城堡东北角台,已完全坍塌。 ▼城堡东门(宽1.8米、高2.13米)。 ![]() ▼城堡西墙即长城主线墙体,西垣长120米。 ![]() ▼城堡东墙,东垣长117米。 ![]()
![]() ▼城堡北墙北垣长73米,南垣长58米。 ![]()
![]()
![]()
![]() ▼城堡东北墙体内侧。 ![]()
![]() 密云41号城堡。面积:5400平方米;其他名称:北化岭城堡;位置: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委会北化岭村;坐标:东经116°53,北纬 40°42′,高程:445。 划车岭堡为一连壁城,依山而建,筑在主体长城线的东侧,西垣利用主体长城,向东扩展。堡城平面随长城走向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全部用毛石、白灰砌成,墙内用碎石、沙土填芯,堡城四角有角台,东墙北端设一门。 ▼密云27号水关(划车岭正关)。 ![]()
![]()
![]()
![]() 《四镇三关志》对划车岭记载如下:“划车岭寨永乐年建,正关平漫,通单骑,冲。” 密云27号水关。其他名称:北化岭关口4号;地点:冯家峪白马关村委会化岭村(西南约4千米的南山根下);坐标:东经116°53′,北纬40°42′,高程:443米。 ▼密云32号烽火台(《考古报告》编号为墩台18号)。 ![]()
![]()
![]()
![]() 密云32号烽火台。建筑尺寸:该台东西长11.58米,南北宽11.10米,通高6.65米。收分4%。;其他名称:密冯5号烽火台;位置: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委会北化岭村(西南约5千米的山脊上);坐标:东经116°53′,北纬40°42′,高程:458米;材料:大块毛石;建筑形式:该烽火台为长方形,墙身上部及顶部因坍塌严重。 ▼密云461号敌台(《考古报告》编号为白马关台81号),完全坍塌。 ![]()
![]() 密云461号敌台。建筑尺寸:基座东西长9.03米,南北宽8.58米,通高7.87米。台芯宽5.58米,高4.77米;其他名称:密冯20号敌台遗址;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委会北化岭自然村(村西山上);坐标:东经116°53′,北纬40°42′,高程:443米;材料:石、灰。 ▼遥望白马关方向墙体。 ![]()
![]() ▼密云460号敌台(《考古报告》编号白马关台80号)。 ![]() 密云460号敌台。建筑尺寸:基座东西长11.37米,南北宽10.38米,通高4.18米;其他名称:密冯19号敌台遗址;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委会北化岭自然村(村西山上);坐标:东经116°53′,北纬40°42′,高程:565米;材料:砖、石、白灰。 ▼密云459号敌台(《考古报告》编号白马关台79号)。 ![]() 密云459号敌台。建筑尺寸:基座东西长11.97米,南北宽4.95米,通高5.70米,中室面积11.97×6.98米;其他名称:密冯18号敌台遗址;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北化岭自然村(村西北山上);坐标:东经116°53′,北纬40°43′,高程:610米;材料:砖、石、白灰。 ▼密云458号敌台(《考古报告》编号白马关台78号,三横三纵结构 ![]()
![]()
![]() ▼敌台北面,一门两窗。 ![]()
![]() ▼敌台顶部有铺房。 ![]()
![]()
![]()
![]() ▼敌台内中室通道为三横三纵结构。 ![]()
![]()
![]()
![]() 密云458号敌台。其他名称:密冯17号敌台遗址;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委会北化岭村(西山上);坐标:东经116°53′,北纬40°43′,高程:693米;材料:砖、石、白灰。总体情况:敌台东西9.83米,南北10.21米,通高7.89米--11.48米,收分5%。中室面积8.65米╳8.30米。门高1.74米。宽0.62米。箭窗高0.83米。宽0.49米。铺房残基东西长5.53米,南北宽3.08米,残高0.30米。建筑形式:该敌台为长方形,中室为空芯式,中室通道为三横三纵结构。顶层建有铺房。 ▼密云457号敌台(《考古报告》编号白马关战台7号),坍塌。下图中部坍塌石堆处即为457号敌台。 ![]()
![]() 密云457号敌台。建筑尺寸:台根南北最长8.50米,东西4.40米,残高1.766--3.43米。其他名称:密冯16号敌台;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委会北化岭村(西北约5.5千米的山脊上);坐标:东经116°53′,北纬40°43′,高程:705米;材料:毛石。 ▼密云456号敌台(《考古报告》编号白马关台77号)。 ![]()
![]() 密云456号敌台。其他名称:密冯15号敌台;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委会北化岭自然村(村西山上);坐标:东经116°53′,北纬40°43′,高程:777米;材料:砖、石、白灰等。 ▼密云455号敌台(《考古报告》编号白马关台76号)。 ![]()
![]()
![]() 密云455号敌台。其他名称:密冯14号敌台;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委会白马关村(北小峪沟北山上);坐标:东经116°54′,北纬40°43′,高程:637米;材料:石、白灰等;总体情况:敌台南东西10.90米,南北宽10.77米,通高7.96米,收分3%。建筑形;式:该敌台为长方形,中室为空芯式,中室通道为三横三纵结构。 《四镇三关志》记载白马关如下: “白马关永乐年建,通大川,正关、河口通众骑,极冲。红土峪并庄窠峪通单骑。余通步,缓。” 永乐年白马关只是一座简易的小城,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城堡,驻提调官守关筑城修边,加固边城,建筑敌台,筑子城墙,形成了能攻能守坚固关隘。 《昌平山水记》记载白马关如下: “自潮河川而西九十里为白马关,有城,二门,守备一人守之,有水关。其东有陈家谷堡,有水关。南有冯家谷堡。” 白马关位于白马关城北1000千米,东临尖山顶峰,西接密云454号敌台,今关口已被公路替代,水关建在河道中部。关口南100米处有关口第二道防线(又称罗城),在东西两山之间建有两道墙体(长约210米),现西部墙体尚在(存长110米,有敌台2座即452、453号),东部墙体因修公路拆除。 白马关两侧虽皆为悬崖峭壁,与长城主线没有墙体相边,但因关口“通大川,正关、河口通众骑,极冲”,也是易攻难守之地,故而在关口附近防御设施呈现多道、立体之特点。在关口附近分别有东西走向两道平等墙体,分别建有水关1座(26号水关)、马面1座(7号台面),敌台3座(452-454号敌台),东西两山各有一道南北走向墙体,四道墙体共同构成一道城堡式立体的防御体系。关口西侧有455号孤台及长城主线;南侧有密云40号城堡及密云31号烽火台;东南有451、450号敌台及25号水关(红土峪沟水关2号)及支墙;东侧有30号烽火台及支墙;东侧偏北还有一小段支墙。如此复杂的防御,可见其关口重要之极。 北京市文保碑记载如下: “白马关位于冯家峪镇白马关村,是一座重要关城,明代属蓟镇西协石塘路长城防御体系。关城建在山路狭窄、地势险峻的地段,东与陈家峪、西坨古,西与北化岭、高庄子交相呼应,进能攻、退能守。关城建于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设二门,并建有水关,设提调官守关筑修边。北关四周群山环抱,现关门、城门无存,残存东、西两墙段,内外墙均用大块毛石砌筑,碎石填缝,白灰勾缝。” ![]() ▼白马关全景。 ![]() ▼白马关口附近长城关隘防御图(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从下图来看,白马关口,就似一个瓮城。 ![]() ▼白马关关隘防御体系示意图(图片来源《考古报告》)。 ![]() ▼密云454号敌台。 ![]()
密云454号敌台。建筑尺寸:台芯东西残长10.32米,南北残宽8.50米,残高2.805--3.845米。其他名称:密冯13号敌台遗址;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北关口西侧墙段之上);坐标:东经116°54′,北纬40°43′,高程:392米;材料:石、白灰。 ▼密云7号马面。 ![]()
![]() 密云7号马面。建筑尺寸:马面残长9.52米,残宽8.50米,残高7.30米。其他名称:白马关村第二道关口墙段上1号马面;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北约1千米的村庄北部);坐标:东经116°54′,北纬40°43′,高程:387米;材料:毛石、白灰和素土。 ▼白马关口南第二道防线。 ![]() ▼密云453号敌台(图片来源中国长城遗产网)。 ![]() 密云453号敌台。建筑尺寸:该台台根残直径6.50米,残高1.97米。其他名称:密冯12号敌台遗址;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委会北化岭村(西北约5.5千米的山脊上);坐标:东经116°54′,北纬40°43′,高程:466米;材料:大块毛石。 ▼密云452号敌台。 ![]()
![]() 密云452号敌台。建筑尺寸:基座东西残长13.60米,残宽13.01米,通高4.35米;其他名称:密冯11号敌台遗址;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北山上);坐标:东经116°54′,北纬40°43′,高程:386米;材料:城砖、条石和白灰;建筑形式:该台为长方形,中视为空芯式,中室现坍塌呈堆状,建筑形式不详。 ▼密云26号水关,完全坍塌。白马关河(白河上游支流)穿关而过(《清史稿》中载:“西有沽河,自滦平入,合白马关河,是为白河”)。 ![]()
![]() 密云26号水关。建筑尺寸:水关两侧墙体内墙高4.08-7.30米,外高5.60-7.30米,顶宽3.70-8.50米;水关东墙呈阶梯状,只是残损严重。台阶长2.50米,残宽3.70米,残高1.10米;关口东西两侧实有墙段183.88米,东西两侧墙体之间断点处长度为89.58米;其他名称:白马关村关口3号;位置: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委会(北约1千米的村庄北部);坐标:东经116°54′,北纬40°43′,高程:392米;材料:条石及白灰。 ▼密云40号城堡(白马关城堡)。 ![]() 白马关城位于密云县白马关村,城址坐落在番密公路东侧一个较平漫的坡地上,堡两侧山势险阻,中有白马关河南流,北控门口,南通平川,形势险要。堡城较大,就地势呈不规则状,堡东200米是东山哨楼,南500米为簸箕山,北1000米为白马关口。城堡南、北、西三垣平直,东垣依山势呈弓背形,南垣中部一门。 ▼城堡示意图(图片来源《考古报告》)。 ![]() 北京市文保碑记载如下: “白马关城堡位于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建在山路狭窄、地势险峻的地段,是扼守关口的边关要塞,明代属蓟镇西协石塘路管辖,东有陈家峪、西坨古,西有北化岭、高庄子共同组成的防御体系。城堡建于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长方形,城墙外侧为城砖砌筑,内侧为毛石砌筑。设一南门,门洞上镶“白马关堡”石额。北侧 为明代长城白马关关隘。” ![]()
![]()
![]() ▼城堡南门,正在维修。 ![]() ▼维修前的南门。 ![]() ▼城堡门额,上书“白马关堡”。 ![]() ▼城堡门洞。 ![]()
![]() ▼城堡南垣长78米,东南有一角台。 ![]() ▼东南角台外侧。 ![]() ▼南垣内侧。 ![]() ▼城堡西垣,长168米。 ![]() ▼ 城堡北垣内侧,长72米。 ![]() ▼北垣外侧。 ![]() ▼城堡东垣,长199米。 ![]() ![]() ▼据城堡内白马关简介所知,白马关城堡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北宋用于屯兵抵御辽兵入侵的军事重地。 ▼据城堡内白马关简介所知,白马关城堡始建于北宋年间,是北宋用于屯兵抵御辽兵入侵的军事重地。 ![]() ▼遥望455号敌台。 ![]() 密云40号城堡。面积:41216平方米;其他名称:白马关城堡;位置:地点:冯家峪镇白马关村;坐标:东经116°54,北纬 40°42′,高程:364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