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逝岁月】哈尔滨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坐落在哈尔滨南岗区的一座教堂,它的俄文名字叫Свято- Алексеевckaя Церковь。初建的时候为东正教教堂,后来在1980年又改为天主教教堂。1912年在此地建立的是一座木质结构的教堂,在2000年时拆除。在1930年的时候在其旁又建起了现在这座教堂,在1935年建成,一直保留至今。 ![]()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对我来说是一个十分熟悉的地方,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几乎天天上下班都要经过这座教堂。在哈尔滨这座城市初建早期的岁月里,这样的教堂数量应该为60座左右,至今所剩无几。要想说说这座名叫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还要应该先从中东铁路说起……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战争的结果是大清国失败了。于是在1895年的四月份李中堂李鸿章在日本的马关(现在为下关)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中日条约签署后,国人响起一片骂声,痛骂李鸿章父子二人为卖国贼。国人太多的是误解了李中堂啊!当时的中国是软弱的,即使李中堂想硬也硬不起来的,因为李中堂身后的朝廷是软的。清廷的那个体制又如何才能强大起来呢?无论中堂怎样努力也无力改变当时大清的国势。但“以夷制夷”的思想一直都在李中堂的头脑中鼓舞着他的心思和他的事业。他抵制日本人,自己国家的力量是不够强大的,为了抵制日本人为什么不能借助第三国的力量呢?于是73岁高龄的他不得不前往露西亚进行一次外交周旋。 说来也巧,俄国人也想与清国相商向中国借地修筑铁路。早在1891年的2月份,沙俄决定兴建西伯利亚铁路时,就想在未来铁路的某一站上修筑一条伸入中国境内的支线,以便“直接与人口稠密的中国内陆各省通商”。李中堂在莫斯科期间于1896年的6月3日,与俄国的维特签署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同意俄国在中国借地建筑远东铁路,从中国西部满洲里到东部绥芬河。当时的俄国佬准备将这条铁路称为“满洲铁路”,但李中堂却不同意,他一定要坚持为:“大清东省铁路”,亦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东清铁路”或“中东铁路”。依据中文的意思,翻译成俄文书写为:Китайская 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 其缩写为:К▪В▪Ж▪Д▪。 就在东清铁路正常建设过程中,俄国佬在1898年的3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5月份又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7月份签订了《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俄国人太凶残了,孱弱的大清没有办法,只有一道道大菜往桌上摆,他也毫不客气地都吞到肚子里面去了。就这样俄国佬攫取了旅大租借权和东清铁路南满洲支路(哈尔滨到旅顺)的修筑和经营权。从此东清铁路就不再是“一”型了,而是“丁”字型了。 ![]() 1898年的8月,东清铁路哈尔滨到旅顺支线与东清铁路干线同时动工,自旅顺向北、自哈尔滨向南同时铺设,1902年12月完工,1903年7月通车。属于宽轨铁路。宽轨就是轨距大于标准轨距1435毫米的铁路轨道,中东铁路的轨距为1524mm。 当俄国人在中国东北正玩得风生水起之时,日本人对此实在是看不过去眼了。他们大声叫喊着:瞧那锅里的肉都要没了!都让俄国毛子捞走了!以后我该怎么从这锅里盛肉啊?!于是在1904年在辽东半岛的大连那里爆发了日俄战争。就是这场战争,俄国佬失败了,日本人胜利了。最后签署了停战协议。规定从宽城子站(长春)开始以南为南满铁路要划给日本人。根据约定南满铁路的俄国军队都要退出铁路驻地,返到北满铁路上。此后,东清铁路开始称呼为中东铁路。在1907年的时候,扎在公主岭的俄国部队都撤到哈尔滨。随同撤回的还有这支部队的随军教堂。我们现在就着重谈谈这座随军教堂。 曾经扎住在公主岭的这座随军教堂回到了哈尔滨就应该有个地方落户啊,于是就在懒汉屯街落了户,当时的懒汉屯街就是现在南岗区的木兰街那里。部队走到哪里,随军教堂也跟到哪里,这是一个原则,否则怎么能称呼为“随军”教堂呢?在懒汉屯街落户时间并不长,这座教堂又随军迁走了。这一次迁到香坊一带,一个叫阿列克谢耶夫卡村的地方,就是现在香坊区东部小北屯那里,当时应该是有很多的俄罗斯人聚集在这里组建的一个村落。这里被俄国人命名的阿列克谢耶夫卡村。由此这座教堂在这里才有了现在的这个名字——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随着中东铁路在哈尔滨的影响不断地扩大,秦家岗渐渐繁荣起来,新市街的出现,对马家沟一带也同样起了连带作用,也都蓬勃发展起来了。处在香坊那里的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也向马家沟这带迁移了! 1912年2月25日,在现址建起一座木结构的教堂,到1913年的春天,就已建好。这座教堂当然也沿用它在香坊时期的名字,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由于有了这座教堂,旁边的街道就新起个名字——教堂街。 也许这座教堂刚迁到新址,从1913年到1919年期间,我们从历史留下的资料来査看,一直都没有掌院司祭。也许当时这座木结构教堂规模不大,不设立掌院司祭?也许已经设立,而史料遗失?直到1920年的时候,也就是在100年前,首任掌院司祭别特尔·阿恩道诺夫才来到这座教堂。他在这里工作直到1924年离开。 ![]() 1935年,哈尔滨市东正教教堂内,悼念在苏联国内因大饥荒而失去亲人的白俄难民。 ![]() 哈尔滨东正教堂,对于离乡背井的白俄人来说,宗教是必不可少的 从1913年到1935年的10月6日,那些东正教的教徒们都要到这座木结构的教堂中祷告,这座木结构的教堂,在22年的时光里,曾经给多少教徒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和生活的希望啊! 马家沟这一带人口不断增加,教徒也在增加。小小的教堂一时容不下太多的教徒。于是就 在1930年10月开始策划建造新的教堂,在木结构教堂旁边。教堂采用由俄国建筑师尤▪符▪斯米尔诺夫▪托夫塔诺夫斯基的设计方案开始筹建砖混结构的新教堂,1931年5月开工,工程由卡尔贝舍夫先生监督施工,教堂于1935年10月6日竣工。俄罗斯巴洛克式教堂建筑,主体为砖石结构,高41米,宽19米,东西长27米,建筑面积1005平方米,占地3000平方米。从此新旧两座教堂就并立在一起,迎接着虔诚的教徒。 教徒开始都去新教堂做礼拜,而木质结构的老教堂则安排于研究学习工作之用,在1938年2月的时候,俄国东正教在此曾开办过哈尔滨神品学校,其宗旨是培养神职人员和在东正教领域工作的人员。据说实际上这里已经被在哈尔滨的白俄所控制,成为培养反苏人员的基地,至1946年才关闭。到了1958年之后,它就成为了一处商店,再后成为一座仓库。直到2000年7月13日,当局将木结构教堂像拆掉破旧的煤棚子一样拆掉了。从此这个世上再也见不到那座木结构的教堂了!恰恰验证了那句:“失去了,永远不再有!”的警句。可是谁又能铭记这些警世格言呢?现在我们只能从往昔的图片中见到它的模样了。 ![]() 这就是新老教堂同期存在时拍摄的照片,左侧低矮的就是木结构教堂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是一座东正教教堂。为典型的俄罗斯式建筑,砖木结构,平面呈十字形对称布局,正门西向。上下两层,上层为宗教活动场所,下层是主教、神甫工作和食宿的地方。屋顶有巴洛克式塔楼、洋葱头式钟楼。到了1958年这座东正教教堂就被关闭了。 过去因这座教堂将旁边的道路命名为教堂街,在后来不断革命的声浪中将此名字改为革新街,即革命立新的意思。宗教如果是人们的精神鸦片,那么这座教堂就是承载着精神鸦片的烟枪啊!这可怎么得了?将其破坏掉?也像圣尼古拉教堂的惩处?灭掉?不!先别毁掉,还是让工厂搬进来吧!将这废物利用起来!于是就有两家工厂将其占用。占据这杆“烟枪”,使它不再有机会承载着精神鸦片毒害人民了。 直到1980年,这个国家渐渐回归到正常的时候,也开始恢复了宗教活动。才将它改为了天主教堂,它的正式名号是哈尔滨天主教堂圣母无染原罪堂,市级Ⅰ类保护建筑。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历任掌院司祭: 1920-1924年,首任掌院司祭别特尔·阿恩道诺夫。 1924-1933年,第二任彼得·罗日杰斯特文斯基。 1933-1937年,第三任米哈衣·鲁高基恩。 1937-1943年,第四任阿里司塔拉·波诺马列夫。 1943-19??年, 第五任西灭恩·诺渥西勒才夫。 19??-1958年,最后一任掌院司祭是吴志全神父。 …… 1980年,该教堂被拨给哈尔滨天主教会使用。 ![]() 最后一任掌院司祭吴志全神父 我们想知道的东西太多,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东西却又太少。光阴尽管历时并不太久,但文化革命之后,许多带有文化色彩的命都被革了,没有留下太多的遗迹,留下的却是的遗憾! ![]() 自从1896年中俄密约签署之后,俄国人就开始不断地涌入哈尔滨这个小渔村子,俄国人大部分来的路线都是水路,就是他们在黑龙江(俄国人称阿穆尔河)上船向下游行驶,在松花江的入河口折向松花江逆水而溯,一直到松花江哈尔滨的简陋的码头。也许是俄国人的习惯,他们每到达一处新地,他们都要在新的地方首先建立三项工程:第一是教堂,让教民们在心灵上有一处寄托的地方(精神);第二是商场,要让人们有地方购买生活用品,得以生存(物质);第三是要建立学校,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学校的教育对他们的后代会产生非常重要作用(未来)。 在1898年修建东清铁路的俄国人来到哈尔滨,就在田家烧锅那里建了第一所教堂——圣▪尼古拉教堂。可惜这座教堂寿命太短,于1967年在声势浩大的红-wei-兵呼喊声和咆哮声中给拆除了。第一座繁华的商场就是莫斯科商场,现在的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前身就是那座莫斯科商场。学校就有早期的霍尔瓦特中学和中东铁路哈尔滨男子商务学堂和女子商务学堂…… ![]() ![]() 俄罗斯的历史并不悠久,从基辅罗斯时期算起到现在还不足1000年。早期,俄罗斯人总是崇尚拜占庭和法兰西的文化及宗教。总想向这两个国家看齐。他们在文明教育方面一直都模仿着巴黎人,曾经派出大批的年轻人留学,学习法兰西是俄罗斯的一种潮流,就是这种潮流诞生出十二月党人来;他们在建筑上,特别是在教堂建筑上一直都跟随拜占庭其后,君士坦丁堡式的教堂在俄罗斯土地上比比皆是。 但成为中央集权国家后,渐渐便有了他们俄罗斯独自的风格。生活在寒冷地区的俄罗斯建筑家们,个个都是聪明的家伙,根据地域气候特点将拜占庭教堂的拱顶改为帐篷尖顶,使积雪无法存留。又从阿拉伯教堂钟形圆顶获得启发,将一些教堂的屋顶设计成圆球形状,便出现了有的教堂屋顶上兼容了这两种造型,形成了尖圆高低错落有致的俄罗斯建筑风格。哈尔滨的圣▪伊维尔教堂和这座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就是典型的俄罗斯教堂风格的建筑。 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内共有祭坛3个,圆屋顶由4根柱子支撑,圆柱上方有4幅给门徒讲述教义的圣像,其中2根柱子为中央和两侧的分界线,中央为圣所。教堂的外观高大独特,形体复杂,墙面线角丰富,红白相间,钟楼为帐篷顶式,而主入口上边穹顶则采用俄罗斯传统的洋葱头式,整个外观富有变化,不同风格交融又十分和谐,构成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组合。教堂内有圣像画家萨得罗基尼所绘的圣画,圣母像尤为精致。教堂前后两个帐篷顶和中间小穹顶上共有三枚十字架,错落有致形成节奏。整体建筑造型庄重又华丽,极富韵律之美。 当时生活在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附近的居民很多都是外国侨民,除了俄国人外,还有许多来自欧洲或者其他国家的侨民。根据来自各国侨民的国家不同,在相对比较多的国家侨民,在街道名称上标记着他们的国家名称为街道名称。比如:比利时街(现在为比乐街),巴尔干街(现在为巴山街),罗马尼亚街(现在为芦家街),塞尔维亚街(现在光芒街),就是现在的黑山街也是源自于巴尔干半岛的黑山族…… 这里的外侨居民喜欢在木栅栏围起的院落里种植丁香花和各种各样的果树,当夕阳西下时,满城都被绚丽的晚霞所笼罩,人们可以坐在一起品尝着格瓦斯和啤酒,吃着红肠和沙拉。一边吃着一边拉着手风琴,那琴声会飘出很远很远……有些人家里还在院子里面养了牛种植了蔬菜,每天都可以喝着新鲜的牛奶吃到新鲜的蔬菜。 这就是100年前在哈尔滨的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周围的一幅幅生活的画面。记得我读过很多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侨民撰写的回忆录,其中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情景。他们怀念在哈尔滨那段难忘的美好时光。 这里也曾汇集着一些生产食品糖果手工作坊和烟酒的小工厂,例如在比利时街上的糖果巧克力蛋饼厂,当时还是小有名气的糖果作坊,后来就成了著名的马尔斯糖果厂。1925年的时候,一个犹太人,名字叫Б.Л.楚基尔曼【Цукерман】的家伙,购买了这家特卡琴科的“糖果巧克力和蛋奶饼”工厂,将其更名为“马尔斯”,并注册了商标。厂址在比利时街(今比乐街)。在哈尔滨开设有四家茶食店,主要生产销售糖果、点心、冷饮等。商标为英文“MACS”和俄文“MAPC”。在此基础上,经过几年的发展,声势渐渐壮大起来,食品销售覆盖满洲,远处可以辐射到上海。1931年以前,马尔斯主要经营茶食糕点冷饮,生产和销售糖果、点心、高档冷饮等产品;1931年之后,马尔斯饭店又增加了营业项目,扩大俄式菜品,是那个年代最让中国人喜欢的俄式西餐。 以下都是当年马尔斯商号所生产和经营部分糖果包装纸: ![]() ![]() ![]() ![]() 马尔斯的部分广告 ![]() ![]() ![]() 这就是在100年前的哈尔滨,在这片略带田园风光的社区映衬下,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附近的人们生活的景象,一切都显得那般平和、祥瑞、寂静。我们所渴望的岁月静好不就是这样吗? 100年前的那种光阴都过去了,既然过去了,就不会再次回归了。当下,我们对此仅仅是一种怀念,一种追忆…… ![]() 新老两座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并存着,左前方为木结构的老教堂 ![]() 1958年主显节,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冰祭坛,也是最后一次的主显节 ![]() 1958年,哈尔滨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神职人员合影,也许是最后一次合影 ![]() 1958年,中立者为哈尔滨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掌院祭祀尼古拉·斯塔尔各阔夫神父,其右为最后一任掌院祭祀吴志全神父。 这座教堂仅仅使用了23年,于1958年就被关闭了。这是不幸的,然而又是幸运的,因为被工厂占用所以它得以躲过劫难,保留至今。 教堂能让人内心感到平和,祥瑞,安静。然而关闭了教堂,就关闭了平和,关闭了祥瑞,关闭了安静。 一切都终结在1958年…… ![]() 1981年在革新街上望见已经被关闭的教堂。 ![]() 这座教堂的身份介绍 ![]() 教堂内部 ![]() 2007年的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 孙雷 2020年4月2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