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4年,罗瑞卿对秘书说:已经过去15年了,没必要触傅作义的痛处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2-06-19 发布于四川

1964年1月11日,北京一份报纸发表了一篇回忆平津战役的文章,题目叫《围而不攻》。

当时,58岁的罗瑞卿大将读完后,觉得其中对傅作义个人的描写有些稍显犀利。罗瑞卿把秘书叫到身边,说了这样一句话:“事情已经过去了15年了,没必要去触他的痛处!”

当然,罗瑞卿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者,他也同时指出:提到这段历史就会提到他,这是历史事实,必须根据事实来写。但是,他也希望记者和编辑同志们,在提到傅作义个人的时候,措词要站在统一战线的高度来描述。这样,有利于我们团结像陈明仁、程潜等一大批起义将领。

不得不说,罗大将看问题是高瞻远瞩的。他的这番意见,很快被反馈给了报纸的编辑和出版社。大伙儿认真思考了这一问题后,都觉得罗瑞卿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并表示今后一定会注意。

可能有些网友看到这里,会有这样的两个疑问:

其一,当年罗大将在晋察冀野战军担任政治委员时,傅作义可是他的死敌,为何现在会帮傅作义说话呢?

其二:罗大将说的已过去15年的“傅作义痛处”,到底是指什么呢?

一段尘封的历史,一段风云,且听笔者细细说来。

一:傅作义曾让罗瑞卿很“头疼”

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很多,比如被外界称为“五虎上将”的::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各种名头很大的将领。当然,这些人的“上位”之路各不相同:有人靠实力,有人靠留洋镀金,有人靠溜须拍马,还有人靠姻亲关系……

而在这些国军将领里,坐镇华北多年的傅作义,显然是极不好对付的一个,因为他是实打实靠打仗“上位”的。

傅作义是山西人,15岁进太原陆军学校,不久就遇上了辛亥革命,作为起义军排长的他,还曾图谋过刺杀袁世凯。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以极快的速度由团长升到师长,由上校升到中将,成为了晋军名将。

北伐和抗日战争期间,年轻的傅作义打仗是很勇猛的,他有很多阵前“名言”,比如:

老师教授我们的学科中,从来没有投降一门;

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同时,因为穿着朴素,不爱与其它将领一样讲派头、摆场面,他也得到了一个“布衣将军”的称号。

全面内战爆发后,傅作义不顾华北人民的意愿,与人民子弟兵为敌。因此,他也就成了我军必须面对的劲敌。而作为解放军猛将的罗瑞卿,也曾吃过他的亏。

那是1946年的事了。当时,40岁的罗瑞卿奉命返回晋察冀解放区,毛主席提出:

“你们晋察冀军区应首先出击平汉路,消灭一些弱敌,扫除敌一些据点,以和冀中解放军连成一片……”

对于毛主席的这一指示,晋察冀上至指战员,下至普通战士,个个都信心满满!一个月后,晋察冀军区开始总攻大同近郊和4个城关据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因为兵力不集中,以及傅作义援军的到来,最终导致我军不得不从张家口撤出。

大胜后,傅作义十分得意,马上命令新闻处副处长阎又文起草《致毛泽东的公开电》。

但傅作义不知道的是,阎又文其实是我党安插到他身边的红色特工。收到命令后,阎又文十分为难,不知该如何下笔。最后,毛主席在中央指示:写,措词得越凶越好!我们正好可以把它当成教材,激励指战员们的斗志。

有了中央的指示,阎又文这份文件写得非常犀利。罗瑞卿看完这份文件后,气得不行。当时,他正在“杨罗耿兵团”,担任政治委员。这支兵团是由杨得志、罗瑞卿、耿飚领导的华北军区第二兵团,是直属于中央军委指挥的战略机动集团,曾在解放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受到傅作义“羞辱”后的杨罗耿兵团,从司令员到每一个士兵,自那以后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再找机会,跟傅作义大干一场。

果然,不久后杨罗耿兵团就一路高歌猛进,打得傅作义无力回天。1948年12月,杨罗耿兵团将新保安围了起来。罗瑞卿代表兵团向中央发电:我们有把握,希望能允许我们尽快进攻消灭敌人。

但就在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时,12月11日,他们收到了毛主席的回复:两周内对张家口、新保安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

当时,杨罗耿兵团指挥所,已经迁到了离新保安只有1000多米的地方,此地居高临下,连新保安的街道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很多同志不理解:都已经围成这样了,为何还不打?

别人可能不懂毛主席的深意,但罗瑞卿、杨得志都心领神会。那天,罗瑞卿和杨得志站在指挥所,往城里看。罗瑞卿很激动地对杨得志将军说:“这锅饭,到底是做熟了!”杨得志笑了笑,表示赞同。

但这话,却被一位参谋听到了,他抱怨道:“这锅山药蛋都要煮烂了!”结果,罗瑞卿听完却挥了挥手,说了这样一番话:

“你只看到山药蛋,毛主席那个锅里煮的,可是既有天津的海,又有北平的山……”

就这样,直到毛主席认为时机已到,我军才向新保安发起总攻。这平津战役的第一仗,傅作义损失惨重,爱将郭景云举枪自杀。

郭景云的死,让傅作义痛心不已。此后,天津和塘沽的相继解放,更让他顿感无力回天,只能死守在北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保安战役,是傅作义几十年戎马中栽的一个大跟头。他在战役中犯了不少军事上的错误:比如轻视,比如无法及时看出解放军的真实意图,比如过分相信部下的实力,等等。

因此,正如罗瑞卿所言,此战是傅作义心里的一大痛处。

二:建国后傅作义的表现,罗瑞卿看在眼里

1949年1月31日,傅作义接受了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为了庆祝北平解放,我军曾组织北平各界,办了一次隆重的庆祝宴会。

当时,杨罗耿兵团驻扎在颐和园以北的大有庄,等待毛主席的下一步作战命令。那天,中央通知罗瑞卿、杨得志等人来参加宴会。一开始,北平不少人都在担心:昔日“死敌”相见,不知会是怎样的场景。

结果,在宴会上,虽然傅作义多少表现得有些尴尬,罗瑞卿等人倒是很大方。他们主动走上前去,跟他碰杯。这一幕,也被同志们称为:一笑泯恩仇。

此事过后,毛主席起草电文,欢迎傅作义到西柏坡来会见。得知能见到毛主席,傅作义做了一番精心准备。当天晚上,他就找到六国饭店经理王拓,说:“王经理,给我拿些香烟来,就来一包袱吧!”王拓知道傅作义平时节俭,便问:“你买这么多干嘛?”

傅作义笑答:“我要去见毛主席呀,我给他拿些哈德门香烟作为礼物!”说完,高高兴兴地付款而去。

虽然事前做了准备,但真得见到毛主席时,傅作义仍然是紧张的。对于这场极为重要的会见,杨尚昆将军后来曾这样回忆:

“傅作义有恐慌害怕的心理,表现出的精神面貌、说话的样子,都不太自然。”

因此,虽然毛主席和周总理特意冒着严寒,站在大门口相迎,但一见面傅作义还是说出了那句:“我有罪!”

毛主席看出了傅作义的紧张,安慰他:“假如说你过去有错的话,那么现在功过权衡,还是功大于过,也是有功人员……”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毛主席再见到傅作义时,突然想起了他未来的工作问题,便问:“将来,你愿意做什么工作呢?”

傅作义对这件事,似乎早有打算,他表示:“我想,最好让我回到黄河河套一带去做点水利建设方面的工作!”

之所以会做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在过去的数年里,黄河水患问题一直是傅作义最关心的问题。早在1943年,他就提出了“治军治水并重”的口号,并在华北大兴水利工程。因为水利管理得好,当地一时还有了“塞上江南”的美称。

这些事,毛主席当然也是知道的,他非常认可傅作义治理水患的能力。但他认为,只是去河套治水那就太大材小用了,于是他对傅作义说:

“你对水利工作感兴趣呀?那黄河河套水利工作面太小了,将来你可以当水利部长,那不是更能发挥作用吗?”

就这样,在建国前,傅作义这个水利部长的职务,就由毛主席亲自拍板了。只是,当时各地战事还在继续,这件事没有马上落实下来。

傅作义正式接到任命,是在1949年9月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按照周总理的安排,大会主席团要逐一审查通过副总理和各部部长的人选。当念到傅作义担任水利部部长一职时,主席团全体成员一致通过。

看到这样的情形,傅作义感动不已,竟当众掩面大哭起来。他站起来,说了这样一番话:

“主席团竟一致通过,这是我做梦也不曾想到的!在国民党蒋介石统治的旧中国,我拎着整箱的黄金美钞,想打通关节买个部长当当而不得呀!”

听到他这样说,在场不少起义将领,纷纷落泪。至此,傅作义便开始了长达22年之久的水利部部长生涯。

上任后的傅作义,可谓是兢兢业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位同志都能理解他。当时,也曾有人表示不服,认为不该让一个前国军将领来当部长。此事,甚至还惊动了毛主席。

毛主席听后,十分严肃地批评对方:

“你们哪一个有本事,能把北平20万守军调出北平城,听从我们发落,使人民解放军不费一枪一炮解放了北平城,保护古都不受任何损失!”

毛主席如此高度评价傅作义,让傅作义感动不已。因此,此后的傅作义积极去各地考察,对工作从不敢懈怠。

但没过多久,毛主席又发现了一处“不对劲”。那段时间,水利部的很多文件都会被送到毛主席手上,做最后的审阅。但毛主席却发现:部分文件里,居然没有傅作义这个部长的签名。他当时就认为,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于是,有一回他在天坛公园遇到傅作义时,便特意问了一句:“水利部文件批文里,怎么没有你傅作义部长的名字?你在水利部当部长,是不是有职无权?”

一句话,问得傅作义慌得很,他马上找了两个理由:

其一,自己工作太忙,经常下去考察,有些文件如果等他回北京来批示,就晚了;

其二,自己对部里的一些工作还不是很了解,尚在学习阶段,副部长批示也是一样的。

毛主席听完他的回答后,并没有作声。

事实上,当时在水利部,确实有部分同事不太认可傅作义。毕竟,这位前国军名将早前可是咱们的敌人,同志们心里转不过弯来也属于人之常情。因此,有些不太重要的文件,他们便觉得也不必向傅作义汇报了。

毛主席认为,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他把这一情况默默地交给了周总理。数日后,周总理给水利部发了一条“铁规”:

大小事情,没有傅部长批示,一律无效!

可以说,正是这条铁规,奠定了傅作义在水利部的地位。此后,随着同志们和他接触得越来越多,大家发现:这名前国军将领,确实还是有“几把刷子”的:

首先,每年他都会花四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跋山涉水,下到全国各地的水利电力工地,调查研究。在建设三门峡水电站时,他从黄河下游一直视察到潼关。当时,气温已经达到40度了,对于一个年近花甲的人来说,确实是不易的。

其次,“布衣将军”的朴素之风,令人赞叹。建国前,傅作义曾住在西城区的一处私宅里。组织上见房子年久失修,便派人修缮一新,让他一家人搬进去住。事后,傅作义觉得很不过意不去,便派秘书去找国管局领导,把房子上交了。

从1949年起义,到担任水利部长,从傅作义建国后言行中,我们能看出:虽然他曾犯过错,但最后他确实回到了人民中间。

而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的关心,也是实实在在的。他们的态度也影响了很多党内同志,让大家都对傅作义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些人里,当然也就包括罗瑞卿。

事实上,建国后,罗瑞卿和傅作义一直都是有接触的。

1949年5月份,罗瑞卿接到毛主席的来电:请到中央一叙。到达北平后,周总理就找罗瑞卿谈话说:“快要建国了,毛主席点的将,让你出任公安部长!”

戎马半生的罗瑞卿还想上前线,便想婉拒。结果,当天晚上毛主席就在香山别墅接见了他,听说他不愿意当这个公安部长,毛主席问他:“我们都不干,都去打仗,能行吗?”罗瑞卿马上就想通了。就这样,他成了新中国第一任公安部部长。

正是因为长期在北京、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罗瑞卿对于主席关心傅作义的点点滴滴,都感触颇深。再加上,他刚上任公安部部长时,对北京的大小事务都不熟悉,期间他也曾多次向傅作义“取经”。每一次,傅作义都是热心答疑。

1964年,在特意强调“事情已经过去了15年了,没必要去触他的痛处”两年后,罗瑞卿还帮毛主席找过一次傅作义。

那是在1966年,傅作义再次致函周总理,称自己还有一些存款和财产,一定要交给国家。这些私产包括银行里的7个存折,一共40万元。还包括一些旧字画、旧书籍等,价格都不菲。

这些钱,都是傅作义在解放前开办工厂和贸易公司所得。解放前,这些钱他基本用作抚恤金。对于这部分钱,毛主席批示:将款存入人民银行,仍归傅作义支配使用。

事后,罗瑞卿亲自找到傅作义,向他传达毛主席的指示。这一切,都让傅作义感动不已。于是,在1974年2月,傅作义对中国台湾的同胞们发声:

“25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我做的确实是一件最正确的事。我现在仍然要劝说你们,你们今天听不进去,但不久的将来就会听进去的,会相信我的话的!”

尾声:

1974年4月,傅作义病重。周总理得知后,拖着病体前往医院看他。已是弥留之际的傅作义听说周总理来说,极力睁开眼睛。

周总理轻轻地对傅作义说:“傅先生,毛主席说你对和平解放北平,立了大功!”当时,傅作义已经说不出话来,但听完这话他的的眼里闪着泪花。

1974年4月19日,傅作义病逝,罗瑞卿沉痛悼念。1978年8月3日,罗瑞卿因突发心梗病逝。从昔日的“死敌”,对建国后的公安部部长和水利部部长,罗瑞卿在对待傅作义时体现出的气度,是令人赞叹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