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40多年前紫泉河上的这座桥为何以郦道元的姓氏命名? ----- 探究历史名人郦道元(之二)

 澗雲風子 2022-06-19 发布于河北
图片
清光绪七年,即1881年初夏,在直隶新城县方官附近的紫泉河上,有一座石桥刚刚建成。建造者为这座石桥取名为望郦梁(也称望郦桥)。这座桥的名称源自何处,又有何含义呢?这就要从望郦梁碑讲起。

图片

董洪军画作《望郦

望郦梁碑为望郦桥落成时所立,时间是1881年5月25日。据知情人回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桥头还立有此碑,并建有碑亭。后来碑亭毁坏,碑体也被泥土掩埋。2018年,在新农村建设施工中,高碑店市方官镇三里铺村村民在桥下又发现了这块望郦梁碑,碑上刻有《望郦梁碑记》。
《望郦梁碑记》的撰文者名叫王树楠,家住新城县(今高碑店市)邓家庄村,是保定莲池书院院长兼《畿辅通志》总纂黄彭年的得意门生。他的文章被李鸿章誉为“北方之魁”,在直隶一带颇有名气和影响。一年之后他便被冀州知州吴汝纶聘为冀州信都书院院长。为望郦梁碑书丹者是王树楠的五叔王锷。王锷同样师从于保定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他的书法造诣很深,当时很多碑刻都请他书丹,至今保定古莲花池的碑廊里还立有王锷书丹的碑刻。为望郦梁碑篆额者是湖北罗田县的才子进士周锦心,周锦心曾任香河知县,当时正与王树楠一起在保定莲池纂修《畿辅通志》。
望郦梁的建造者名叫曹子清,是王树楠祖父王振纲的学生,两家有姻亲关系。曹子清的父亲曹润斋先生曾捐资修桥,后因年久失修而破损,由曹子清复建此桥。曹家祖上由容城县迁至新城县,定居于方官西北的三里铺村。曹子清好古博学,学业有成,举乡贡,而王树楠也曾举优贡,二人同为贡生。在科举时代,贡生是由府、州、县选拔进入京师国子监的优秀人才,经考试合格者可授予一定官职。在当时,贡生还有一个别称,叫做“明经”,因而在碑记中王树楠称曹子清为明经。曹子清与王树楠虽年龄辈分不同,但交往频繁,感情笃深。后来曹子清去世时,王树楠撰写了《祭曹子清先生文》,文章感情真挚,文辞生动,感人至深,被吴汝纶称为“奇章瑰句,喷薄迸出。”该文收录在《陶庐文集》第一卷中。

图片

图片

望郦梁碑及拓片

曹子清平素喜欢研读郦道元的书籍和文章,对郦道元十分景仰。因站在三里铺村的石桥上可西望郦道元故里,故将此桥命名为“望郦梁”,并请王树楠撰写《望郦梁碑记》,请王锷书丹,周锦心篆额,镌刻于碑上。
王树楠不仅文笔好,而且素喜考订之学,在畿辅通志局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在《望郦梁碑记》一文中,重点考证了郦道元故里的具体位置。依据水经注所记载的拒马河篇,厘清了“紫池”、“紫水”、“紫渊”及“紫泉”的关系。碑记曰:“紫池即紫水,紫渊即紫水之下游也,后世因通名紫泉,俗传元泰定中,水色一夕忽紫故名,妄也。”很显然,按照碑记作者的考证,郦道元故里附近的紫渊,是紫水的下游。涞水流经紫石溪口与紫水汇合后,又称郦亭沟,向东南流经紫渊东侧。紫渊与紫泉只是名称相近,并无关联。又依据郦道元称“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的描述,确认郦道元故里郦亭的位置即“今新城县西北四十里有郦村(今栗各庄),当即其处。”同时,王树楠在碑记中还记述了自己亲自踏勘新城县及周边地区,寻觅“拜住别业”“新昌故居”“卢植墓”“邵雍故居”“督亢亭”“文天祥吊古碣”等古迹的过程,为自己“执书册考古迹之所在,往往不得其一二”而感到唏嘘不已。

图片

图片

为印证《望郦梁碑记》中关于新城县城西北40里为郦道元故里栗各庄村,由三里铺村的望郦梁向西30里为拜住别业所在的南虎贲驿村的说法,笔者专门用百度地图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由新城镇政府到栗各庄村的步行距离为20.6公里,由三里铺村至南虎贲驿村的步行距离为15.8公里(见附图)。考虑到起始点误差和略有绕路的因素,应该说《望郦梁碑记》的记述还是非常准确而严谨的。
望郦梁,这座140年前建造的石桥,后世曾数度破损修缮,目前已看不出当年的模样,只有泥土掩埋的旧石条和这块望郦梁碑,仿佛仍在诉说着百年沧桑。如今,与近在咫尺的高铁桥相比,望郦梁显得那么平凡而渺小,但在140年前,这座石桥因寄托着晚清新城县文人对同乡郦道元的崇敬与缅怀之情,而显得那样的不同寻常。可以想见,当时很多人走在望郦梁上,一定会忍不住仰头西望,向本地先贤,北魏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郦道元致以深深的敬意。细细品读《望郦梁碑记》,你是否也会为郦道元,为望郦梁,为那一群“怀古多情”的新城县晚清文人而感动呢?
附《望郦梁碑记》原文:
容城曹氏,自其先世侨居新城北三里铺。铺去县城二十余里,宅西数步有河,曰紫泉。旧说源出县西北十五里龙堂村,有泉数派,合而为一。闻尝逆流上溯至涿之楼桑里,河形乃渐微。楼桑,汉昭烈故居,在涿西南十五里,其地有紫池。水经注拒马河篇:“涞水东北历紫石溪口,与紫水合,又曰郦亭沟。上承督亢沟水于遒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循其故迹,盖紫池即紫水,紫渊即紫水之下游也,后世因通名紫泉,俗传元泰定中,水色一夕忽紫故名,妄也。郦道元称:“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今新城县西北四十里有郦村,当即其处。河值夏秋,雨集水溢病民。曹润斋先生见而伤之,乃捐资辇石建桥,以济舆徒之困。岁久,石龁(he)桥圮(yi)不支。嗣君子清明经,鸠工重建,既成题曰:望郦梁。梁者,桥也,尔雅郭璞注曰:石绝水者为梁。望郦者明经,博学嗜古,喜读郦道元书,紫渊又为郦氏之旧墟,登斯梁者,可望而知之也。去梁之西三十里,楠尝访元丞相拜助别业,遗址无复存者;东望新昌故居,河流徙没为砂碛;由紫泉而北,寻汉侍中卢植墓,问宋邵雍故居,登督亢亭,掘土瓦砾不可得;逐流西南至白沟汇流处,求文天祥吊古碣,沦于水,唏嘘者久之。夫物之兴废自昔然矣!后之人执书册考古迹之所在,往往不得其一二,则是梁之建而废,废而复建者又可久耶?然而,仁人孝子之用心,则惟知先业之不可隳(hui),小善之不可忽,持此意以诏吾子孙。若他年废兴,则后人之事也。光绪七年五月二十五日立。    

撰       文:景元平

主  播:尚设军

责任编辑:尹建新

编       辑:黄 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