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畅游武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印象

 古稀老人赵 2022-06-19 发布于北京

【来源:天水市武山县人民政府_武山要闻】

文章图片1

在世界众多的石窟遗存中,武山水帘洞石窟群是中国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之一。它地处县城东北方向榆盘镇鲁班峡,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时期,后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增建和修缮,曾经达到了“七寺五台”的规模,现存留显圣池、拉稍寺、水帘洞和千佛洞四处石窟单元。

文章图片2

水帘洞石窟群是甘肃省东部地区仅次于天水麦积山石窟的一处较大的露天石窟群。石窟群共存历代造像200余尊,壁画2400平方米,窟龛69个,浮雕42副,碑刻题记27方,文物建筑8座,仿古建筑8座,舍利塔12座,是把浮雕、窟龛、悬塑、壁画相结合的露天石窟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渭河流域神奇灵秀的一块文化旅游胜地,更是古丝绸之路上承续东西方佛教艺术极为珍贵的殿堂。

文章图片3

显圣池

距山门一公里处的显圣池,它是一个半圆形天然崖洞,洞深20米,高约60米,宽30米,现存有隋代壁画说法图40平方米及两尊北周时期的木骨泥塑,虽已残损,但仍旧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洞内清凉之极,谓之“古洞穿山腹,无风六月寒”,洞窟周壁及沿篷处泉水终年叮咚作响,每年冬春季节,洞内悬挂冰凌。关于显圣池的名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这里地杰人灵,老百姓生活得很幸福,但好景不成,突然在一段时间瘟疫肆虐,当地的郎中一个个都束手无策,寻遍了各地名医也不见好转,大家只能干着急。无奈之下,他们就焚香,求告佛祖,希望瘟疫早点消失。一天晚上当地官员梦见观音显灵,说距县城25公里处的峡谷内有一潭清泉,用此水熬药方能解除病痛。第二天,官员将此办法告知百姓,百姓用这里的水煎服后果然药到病除。后来人们就用“显圣池”这个名称来纪念观音显圣这一福德。

文章图片4

拉梢寺

拉梢寺石窟是水帘洞石窟群中最璀璨的部分,始建于北周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前后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世界第一摩崖大佛就坐落于此。拉梢寺的名称由来于它的建造方式有关,当年修建时,工匠们“拉梢登高,层累而上”,砍尽北山树木,从崖脚依次积木至山顶,随着工程的进展,再逐次拆木而成。也有学者认为,拉梢寺之名来源于藏语,意思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观景台是观看拉梢寺的最佳位置,整个拉稍寺是主要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是在高宽各60余米,略做平整,前倾的崖面上做成。对面的北区,始建于公元559年,也就是北周明帝三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崖面塑有一佛二菩萨,均为石胎泥塑。中间的是佛祖释迦牟尼,左右两侧为两尊胁侍菩萨,分别是文殊和普贤,三尊塑像被称为“华严三圣”。

文章图片5

大佛通高42.13米,是世界第一露天摩崖浮雕,她和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建于同一时期,建造风格受西亚犍陀罗风格影响,大佛高鼻深目,和唐宋时期的佛教塑像风格迥异。低平肉髻,面相方圆,浓眉大眼,鼻高唇厚,双耳下垂,短项宽肩,着紧身通肩大衣,衣纹紧贴肌肤,是典型的“曹衣出水”风格,双手重叠,掌心朝上做禅定印,结半跏坐于莲台之上,左脚踩法轮,法轮常转,代表佛法永恒,大佛神情含蓄自然,端庄凝重,躯体健壮。大佛头顶圆形图案叫做头光或项光,由9层图案组成,最外一圈是红色饰带,里层分别是水波纹和莲花藤蔓,佛教中认为佛有无边的法力,他额间的白毫能发出光芒万丈,这种光芒通常用佛的头光来表示。两侧菩萨头戴莲花瓣宝冠,宝缯垂于胸前,颈间缀有项圈,腕戴镯,臂戴钏,细眉凤眼,嘴角上翘,面带微笑,上身穿偏袒衫,下身着羊肠大裙,双肩披帛绕肘垂于身体两侧,手持盛开的莲花,赤足立向大佛以示虔诚。大佛下方是由七层图案组成的佛座,一三五七层为双重仰莲,其余分别是狮、鹿、象,这三种动物是佛教的吉祥物,同时也是护法神。像这样组合式、极富有装饰效果的佛座在我国的石窟寺中仅有此例。

左侧菩萨脚下方是一块刻有103个字的阴刻铭文题记:唯大周明皇帝三年岁次己卯二月十四日使持节驻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渭河鄯凉甘瓜成武洮岷邓文康十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蜀国公尉迟炯与比丘释道藏于渭州仙崖敬造释迦牟尼像一躯,愿天下和平,四海安乐,众生与天地久长,周祚与日月俱永,这块题记为我们提供了大佛的准确造像年代。从碑文看,公元559年,使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州刺史尉迟迥主持修建拉梢寺石窟。尉迟炯是一位年青有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中提到的周祚是他的国家北周,他希望他的国家能永远兴旺发达,传承下去。这块珍贵的碑刻题记,为我们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佛教,提供了宝贵的实物数据,同时是当时宗教服务于政治的社会现状的典型证据,像这样有明确纪年的题记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少见。

文章图片6

佛座下方的尖拱形浅龛内也塑有一佛二菩萨,系石胎泥塑,是宋代重塑的作品,佛通高4米,菩萨2.5米。右边的大势至菩萨,头戴宝冠,细眉凤眼,面庞丰润,嘴角微微上翘,虽然塑像只剩头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她的微笑是对世人无限关怀的微笑,是洞察一切睿智的微笑,是对现实生活自信的微笑,是发自内心喜悦的微笑,这一富有洞中内涵的微笑,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品格和气质。2001的中国文化报评论她堪比西方的“蒙娜丽莎”,被称作是“东方的维纳斯”。

大佛头顶的四块檐最早是在元代修建,两侧的建于八十年代,遮檐为木结构,面阔13间,长45米平列插入崖面。1984年7月,工作人员在维修大佛时在遮雨檐内发现一面刻有元大德六年(1302年)题记的祈福铜镜,铜镜为素面,直径28cm,背面外缘錾刻一圈铭文。祈福铜镜的发现成为元代修葺拉梢寺的重要实物证据,更印证了大佛的祈福历史,说明在此祈福能得到永恒的幸福,无量的智慧、吉祥、福祉。

文章图片7

摩崖浮雕造像以南,壁画占整个崖面的三分之二,为宋、元和明的作品,在大佛周围既做陪衬又突出主题,菩萨头上彩绘弟子、罗汉、菩萨及力士。崖壁上方有北周时期的木骨泥塑一佛二菩萨,现仅存两菩萨的头部。下方是十方佛,现有一尊完整,五尊剩头部。这种塑像是从崖面先打孔插桩,再敷泥成像,木桩呈现黑色,是因为在制作时经过刻意焚烧碳化,来防止虫蛀朽坏,延长保存期。泥塑下有两座元代舍利塔,塔柱彩绘色泽艳丽,有浓郁的藏族绘画风格,说明在元代时甘肃一带盛行藏传佛教。十方佛下方是著名的明代“经变图”,是整个崖面中保存的最为完整的一组壁画,人物丰富,造型迥异,绘画精美,是珍贵的文物。

观景台上去是天书洞,要到达天书洞须攀爬挺立八十度的61个石质台阶,走一段距离地面60米的木质栈道,非常险要,因传说洞中藏有天书而得名。在洞内塑有五尊明代的菩萨像,造像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文章图片8

水帘洞

水帘洞是1998年修建的宫廷式建筑,水帘洞府山门——混元门。门柱均涂成红色,意味着吉祥喜庆,三开门寓意道家所说的“三界”,门两侧绘有山水画,象征着道家择山必定会选择清净悠然,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也反映出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门上横柱彩绘、透雕有外八仙、各种动物及莲花藤蔓。门前立有雌雄双狮,象征凶猛威武、以示辟邪,同时显示了主人的威严势力和社会地位。整个山门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立柱斗拱的形制建造,飞檐高跷,屋顶巨大,从侧面望去,檐脚似一只振翅欲飞的鲲鹏鸟,寓意着飞黄腾达、步步高升。匾额上“水帘洞”三个字是全国书协副主席刘炳森先生来此考察参观之后所留下的墨宝。

文章图片9

从此门进入便到洞里,洞府坐东朝西,洞深约30米,宽30米,高80米,为一巨大的天然石洞,洞前绿树成荫。洞内依山势修造有三层建筑,以洞为府,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均为清代所建,民国时期加以修缮,后期也曾进行过维修,各殿堂内供奉均为道家神仙造像。从上至下共分为三层,最上层为正殿菩萨楼,往下依次有老君阁、三圣宫、四圣宫、五宫楼、三霄殿、邱祖殿及王母殿等。四圣宫下的碑文记载了历朝历代出资修缮水帘洞的人名轶事,最早的一块立于清康熙年间。正殿菩萨楼最为华丽,外檐下的匾额是清赐进士,原甘肃省副议长,著名书画家范振绪先生所题“西山暮雨”,字体稳健浑厚。殿内供奉大势至菩萨,也就是民间传说的麻线娘娘。火棍树和笤刷树两棵树据文物专家考证是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珍稀古树,被定为文物树。当您登上福山时会感受到朝阳初射,灵气升腾,云销雨霁的神奇景象,心中无喧嚣烦躁之感,只觉神清气爽,安详平和。

水帘洞单元现存有北周、宋和元代绘制的说法图,此说法图以浮雕和壁画相结合的佛教故事作品为主,现仅存西壁长十七米、高约八米的壁画一方,按内容以二十四组画面映衬布局。您看高大的释迦牟尼佛端立在画面正中,气势显赫,引人注目。大佛两手平行托举于胸前,手心向外,作讲经说法相。两个胁侍菩萨站立两旁,神态安定自然。周围以飞天簇拥,他们大都袒胸露臂,或凌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散花雨,其身姿之轻盈,动作之优美,神态之高雅,与敦煌莫高窟飞天有同工异曲之妙,堪称艺术佳作。

文章图片10

壁画最顶端的坐佛、飞天和崖面左下方的牛拉大篷车为北周原作,其描绘的飞天衣袂飘舞、舞姿优美且更显亲切,牛拉车则反映了当时的太平盛世,它表现的是一牛车长途跋涉稳健前行的形象。图中牛体健美强壮,昂首挺胸,双目前视,四肢用力,显出负重的样子。车轮大而圆,十三根宽形辐条呈放射状轮轴与宽厚的轮边相连,给人以强烈的木质感,在整组佛像壁画庄严的气氛中多了一份世俗生活的生活气息。飞天下方的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为宋代重做,佛留有八字小须,是典型的西域绘画手法,用来中和在唐代时候逐渐形成地具有一定女性化的佛像塑造风格,也是对“玄奘求经”这一历史事件的印证。大佛周围是以菩提树、菩萨、弟子、供养人为主要题材的壁画均采用单线勾勒轮廓,线条清晰,色泽鲜艳,有着春蚕吐丝的风格,历经千年,我们看来依旧不禁赞叹当时工匠高超的技艺。

文章图片11

千佛洞

千佛洞,因影壁塑千佛而得名,又名七佛沟。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两汉之际(西汉、东汉)传入中国。公元401年,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历尽艰辛,不远万里来到中原传道弘法,受到当时后秦皇帝姚兴的极大尊崇,姚兴下令在全国大兴佛学。武山当时属后秦管辖,受其影响,弟子和信众开龛造像,经过历代僧人的增建形成了今天的千佛说法奇景。造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塑有思维菩萨,现在仍旧能清楚地看到造像轮廓,姿态优美,下层为菩萨和弟子像,塑像中间的崖面绘有小千佛,用笔细腻,绘画精美,共有12000余尊,均为北周作品,完整地体现了早期佛教壁画的特点。整个造像塑于一条气势磅礴的龙身之上,在龙尾处雄踞一狮。泥塑弟子都着半披肩袈裟,双手合十,菩萨均长颈窄肩,面形清瘦,手持花蕾、净瓶、莲蒂及法器物。崖壁还绘有北周特有的双飞天,有满壁风动、脱壁欲出之感。洞内于1994年建成一大殿,上层塑“西方三圣立像”,下层塑大肚弥勒佛,墙上彩绘十八罗汉像。千佛洞为佛教佛洞场所,因建筑少,更有清静幽雅之感。鸠摩罗什来这里开创了水帘洞景区祈福纳祥之先河,大大增进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文章图片12文章图片13文章图片14文章图片15文章图片16文章图片17文章图片18文章图片19文章图片20文章图片21文章图片22文章图片23文章图片24文章图片25文章图片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