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建议把《岳阳楼记》移出课本,因文中提到一个人,合理么?

 Boss爆史 2022-06-19 发布于山西

提起《岳阳楼记》,很多人都会想到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因为范仲淹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使得《岳阳楼记》成为传世名篇。但近年来,一些家长却建议将这篇文章从课本中删除。而理由则是因为文中出现了一个人,他就是滕子京。那滕子京究竟做了哪些事引起家长的反感呢?听爆史君给大家慢慢道来。

岳阳楼记

滕子京是个啥人?

滕子京本名滕宗谅,字子京,因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所以二人相交莫逆。他一生几起几落,其中辉煌时刻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泾州知州任上。当时西夏与北宋爆发大规模战争,西夏皇帝李元昊率军突袭北宋泾原路,一路几乎无人可挡,兵锋直指泾州。为了抵御西夏的侵略,滕子京整编百姓守城,并四处收集西夏情报分享给周边城池,互相支援。

为了鼓舞士气,他还杀牛摆酒,直到朝廷大军来援。战后,滕子京动又派人整理阵亡将士名单,统一在佛寺祭洒,同时优抚其儿女。在滕子京的治理下,边民逐渐安定下来。但滕子京做这些事,花的都是公款,且没有向朝廷报备。庆历三年,滕子京刚调入京城不久,就被泾州地方官告发滥用官府钱财十六万贯,监察御史梁坚也对其弹劾。

这些钱都花在百姓身上,即使朝廷派人来查,应该也解释得清楚。但滕子京怕牵连无辜,在慌乱之下,将账本和抚恤名录全部烧光,反而坐实了罪名。此事在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闹得沸沸扬扬。幸好范仲淹和欧阳修力保滕子京,才让他仅官降一级,贬为凤翔府知府。后来又被贬为虢州知州。

但即便如此,朝廷的政敌也不愿放过滕子京。在御史中丞王拱辰··不断上奏弹劾下,滕子京又被贬为了岳州知州。到了巴陵后,滕子京不顾个人的荣辱得失,以国事为重,勤政为民,修筑防洪长堤。仅过了一年,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在任岳州期间,滕子京被同朝文学家王辟之赞誉“治最为天下第一”。

家长的槽点

既然滕子京政绩如此出色,家长们为何又会因为他,而建议将《岳阳楼记》移出课本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滕子京经济方面的问题。前面也说了,滕子京在花销公款时并没有向朝廷报备,尽管他做的是好事,但程序上不合规,同样属于违法行为。而在重修岳阳楼时,滕子京也是让百姓将手中“老赖”的欠条捐给官府,由官府向老赖讨要。

官府在向老赖追回欠款后,并没有分给拥有欠条的百姓,而是拿来修了岳阳楼。而滕子京之所以要修岳阳楼,就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政绩,如同“形象工程”。他请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目的也是如此。最让人诟病的是,在收回老赖的欠款后,滕子京还设了一个“小金库”,由自己掌管。

你说他贪污吧?多位同僚证实,他一心为公。你说他正直吧,做事又总是逾矩。家长认为滕子京这种行为并不值得提倡,所以建议将《岳阳楼记》移出课本。但纵观《岳阳楼记》,文中只提了滕子京一句。更多反映的是岳阳楼的景色,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以及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因为滕子京身上的一点小问题,就将《岳阳楼记》移出课本,有点吹毛求疵和小题大做了。大家认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