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我 ⬆️ ![]()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洛阳皇宫。 一个戍卒穿着破羊皮袄,步履蹒跚来见刘邦。 千万不要被此人的外表迷惑了,他可是西汉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制度设计师之一。 作用甚至远超刘邦的左膀右臂萧何和张良。 01 此人叫娄敬。 娄敬刚踏进南宫,跟刘邦也没客套,单刀直入: “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建立一个西周式的国家吗?” 此处做个小科普——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为使周王朝长治久安,营造了规模宏大的东都洛邑,然后以此为中心大搞分封制,通过各个封国向四周辐射。 从而使国势达到极盛的状态。 即便后来国势衰微,周平王东迁洛邑,从地图上看,齐、鲁、晋、卫、郑等诸侯国就像众星捧月一样对王都形成严密的环形拱卫。 这样,就算哪天有戎狄上门来掐架,分封的诸侯们也能联合起来把他们赶跑。 这一维系姬周命脉的分封格局,让周朝的国祚延续了至少8个世纪。 更不用说,还有个最大反例:秦始皇搞郡县制,结果皇位刚传到儿子手上,秦朝就收摊歇业了 分封制,已经算是时人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中能够抄到的最好的作业。 所以,面对这个问题,刘邦很干脆的地回答了一个字:“然!” 当时的朝廷里,也到处充斥着“分封制极好”的声音,希望刘邦继续沿用这套成功的经验,定都洛阳,与天下人共享太平。 所以接下来娄敬的建议显得那么刺耳—— 他明白无误地告诉刘邦:“你现在想要复制西周建国的成功经验,那是绝不可能的!” 汉帝国为什么不能复制西周的成功? 娄敬的解释是:“周务欲以德致人,而汉务欲以力致人。” 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西周经营天下靠的是软实力,而刘邦征服天下靠的是硬实力,二者之间的方法是不同的。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 “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及周之衰也,分而为两,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其德薄也,而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 02 稍微有点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要想使自己的软实力发挥到极致,首先必须要以更为强大的硬实力为基础。 西周立国,虽然各诸侯国多如牛毛,但是姬周摆明了是当时天下的最强者。 而刘邦虽然被臣下拥戴为皇帝,占据了名分大义,但在西汉立国之初,刘邦自领的土地仅仅只有15郡! 刘邦这个大地主的手下,还有韩信等七个小地主。 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虽然是臣,但他们哪天要是想下克上密谋造反,是完全有这个条件的。 并且,西周的分封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抱团取暖式的武装殖民。 也就是由实力最强的周天子牵头,号召各个部族合力向四周发展,大家都去跑马圈地就完事了。 因为西周代商的时候,它自身的版图很小,而可以供其掠夺的边疆地区(蛋糕)却很大,所以拱卫于王畿四周的诸侯国们都拥有巨量的开拓空间。 对外有钱袋子可以分,对内有枪杆子可以镇压。 在这种情况之下,最高统治者们不用担心小诸侯们会调转枪口打自己人。 对齐、鲁、晋、卫等国来说,是选择强大的周天子开战呢?还是选择相对弱小的四夷开战呢? 春秋后期诸侯的强弱态势告诉了我们答案:此时的东周大地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各有一个吃的脸圆肚胖的国家齐、楚、秦、晋。 综上所述,所谓的“周务欲以德致人”,实际上就是西周引导大家同心同德的去搞武装殖民。 在枪口一致对外,获得巨量红利的同时,推迟了国内矛盾的爆发时间点。 而这一套,拿到汉朝来施行就行不通了。 这还是秦朝留下的锅。 因为秦始皇创下的功业是史无前例的。 秦朝奠定的这块版图,东起辽东,西到临洮,南达百越,北拒匈奴。 差不多已经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对外扩张所能发挥的极限。 这个时候,你再想搞武装殖民,指挥别人往外打,打哪儿? 难不成让汉军要去沙漠站岗喝风? 所以,从秦朝开启大一统战争脚步的那一刻开始,之后的中原王朝就彻底和西周分封制Say goodbye了。 娄敬给出的建议:既然你现在没有西周那样的国际形势,当然就要因时制宜,挑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娄敬给刘邦规划的都城位置,就是关中咸阳一带,立国于关中。 但刘邦还是拿不准,因为他的基本盘都是关东人。 03 本来嘛,刘邦之前已经被项羽封为汉王,却还要冲出封锁线往东一路平推。 就是因为大家都不想呆在西边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 当刘邦把娄敬的方案拿出来交给群臣讨论的时候,大家虽然七嘴八舌,但是意见却出奇的一致。 他们全都支持定都洛阳! 可刘邦并没有急着表态。 在下朝后,刘邦见了一个病号。 谁呢? 他的首席谋主——张良。 张良画像 三年前,刘邦亲率五十六万大军,在彭城和项羽展开了大会战,最终大败亏输。 在逃亡的路上,刘邦第一次向张良提出了要用分封制笼络住功臣们,大家一起乱拳往死里揍趴项羽的想法。 当时的张良告诉刘邦,如果想战胜项羽,那就要把关东的领地都封给韩信、彭越和英布三个人,天下方可立定。 我们知道,后来历史的发展和张良预测的差不多。 也可以说,从那时起,张良就是西汉分封制的设计师。 而现在娄敬提出,现有的分封格局必须做出调整,那张良会怎么看? 不得不说,张良首席谋臣的身份并不白给。 他完全赞成娄敬的意见,并从更深的层次分析了建都洛阳和关中的利弊。 究竟洛阳有什么比不上关中的呢? 很简单,因为如果洛阳作为首都,那它城市本身的体量是不够的。 因为洛阳四周范围内,就一个洛阳盆地可堪使用。 别的地方都是山包。 上百万人人吃马嚼,洛阳无论如何负担不起。 光凭着洛阳盆地是养不起一个新建立的大国首都的。 旁边还有一条千古泛滥的黄河。 而且洛阳的战略防御纵深很窄小,一旦被孤立,就是无根之水,早晚被攻破。 而关中不一样。 首先关中平原养得起一个超级大都城,而且身处四塞之地,万一关东地区叛乱,帝国事有不谐,只需要固守函谷关,还是可以继续保有原来秦国的土地人口。 而且,张良还给出了两种政治前景可供刘邦挑选:国家的未来是变生战乱还是国泰民安? 别忘了,关东地区已经被刘邦给封出去了,那洛阳就更没有辗转腾挪的地方了。 一旦下面的异性诸侯王们心思野了,你还能安稳度日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邦坐在洛阳,就是坐在火药桶上,是标准版的“天子守国门”。 《史记·留侯世家》载: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崤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 意思就是,如果刘邦坐在洛阳宫里,不会见到万国来朝,而是准备打仗吧! 刘邦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他能够听进别人的正确意见。 刘邦立刻就登车前往关中了。 (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娄敬是第一个主张在秦地建都的人,刘邦特赐娄敬姓刘,拜为郎中,封号为奉春君。 04 假如刘邦没有听从娄敬和张良的意见,继续在洛阳定都会怎么样? 可以说,基本就没有大汉四百年江山了。 因为天下七大异姓诸侯王,除了长沙王吴芮之外,个个都没什么好结果。 其中,淮南王英布、阳夏侯陈豨发动的两次大型叛乱都曾经差一点让刘邦失去整个关东地区…… 刘邦:“好得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