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尿酸高与痛风疾病的解读,中医有个浊邪理论浊的概念最早应该从《黄帝内经》见到,而且涉及的地方很多,通常浊和清同时出现,常被用来谈论天气、谷气、精微与糟粕、水液清浊、营卫的刚柔、色、血脉等。 清与浊,和阴与阳相同,而清浊之中还能再去分清浊。 中医浊气的概念最早也见于《黄帝内经》,常与清气相对,既用来指寒气,又能来指饮食之气(食气)。 浊气源于食物,通过胃的腐熟,小肠的化物,脾的运化而产生。正如《内经》中的记载:“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浊气出于胃”。 而浊气在现代医学中可以对应食物代谢产生的各类营养物质,如糖类、脂类、蛋白质类、维生素类、矿物质类等。 源于胃的浊气在脾脏的运化输布下,借助于经脉传输到身体各处。如果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理解,则是摄入食物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后,借助于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淋巴系统)而输布到全身各处。 浊气,有着人体不可替代的生理功能浊气在脾胃产生后,经过经脉传遍全身;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可化为血、津液、营卫宗气、各脏腑、官窍、经络之气以濡养全身,供人体生长发育使用。 浊气是湿气吗?浊气和湿气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你可以把湿气当作浊气的一种,但是浊气和湿气还有区别。 湿气,是“饮入于胃”后经过代谢产生,而浊气是“食入于胃”后经过代谢而产生,简单可以理解为湿气是水经过胃代谢后产生,浊气是食物经过胃后代谢产生。 湿气是水以自由扩散形式进行跨膜运动而分布于全身——湿气自由扩散的通道相当于三焦水道,浊气通过血液运输的通路相当于经脉。 浊邪在人体内是怎么产生的呢?不要一听说浊气,就和浊毒、浊邪联系在一起,浊气是人体内存在的一种正气,有着不可替代的生理作用。 浊气来源于水谷精微,本来是为脏腑、官窍、经络提供濡养的。 但是,如果因为平时饮食不节、过于偏爱辛辣肥甘厚味或身体禀赋原因,容易导致体内产生过多的浊气,亢而为害,这时多出的那部分或人体不能受理的浊气,就变生为害,成为浊邪。浊邪堆积在人体的脏腑、经络、官窍、形体之中,导致各种疾病。 浊邪致病有着独特的规律上面说过浊邪来源于食物运化后形成的浊气,本是水谷精微,但因为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情志不畅等原因,慢慢地在体内堆积,这样看来,浊邪产生是一个缓慢蓄积的过程,不像外感六邪一样会受到侵袭突然发病。 浊邪还容易壅滞为痰,痰和浊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只是存在形式不同——血脉中,能够流动的为浊邪,如果浊气沉淀在血管内或停滞在血管里,则为痰。 浊邪性重浊粘滞秽浊,容易阻滞气机,影响血行。浊邪是水谷精微异常后产生的,相对于湿邪来说,更加浑厚稠浊,如果浊邪过多,则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停聚在脏腑经脉肢节间,这样就容易阻滞气机,气机不畅则血不行,导致血瘀。 浊邪形成,不是一时一日之功,病势缠绵,通常还带着脏腑损伤,常与湿邪、痰邪、御邪相互交结互为因果,所以难于去除。 浊邪是怎么导致尿酸高或痛风的?浊气产生后,随血脉行走于周身,久之则会对脏腑经脉缓缓慢慢带来伤害。 如果因为饮食不节,产生过多的浊气,除了部分供给人体使用外,多余的部分,则会堆积在血液经脉之中,所以痛风疾病的最初表现仅仅是血尿酸高,也没不适症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部分患者还并发有血糖、血脂的异常,这也体现了浊邪致病隐匿的特点。 如果饮食不节,突然导致浊邪产生过多,而浊邪其性黏腻胶着,导致经脉不畅;或者因为外伤导致经脉受损,经气不利了或者突然急病而让血热受寒;或者因为情志不畅而气滞血瘀,都可以导致浊邪在经脉中运行受阻,从而痰瘀互结于经脉关节,引起污浊凝涩,所以作痛。 而足太阴经独受其浊,所以痛风多发生于两脚第一跖趾关节,这是因为足太阴脾经循行的位置,正是这些关节,浊邪聚而化火,所以病患关节红肿而热。 那么浊邪又是如何变成痛风石的呢?这就要说到人的四肢百骸都是因经脉“受气于阳明”,但脾运不健,或经脉受阻,浊邪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而化痰,痰邪导致血脉运行不畅,则形成血瘀,痰瘀相互交结良久就形成痛风石。 肾脏主闭藏,主五脏六腑之精气,浊邪仅仅是没有被利用的五脏六腑的浊气而已。这些浊气被肾脏受纳后,生成精气剩余的部分停留在肾,蓄久化热,阻滞气机影响肾气蒸化作用,所以长期的痛风者,容易出现肾的病变,出现腰痛、水肿、血淋和癃闭等。 中医针对浊邪致病的特点,通常采用分消泄浊的方法治疗,这是明天的内容,敬请期待。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尿酸不再高,痛风不会犯,远离痛风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