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读中国历史232:太监反了天,对皇帝随意废立,还说杀就杀,大唐江河日下

 金色年华554 2022-06-20 发布于江西
中晚期的唐朝再也没有以前那种政治清明、繁荣富强的局面了,藩镇割据其实只是造成政权崩塌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宦官乱政,还有大臣们的党争,都是造成朝政混沌黑暗的主要原因。
大家印象里一说起太监干政,总能想到明朝,其实明朝的太监们跟唐朝的比差远了。明朝的太监再有势力,皇权一直没有受到过影响,而唐朝太监们的权势是他们这些后辈从来没达到过的高度。干预朝政那都不算什么,废皇帝、立皇帝、杀皇帝他们都干过,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恰恰就是皇帝本身。
安史之乱后,皇帝对统兵的将领再没信任感,就开始派太监到部队里当监军,监军制度就是唐朝皇帝发明的。
皇帝信任太监有两个原因,首先他们离皇帝近,容易获得信任,而且皇帝认为本质上太监就是自己的奴才,自己随时可以要他们的命;其次,太监是特殊人群,没有后代,皇帝认为他们这样的人欲望少。
太监作为皇帝的亲信,在部队里当监军,就是防止将领反叛的,而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皇帝还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遥控指挥作战,所以这些监军太监的影响就更大了。像之前第一次讨伐安禄山的时候,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因为没满足太监的勒索,被告了黑状,双双被杀。问题是这种事并不少见,后来这些替皇帝办事被派到地方的太监们公开索取贿赂,地方节度使们给送礼少了皇帝都不高兴,因为你这不是看不起太监,是看不起我这个派他去的皇帝。
皇帝有这样的观念,就难怪太监们公开乱来了。唐宪宗时候,有人提醒他约束太监,说有的太监诬陷大臣谋反。他说胡扯,太监怎么敢诬陷大臣呢,他们就是奴才,即便有什么违法乱纪,我这当皇帝的除掉他就跟拔掉一根毫毛一样简单。
太监是奴才不假,但如果一旦掌握了兵权,那就非常可怕了。
从唐肃宗把禁卫军交给李辅国开始,禁卫军的指挥权就一直掌握在太监手里。他们在军队中培植自己的亲信,慢慢地,部队效忠的就不是皇帝而是统领禁军的太监了。这下太监就不仅是仗着皇帝的宠信狐假虎威那么简单了,他们依靠手中牢牢掌控的禁军,开始废立皇帝了。
唐宪宗的后期,掌权的太监吐突承璀一直就想搞掉太子,在唐宪宗弥留的时候,神策右军中尉梁守谦,派人干脆毒杀了唐宪宗,然后又杀了吐突承璀和他支持的皇子,拥立太子李恒即位,就是唐穆宗。
图片
唐穆宗当了4年皇帝就去世了,16岁的唐敬宗即位,宦官们进一步剥夺了朝臣的权力,把控朝政。而年少的唐敬宗脑子里除了玩什么都没有,都懒得上朝,而且他脾气不好,稍不如意就把陪玩的宦官一顿毒打。终于有一天,一群太监在他喝醉之后,把他弄死了,死的时候才18岁。
之后,掌握神策军的太监王守澄和梁守谦等人拥立唐敬宗的弟弟当了皇帝,就是唐文宗。
唐文宗感念王守澄的拥立,让他当了枢密使、神策中尉、骠骑大将军,结果他成了帝国最有权势的人,不但文武大臣对他卑躬屈膝,连唐文宗都得看他的脸色。
唐文宗当然很不满,他决心除掉宦官集团。
之后唐文宗一边跟王守澄这些宦官虚与委蛇,一面寻找、笼络自己的亲信,还刻意任命了另一个宦官仇士良当左神策军中尉来分王守澄的权。
公元835年,唐文宗和他的亲信郑注、李训策划了一场大规模行动。计划先由唐文宗找机会赐毒酒给王守澄,然后由郑注率领偷偷调入京城的藩镇军队,把王守澄、仇士良一伙宦官全都杀了。
可是李训担心这样的话郑注功劳太大,他悄悄改变了计划。
一天早朝,李训让人报告说后院石榴树上天降甘露,这是祥瑞,唐文宗就假意命令太监们一起去查看,计划就是在这个时候把他们都杀了。可李训的人根本没做充分准备,之前跟郑注也没有做任何沟通,埋伏的人还被宦官们发现了,这场预谋的暗杀活动就这样失败了。郑注、李训一伙全部被杀,朝臣中有6、700人也被株连而死。
这场事变历史上被称为“甘露之变”,唐文宗诛杀宦官的计划不仅全面破产,而且宦官还加强了专权,之后他们把唐文宗严密地监视起来,就是把他软禁了。
太监们就这么嚣张胡来,谁当皇帝全凭他们的好恶,可这些年,朝廷的大臣们也不消停。
他们在忙着争权夺利呢,这段时期大臣们分成了两派,相互的斗争很激烈,就是唐朝中晚期著名的“牛李党争”。
图片
早在唐宪宗的时候,参加科举的举人牛僧孺等人在考卷中措辞激烈地批评时政,这让当时的宰相李吉甫认为是政敌们在背后搞鬼,就向唐宪宗告状。当然那些当主考官的大臣也的确不干净,最后一批涉嫌的官员被贬,牛僧孺也上了黑名单。
后来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续利用职权不断打压这批人,仇怨就越结越深。但风水轮流转,在政治斗争中李德裕也有失势的时候,这批人就趁机起来了,牛僧孺当了宰相,开始不遗余力地打击李德裕一伙。
等唐文宗上台急于培植自己的力量,在裴度的推荐下又召回了李德裕,结果牛僧孺一伙贿赂宦官,找机会把李德裕又排挤掉了。后来回到朝廷当权的李德裕当然对牛僧孺一伙也毫不客气地打击。
就这样,两派之间不断相互排挤,牛僧孺一伙叫“牛党”,李德裕一伙叫“李党”,双方斗来斗去,从唐宪宗时期引发、到唐文宗时候开始的双方争斗一直持续了40多年,经历了6位皇帝。
这期间几乎所有高层官员都卷入了这场规模空前的党派斗争,双方都说自己是正人君子,对方是卑鄙小人,只要哪一党的成员夺取了宰相之位,立马擢升本党成员占据朝廷的重要职位,而另一党随即遭到无情的报复和清洗。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治斗争中,国家安危、天下兴亡、百姓祸福、朝政得失,全都被他们抛诸脑后,唯有赤裸裸的党派利益和个人利益成为他们立身处世的最高原则。为了抢班夺权、打击对手,这些熟读圣贤书的士大夫甚至不惜出卖人格、投靠宦官,致使阉宦集团的势力更加强大、气焰更为嚣张。
对于当时本来就忧患重重的唐朝来说,这种恶劣的党争无异于雪上加霜,所以党争和藩镇割据、宦官擅权一起,被认为是倾覆大唐帝国的三大祸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