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迎江听涛

 曹锦军围炉 2022-06-20 发布于湖北

投稿邮箱

      青山下碧流,江树引舒州。千里轻帆外,层层见水楼。

                      ——明·胡瓒宗

    第一次知道“安庆”的时候,是1989年4月4日穿着军装从武穴坐船到芜湖的那一次。那天是晚上十一点左右,在四等舱朦朦胧胧中听见广播说,安庆到了。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客船从江上缓缓停靠在码头边。透过客船的门窗向码头望去,“安庆港”三个大字在大灯的照射下,十分醒目,码头上人来人往,都是上下船的旅客。远远望去,安庆这个城市已笼罩在夜幕里,江涛阵阵的催眠中早就进入了梦乡。轮船的另一头,是长江。江面一片悄然......

    安庆这个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城市,当时的我是一无所知。后来多次到安庆,才对这个城市有些皮毛的了解。

    安庆,安徽省西南部的中心城市,我们的黄梅戏,就是从黄梅发源,到这里发展壮大的。南宋绍兴十七年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这里风景秀丽,更有让胡瓒宗欢喜的千里轻帆、层层水楼。

     2021年9月底,我县大型抗疫题材黄梅戏音乐剧《我的乡村我的亲》亮相第九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作为新创优秀剧目在安庆市人民剧院隆重上演。为广大戏迷朋友带来了精彩纷呈的黄梅戏视听盛宴。在场观众被剧情所打动,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台下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演出期间,我们就住在人民剧院附近。晨练的时候,可跑到江滨听听江水流淌的水声。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安庆长江大桥如巨龙横卧在安庆市迎江区和池州市大渡口之间,2004年12月26日正式建成通车,是万里长江上第35座变天堑为通途的桥梁。30多年前,整个中国在长江上只有几座桥。当时不要说安庆长江大桥,就连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八座大桥的九江长江大桥也是从1973年12月动工,1993年1月才通车。

   站在江边,回头就是“万里长江第一塔”的振风塔。该塔有"以振文风"之意,它耸立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寺内,始建于明隆庆二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我们在江边只是隔路相望,当时的振风塔正在修缮。这是佛塔,也有可能就如武穴的郑公塔一样,是渔民的瞭望塔。从振风塔的高度看,在当年应该是安庆一带最高的建筑,登高远眺,一览无遗。是地标性建筑。没有登高振风塔,是到安庆的一大憾事!

    迎江寺大门前,放置了两只重达3吨的铁锚。据说,安庆从天上看呈船型,迎江寺恰好位于这艘船的船头,振风塔犹如船上的桅杆。

    安庆是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记忆在迎江。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站在迎江区的码头,聆听着长江的诉说。

    长江见证了安庆之名的来历,始于南宋绍兴十七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和“德庆军”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意。安庆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

    长江见证了1860年——1861年安庆保卫战,清军与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这里血战,1861年9月5日,安庆失陷,太平军2万多人壮烈牺牲。

    长江见证了1949年4月的渡江战役,二野五兵团冲破长江天险,在安庆至望江段顺利渡江。

    说起安庆,就要说起黄梅戏。众所周知,黄梅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湖北省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娘家”。近些年来,全国知名的黄梅戏大腕们纷纷来黄梅戏发源地演唱、交流黄梅戏,深深感受到这里浓厚的黄梅戏氛围以及黄梅人民对黄梅戏的那种独特的热爱。在她们心里,来到黄梅县,就是黄梅戏演员回到了黄梅戏的大本营。

    唱响黄梅戏,书写新华章,或许是每个热爱黄梅戏人心里最真实、最质朴的想法吧!

  作者:曹锦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曹锦军围炉》微信平台总编、黄冈市地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第六届长江读书节“十佳领读者”、中国摄影家协会2020年新媒体专题研修班学员,中国职工摄影家协会会员,擅长微视频、专题片拍摄、制作、解说词撰写。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文字作品发表百万字,散见于《学习强国》《文旅中国》《长江文艺》《长江丛刊》《湖北日报》《文旅湖北》《荆楚群文》《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石周刊》等。摄影作品多次在省级比赛得奖或入展。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