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勇、田涛等:我国海洋牧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潘细录 2022-06-20 发布于山东

Image

* 本文信息来源:《科学养鱼》 2022年2月

Image

作者简介
陈勇,大连海洋大学教授,副校长,上海海洋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渔业协会海洋牧场分会会长。
田涛,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省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工鱼礁、海洋牧场和鱼类行为。
摘 要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渔业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海产品的年产量居于世界首位,约3000万吨,其中海洋捕捞量约1000万吨,海水养殖产量约2000万吨这些优质的海产品对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近海海洋生物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以及过度捕捞等原因,导致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影响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海洋牧场”这一新型的渔业模式近年快速发展起来,通过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管理运营,近海许多生境受损渔业水域已经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7年,国家提出“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对海洋牧场给予了更高的期望,同时加强了科研和建设的力度,海洋牧场建设规模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开启了海洋牧场建设的新时代。

01
“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由来

1.“海洋牧场”的由来

首先应弄清楚“海洋牧场”是怎么产生的。“海洋牧场”一词来源于日本。日本四面环海,人们自古以来喜食鱼、虾、贝、藻等水产品,尤其鱼和贝类是人们重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日本渔业发达,机械化、信息化程度高,捕捞能力强,捕捞量处于世界前列。在20世纪50-70年代,由于沿海工业开发、城市建设等原因,日本近海生态环境恶化,许多鱼和贝类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加上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退严重,近海渔业发展陷入困境。为了解决渔业资源衰退问题,日本开始着力研究鱼和贝类等水产生物的繁育技术,大力发展“栽培渔业”,即通过向鱼和贝类的栖息繁殖场所放流人工孵化的鱼、贝类种苗,来增加资源量,维持捕捞量。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栽培渔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尤其一些鲑鳟、鲷科鱼以及鲍鱼等的资源量得到了有效补充和增加,维持了近海渔业生产。同时,人工鱼礁建设、海藻场营造等鱼、贝类栖息地修复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取得了进展,加上陆源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使沿海生态环境开始好转,鱼、贝类生息场得到修复和增加,沿海的一些渔业资源得到了养护与增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设想能否可以像草原上放牧牛羊一样,在海洋里放牧鱼、虾、贝等水产生物,使渔业可持续发展呢?于是提出了“海洋牧场”的构想。“海洋牧场”提出后,人们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展望,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对“海洋牧场”给予了想象和阐述。

我国关于“海洋牧场”的理念可追溯至1947年,朱树屏提出“种鱼与开发水上牧场”观点,希望发展此类牧场以解决中国人的蛋白质供给不足的问题。曾呈奎(1979)多次提出发展中国海洋水产业必须走“农牧化”道路的观点。1983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冯顺楼发表《开创我国海洋渔业新局面的建议》一文,提出建设人工鱼礁。冯顺楼(1989)提出“要以人工鱼礁为基础,结合人工藻场、人工鱼苗放流,建设富饶美丽的海洋牧场”。之后,陈永茂等(2000)、张国胜等(2003)、杨金龙等(2004)对海洋牧场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了统一海洋牧场认识,推动我国海洋牧场建设事业规范发展,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组织有关专家研讨定义了海洋牧场,即: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这个海洋牧场的定义,指导了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同时成为我国海洋牧场技术标准和政策制定的依据。

2.“现代化海洋牧场”的产生

我国的海洋牧场技术研发与建设已有多年,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海洋牧场基础生态工程建设和水产生物苗种放流方面。中国未来的海洋牧场究竟应该如何建设和发展?相关专家学者以及渔业管理者开展了多年的研究与探讨。笔者在总结前人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海洋牧场团队的研究成果,于2009年提出了“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理念和技术体系,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于2012年对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基本理念与技术体系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所谓现代化海洋牧场,是一种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和运用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管理,最终实现生态健康、资源丰富、产品安全的现代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技术体系包括生物生息场修复与优化技术、苗种培育技术、增殖放流技术、鱼的行为驯化与控制技术、生态调控方法与技术、选择性捕捞技术、环境实时监控技术、海洋牧场管理方法与技术。要解决我国沿海海域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必须在有效控制陆源污染、海洋过度开发、无序养殖与过度捕捞的同时,从根本上转变渔业传统捕捞和养殖的生产方式,建立起一种新的、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使我国的渔业生产和相关产业能够在修复或优化水域生态环境、养护和增殖渔业资源的前提下开展,保障海洋可持续不断地为人们提供优质的水产品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提升我国粮食和蛋白质安全及供给能力,这个新型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就是现代化海洋牧场。换言之,现代化海洋牧场是集海洋生态环境优化、渔业资源养护和产业融合发展为一体的可持续海洋渔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我国海洋渔业从传统生产方式转为现代生产方式的必由路径,是海洋渔业的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必然过程,是解决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保护和渔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矛盾的可行手段。


02
发展历史与现状

1.传统海洋牧场

我国传统的海洋牧场研究与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我国开始了人工鱼礁建设的研究与探索。1979年,广西北部湾海域开始投放人工鱼礁,之后沿海各省市相继开展了人工鱼礁试验性建设与研究。1984年,国家经委设立人工鱼礁项目,由南海水产研究所牵头成立了“全国人工鱼礁技术协作组”,研究人工鱼礁技术与理论,全国沿海投放各类人工鱼礁28000多个,投放废旧渔船礁49艘,投石近10万米3。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的鱼、贝类及藻类的聚集、附着效果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渔业资源量和渔获量明显增加。之后,由于缺乏资金等多方面原因,人工鱼礁的研究与建设处于停滞状态。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人们对于对沿海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衰退的担忧,人工鱼礁的研究与建设得以快速发展。2001年12月,广东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决议》,广东省政府计划从2002年起用10年时间,在广东省的沿岸约3600万亩幼鱼、幼虾繁育区里按10%左右(约360万亩)的比例,建设12个人工鱼礁区,共100座人工鱼礁。通过人工鱼礁建设使重点海域、海湾的海洋环境质量得到恢复与改善,休闲渔业形成规模,渔获物中优质鱼的比例和规格明显提高,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等得到有效的保护,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从而把沿海海域建设成富饶的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计划投资8亿元。

辽宁、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河北、山东等沿海地区也相继开展了人工鱼礁的建设研究。鱼、贝类等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开展了30多年,放流品种为各种鱼、虾、贝类,包括海参、鲍、海胆、海蜇、中国对虾等高值海珍品近百种,形成的增殖渔业对修复衰退的近海渔业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到2015年,我国近海海域共建设海洋牧场200多个,面积近900平方千米,人工鱼礁区面积600多平方千米,投放人工鱼礁总空方量6000多万米3。

从2015年开始,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活动,即对以往建设的人工鱼礁达到一定规模且产生明显效果的海洋牧场,在符合相关要求的情况下可申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对获批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的人工鱼礁、海藻场、海草床以及环境因子监测系统的建设,以提高海洋牧场生态效应和信息化监测能力。截至2021年,农业农村部已批复建设7批共15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主要分为3种类型,即资源养护型海洋牧场、增殖型海洋牧场和休闲型海洋牧场,资源养护型海洋牧场主要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或事业单位负责建设与管理的公益性海洋牧场,增殖型和休闲型海洋牧场主要是由企业负责建设和管理运营的经营性海洋牧场。我国北方沿海的海洋牧场多数以企业建设、管理运营为主,主要是增殖刺参、鲍、海胆等高值海珍品的增殖型海洋牧场,其中一些海洋牧场兼有休闲垂钓及观光功能,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显著,如山东、青岛、辽宁、大连、河北等地的海洋牧场;南方沿海的海洋牧场多以政府建设的公益性海洋牧场为主,生态效益明显,如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地的海洋牧场。海南省的海洋牧场建设起步较晚,主要以政府建设、管理为主,多为资源养护型海洋牧场,一些以企业建设管理为主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效果明显,在海洋休闲观光和生物资源养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2.现代化海洋牧场

我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研究与建设起始于2008年启动的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牧场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立项该项目由大连海洋大学主持,北京科技大学、锦州市海洋与渔业科学研究所、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结合农业农村部948计划项目“海洋牧场关键技术引进与创新”、辽宁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辽宁近海鱼类资源养护型海洋牧场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等海洋牧场科技项目的立项与实施。研究团队突破了人工鱼礁新材料及人工鱼礁海中设置方法、鱼礁区鱼的行为驯化与控制、环境因子实时在线监测系统、贝类增殖放流、环保型采捕渔具设计与制作等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构建了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基本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包括人工鱼礁生境优化技术、鱼的行为控制技术、增殖放流技术、环境因子实时在线监测技术、环境友好型采捕技术等,技术成果在黄海北部长海县海域和渤海湾东部海域集成示范,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我国的第一项海洋牧场技术成果。2010-2017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承担了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和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高效海洋生态牧场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等。这些海洋牧场研发课题的立项与实施使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技术研发从北到南开展起来,不断积累的科技成果丰富了海洋牧场技术体系,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更广泛的技术支撑。

Image

近些年,我国的海洋牧场科技研发平台与团队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2006年,大连海洋大学成立了我国首个以海洋牧场为研究内容的工程中心——辽宁省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由渔业资源与环境、捕捞、养殖、信息、机械、土木等领域的专家构成的科技创新团队。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依托大连海洋大学成立了海洋牧场研究会(现更名为中国水产学会海洋牧场专业委员会)。2017年,为了加强政、产、学、研的合作,推动海洋牧场产业的科学规范发展,大连海洋大学牵头成立了国家现代海洋牧场科技创新联盟,同年,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组织成立了农业农村部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201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牧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2020年农业农村部海洋牧场专家咨询委员会公布了29个海洋牧场技术团队工作站。2021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牧场工程实验室揭牌成立。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新技术和新装备的研发取得了较大进展,如侧扫声呐的人工鱼礁体积估算技术、海洋牧场环境信息综合监测系统设计技术、鱼类声学追迹方法与技术、海洋牧场可视化技术、海洋牧场多功能海上平台及监测设备等。近几年,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制定发布了《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管理细则》(农办渔〔2018〕66号)、《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管理工作规范》(农办渔〔2019〕29号)等多个海洋牧场建设管理文件,推动了行业标准《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SC/T9416-2014)、《人工鱼礁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技术规范》(SC/T9417-2015)、《海洋牧场分类》(SC/T9111-2017)以及国家标准《海洋牧场建设技术指南》(GB/T40946-2021)等系列海洋牧场技术标准的制定。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于2016年12月2日颁布了全国首部海洋牧场地方性法规《连云港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这些新技术与标准以及管理文件、法规的制定、颁布,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与法规保障。

03
问题与对策

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1. 问题

(1)海洋牧场关键技术及其系统性研发不足,科技化程度低。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运营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的支撑和保障,尽管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海洋牧场相关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有一些关键技术尚未突破,技术体系中各要素衔接及系统性研究仍不足,不能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与管理运营提供全面系统的支持,如不同生物种群生境营造与扩展技术体系构建、海洋牧场的优质健康苗种繁育及增殖放流技术集成、海洋牧场生态承载力评估方法与技术、多种鱼和贝类群体行为有效控制与追迹技术、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信息化监控及智能管理技术、海洋牧场工程与其他用海工程的生态融合技术(耦合技术)以及不同类型海洋牧场生态系统构建方法与技术等。

(2)没有中国海域海洋牧场建设总体规划,区域性海洋牧场建设缺乏系统性。现代化海洋牧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前期调查和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系统、全面的科学规划,但由于重视不够以及经费不足等原因,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中国海域海洋牧场建设总体规划”,用于指导和规范我国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现有的海洋牧场中一些早期建设的人工鱼礁由于建设前没有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和评估分析以及规划设计的依据不充分,出现了人工鱼礁沉陷、埋没以及倾覆等问题,影响了海洋牧场的资源养护效果。

(3)建设资金和建后监测与管理资金不足。海洋牧场的规模与效益成正比,规模即效益。由于建设资金有限,大多数海洋牧场建设规模较小,规模效益不充分。另外,建设后的资源环境调查评估、牧场维护以及生态环境、渔业资源、生产运营等的管理资金难以保障,直接影响了海洋牧场效益的持续有效发挥。

(4)已建的海洋牧场管理不到位。海洋牧场要发挥资源养护的作用和持续长久的效益,需要对海洋牧场的生态、资源、生产及相关活动进行科学管理,若管理不到位,海洋牧场的资源养护和增殖功能将受到影响。海洋牧场建设主要是给海洋生物营造生息场,给渔业资源生物提供保护和增殖的生态环境条件。如果海洋牧场建好后,捕捞生产等活动管理不到位,短期内会吸引许多渔船使用各种渔具集中捕捞或垂钓,极易破坏渔业资源,特别是一些公益性海洋牧场,后期海上捕捞难以管控;一些经营性海洋牧场的资源管理措施不完善,会造成过度垂钓和采捕,导致鱼和贝类资源快速减少,影响海洋牧场的持续效益。海洋牧场的科学规范管理问题亟待解决。

(5)海洋牧场产业化程度较低。现代化海洋牧场是一种新型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是集优质海产品生产、生态环境修复与优化、生态增养殖、信息化装备设施制造、海上观光、休闲渔业、金融服务及文化科普教育等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综合体,目前海洋牧场建设和开发利用仍集中在一产上,二、三产业开发不足,缺少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综合体的科学设计和有效运行机制,产业集群弱,三产融合度低,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综合效益没有充分释放。

2.对策

(1)建立国家海洋牧场工程技术中心。应建立国家级海洋牧场科技研发平台,整合沿海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的科研平台和队伍,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国内及国际的海洋牧场技术交流与合作,全面、系统地推进技术研发集成与模式创新。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突破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及生态技术链难题,全面提升海洋牧场自主创新能力,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有效的科技支撑。

(2)制定中国海域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总体规划,完善区域性海洋牧场建设规划。要在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及社会与产业详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中国海域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总体规划”,用以指导各海区各类海洋牧场的建设与管理运营,并为海洋牧场的全域化建设奠定基础。以生态优先、因地制宜、陆海统筹、产业融合、绿色发展为基本原则,科学确定海洋牧场建设区域,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技术方法、建设步骤、建设规模等,提高区域性海洋牧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仅靠政府的项目资金建设海洋牧场,难以形成较大海洋牧场规模和有效管理运营,应拓宽海洋牧场建设与运营的融资渠道,引进社会资本,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海洋牧场建设规模,加快推进海洋牧场全域化建设,使海洋牧场的规模效益得以充分发挥,同时要增加海洋牧场海域的生态环境、渔业资源的监测评估及管理资金,使管理单位有足够的经费进行长期监测评估,并在综合分析评价效果的基础上开展后续的管理,保障海洋牧场持续发挥应有的效益。

(4)加强海洋牧场区域管理,提高人们的海洋意识要设置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制定和完善海洋牧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及时掌握生态环境、渔业资源以及渔业生产等的动态变化,综合管理海洋牧场,全面提高海洋牧场效益。同时加强海洋牧场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海洋意识,扩大海洋牧场的影响力,促使人们自觉保护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

(5)发展海洋牧场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综合体。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为海洋渔业及海洋产业提质增效以及三产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一产需要推出海洋牧场绿色系列水产品和生态环境产品,通过标准的制定、金融物流的支持、文化科普宣传推广,全面提高海洋牧场产品品牌效益;二产应提高海洋牧场海产品的加工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海洋牧场设施装备的加工制造能力,满足海洋牧场的现代化建设与管理运营的需要;三产应充分利用海洋牧场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休闲渔业、海上观光、科普教育等文旅产业;发展海洋牧场产业集群,构建三产融合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综合体,充分释放海洋牧场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其产业价值。

04
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和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现代化海洋牧场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不断出现,加速了海洋牧场的科技化过程。如新型人工鱼礁及其投放设置技术、不同种类海藻场及海草床大规模营造与维护技术、鱼贝类资源高效生态恢复技术以及绿色健康增养殖系统技术等不断用于海洋牧场的建设;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综合调查评估新技术、渔业资源生态调控及采捕新技术、鱼贝类群体行为远程监控技术、自然灾害预警防控技术以及智能化生产管控技术等不断运用于海洋牧场的系统管理运营,海洋牧场的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

2.与其他用海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越来越明显

海洋牧场属于渔业领域,一般是在海洋规划中的农渔区域内开展建设和运营,但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推进,渔业海域空间不断萎缩,生态环境也受损。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可与其他海洋工程生态融合,如与渔港、游船码头、海上机场以及海上风电场等海洋工程结合,使之成为鱼、贝、藻的生息场,这些工程还可为海洋牧场产业发展提供陆海联通、能源支持与交通便利。现代化海洋牧场规划建设可与海水养殖生态融合,降低养殖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强化资源养护的正效应。各种类型建设与运营模式不断创新,海陆联通、产业集群、三产融合的新型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综合体不断形成,综合效益大幅度提升。

3.近、远海海域牧场化

现代化海洋牧场在近岸和岛礁海域的建设基点上,不断向全海域扩展,在深水区构筑高层大型集鱼养护鱼礁和浮鱼礁,用以聚集和养护中上层鱼;在鱼的洄游通道设置诱导型鱼礁,以养护洄游性鱼,提升中上层及洄游性鱼的资源量。通过近海浅水区与远海深水区域的生态协同建设,拓展海洋牧场空间,为定居性和洄游性的鱼、贝类资源提供保护和增殖的全海域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综合效益,逐步实现中国海域海洋牧场化。

4.“碳中和”“碳达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海洋生物是地球上极其重要的碳汇体和碳聚体,随着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海域的生态容量将不断提升,贝、藻、参、鱼等渔业资源的生物量也将不断增大,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碳汇及移碳作用越来越强,对我国的“碳中和”以及“碳达标”的贡献将会越来越明显。现代化海洋牧场是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方向。2021年5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渔业发展支持政策、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强调:“'十四五’期间将通过支持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改造捕捞设施等方式,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构建渔业发展新格局”。相信通过政、产、学、研的共同努力,现代化海洋牧场必将为我国的渔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以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