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挺管用,它是人一生的必修课。”每每想起这句话,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与书有关的日子。 七岁前,我寄养在外公家。外公有一台收音机,每晚,我都会坐在他怀里,与他一起听评书,《杨家将》《雪山飞狐》《水浒传》等等都听过。 其实,那时候的我,也仅仅能记住几个人名而已。至于书里的故事情节,大多数都是闲暇时外公一点一点讲给我听的。从此,我心里便有了纵马扬鞭,仗剑走江湖的英雄梦。那时,我总把自己想象成手持长剑,英姿飒爽的女英雄。为此,我还缠着外公特意为我做了一把小木剑,虽说算不得精致,但也是有模有样。我时常握着小木剑,给小伙伴们手舞蹈地讲述我从外公那里听来的故事情节。 现如今,我依然坚守自己心中的道义和慈悲,不愿轻易改变和妥协,估计与当初这些人物故事在我心里打下的底色有关吧!也因为如此,我秉持着一颗赤诚之心,在遥远的他乡满腔热情地生活着。我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外公曾说过的话——读书挺管用,它是人一生的必修课,是修身养性的必经之路。 五六年级时,由于家里的房子不够住,我便寄居在爸爸单位的藏书室里。闲暇之余,我读完了藏书室里所有的书籍,包括许多干巴巴的法律类书籍。那时候,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价值观,掐灭了自己曾经想要模仿江湖儿女去过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生活的想法。因为我们生在法治社会,那些以暴制暴的方法是对法律法规的亵渎,是对生命的践踏。我不禁感慨:是啊!读书挺管用,它纠正了我的观念形态。 后来,上中学时,我越来越喜欢读课外书。读唐诗宋词时,感觉每字每词都如空灵纯净的笛声,悠扬悦耳,直击心灵;读小说时,一颗心总是系在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上,时而悲喜交加,时而感慨顿悟;读散文时,我欣赏张晓风的细腻温柔,余秋雨的睿智博学,林清玄的从容静好。 高中时,学校门口有一个书店,那里的书可以对外出租,我经常去光顾。有时候会站在那里看大半天,直到老板厌烦地发出一声声干咳,或是拿着扫把在我脚下扫来扫去。我才匆匆付了押金,带着自己喜欢看的书离开。 那时候,我经常与同学们为了“高加林是不是负心汉?”这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为了林黛玉的去世,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为了觉慧的勇敢和觉醒而欣慰。 那几年,一个月三分之一的生活费,都被我用来给自己读书的欲望买单了。但我心甘情愿,因为我的精神世界在一本本书的滋养下,正茁壮成长。外公果然没有骗我——读书挺管用,它是人一生的必修课。一个人不光要长身体,还要长精神。 上大学后,学校有个超级大的图书馆。为了读书方便,我特意去图书馆做义工。在那里,我接触到了莎士比亚、泰戈尔、雨果、马尔克斯等一系列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也让自己见识到了不同的思想文化和艺术魅力。 毕业后,我成了一名语文老师,在一所偏远的学校任教。临走前,外公又一次对我说:“当语文老师,更要做个读书的杂家。读书挺管用,它是人一生的必修课,要读广,要读多,更要读精。”我牢牢记住外公的叮嘱。 在那个人地两疏,举目无亲的地方,我除了彷徨和孤单,就剩下那一箱子的书。于是,我一头扎进书堆里,读懂了张爱玲的苍凉含蓄,犀利冷静;读懂了余华文字里生存的艰辛与不易,命运的无常与多变;读懂了霍达对爱情的歌颂与赞美…… 那时,我就在想:读书真的挺管用,正是那缕缕书香安抚了我躁动孤寂的心,陪我走过了难熬的日子。沉浸在书的世界里,没有尘世的喧嚣与浮躁,只有沧海桑田,世事浮沉,以及深深地思考和回味,点滴的幸福和温暖。 后来,读书为我打开了另一个空间——我开始在文字里安置自己的灵魂。在长达几年的坚持与磨炼中,我的文字终于变成了铅字。2019年,当我收到第一笔稿费时,我激动不已,因为这标志着我不单单是个读者,也是个作者。但我耳畔始终有一个声音在提醒我:“读书是一生的必修课。”因为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我不能骄傲,生命有多长,读书就有多久。 我不禁心想:读书真的挺管用,可以抚平我浓得化不开的忧伤,可以削弱我的漂泊无依感,可以给我孤独的心撑一把遮阳挡雨的。 作者简介:齐帅,洛南人,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现任教于白水小学。理想:发现平淡的小事,写出温暖的文字,让生活充满阳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