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常熟地方小掌故(下册)》迎神赛会 吴俗佞神信鬼,历见史传,常熟为尤甚.我邑庙宇触目皆是,迎神赛会的举动,亦较他处为多,春季最为热闹。考其原因,亦有多种:在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还不能用科学去理解的时候,就不可能不有各种各样的迷信举动;农民终岁勤劳,希冀稻麦丰收,春祈原望秋报,这种以农业为基础的心理,也是很自然的;民众纪念前人(尤其是为人民所爱戴,但在封建势力下不加以肯定的人)不敢明目张胆,不得不托辞神鬼,但日久而数典忘祖,原意尽失,造成了迷信举动;最主要的是反动统治阶级,以神道设教,利用神鬼来愚弄人民,吓唬人民。达到巩固反动统洽政权的目的。 解放十多年来,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广大人民觉悟逐步提高,惧怕神鬼和祈求神鬼的思想意泌,逐渐消失;瘟神魔鬼渐失市场。在过去一些稗官野史中,常有这样记载;即妖魔鬼怪,碰到有正气的人,总是望之印步,不是人怕鬼,而是鬼怕人。这难道不是正义总能战胜非正义的结论吗?明乎此,则我们如果遭到现实生活中的魑魅魍魉,就不会表示怯懦,也不会惊惶失措了。我们写这一部分内容,又岂只是寻常谈神说鬼而已。 天生日 旧时习俗,把农历正月初九作为“天生日”。那一天,兴福寺的僧众举行斋天礼拜,城内的仕女们邀朋结伴,前往参观,络绎不绝,在寺肉吃素斋、素面,自朝至暮,啖饮不休。 据传那天是纪念明末崇祯,在万寿山自缢身殉的日子。清代建国,明朝的遗民追怀故主,又不敢公开纪念,于是假托着天生日的名义,藉资哀悼。历时既久,大家世就忘其所以了。 元宵灯市 常熟、昭文两县治内的两城隍庙,农历正月中例有灯市。名义上元宵(十五日)上灯,实际上初六已开始试灯。从元宵起,两庙都雇用了吹鼓手,大闹数夜,直到十八日落灯。元宵那夜灯彩最盛,好事者攘往熙来,在大殿前广场上竞放花爆,如白蛋、九龙、地老鼠、兰花筒等,五光十色,闪耀灼烁,真象朱淑贞词中所说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的情景。同时各商铺配合着庙宇的举动,悬灯挂彩,招徕顾客,营业特别兴盛。旧社会里市况的“繁荣”,大都是用这种方法来粉饰的。 两城隍庙以外,总管庙、水仙庙、灵公殿等也有灯市,但须视写疏募捐的成绩,再行决定灯盏的多寡和日期的长短。要是募捐所得不多,那就只好在元宵那夜,庙门口和神殿上挂几盏红纱灯,聊资点缀。 猛将诞 正月十三日为猛将神的诞辰,乡间都在这天整饰仪仗,举行赛会。据瞿灏《通俗编》引汪沆《识小录》:“相传神刘锐,即宋将刘精弟,殁而为神,驱蝗江淮间有功。清雍正十三年诏有司岁正月子三日致祭。” 春会报社 本县大东门外锁澜桥堍的总管庙,每年三月十六日循例举行“春会报社”。据说清帝高宗(乾隆)下江南,驻跸虹桥下塘蒋廷锡家,适该庙赛会,他看得高兴,便说:“以后总管庙赛会,就定在每年的今天好了。”从此有“奉旨春会报社” 之称。 相传总管姓金,名七,西北乡金家村人。明末,沿海倭寇犯境,他组织民团以自卫。金七在御倭中殒命,封为总管,立庙飨祀。 总管庙赛会,有“清解”、“浑解”之分:会期只有一天,叫“清解”;会期连续两天,叫“浑解”。“浑解”有马头鼓手,仪仗宏伟显赫,钩心斗角,争奇制胜,确是壮观。先一日为“演会”,又称“引会”;当天举行正会,晚上还有夜会。赛会经费的来源,先由各社筹集,再向当地商铺住户写疏(即募捐),当时大东门外是全城商业的繁盛区域,米行、布庄林立,集资极易,因此浪费也极大。 赛会的先一日晚上做堂事,吊阴犯。它的仪式相等于阳官坐堂.先是神像升坐大堂,神素服黑袍,案头燃绿烛,气象阴森。一书史站立案旁,传齐衙役三班,点名后,立时封闭辕门,擂鼓三通,然后启封开门。班头率领众衙役趋向神座跪拜参谒,排衙站班,抽发令箭。至是众衙役手执铁练,分批涌出辕门,悉将所有枪毙罪犯、客死孤魂,吊进庙堂,听候书吏照期查点鬼名,传谕孤魂一律回归故乡,不准惹祸招非,并发给钱镪,作为路费,推出辕门。堂事至此方毕。 金七保境殉旧,忠义可风,而死后人们对他作此无聊的铺张,恐怕是他始料所不及的。 浴佛会 旧例,农历四月初八日,为释迦牟尼佛的诞辰,各寺院都设斋传经,吗做“带佛会”。在那天,本县一般妇女们,用钱买了些螺蛳鱼鳖之类,送到雨花堂放生池唯去放生,也有的将鸡鸭猪羊,交给寺院豢养,作为放生。 高弗进城刘保驾 每年农历四月十一日,水北门外刘神庙举行赛会,叫“高弗进城刘保驾”,仪仗极盛。据故老传说:这位高老爷害怕城门洞里的关帝(三国时的关羽,解放前,城门洞里有小庙,供奉他的神像),单独不敢进城,要请那位刘老爷做他的护驾.当他仪仗进城时,先用刘老爷的障扇遮住关市的脸,不使他见到,才敢进城。 关帝社 传说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关圣帝君(即三国时的关羽)成神之日,城乡各地都在那一天举行“关帝社”。先由主其事者向商铺大户勒派公分,届期招请厨司,盛备肴馔,参与者轰饮终日,都要喝得满脸通红,同关帝的尊容相仿佛。又相传每逢五月十三日那天,往往下雨,说是关圣帝君的“磨刀雨”。 周孝子扫墓 本县风俗,农历八月中,例有周孝子扫墓会期。神姓周,名容,生有至行,人称孝子,清乾降年间殁而为神,民众建庙奉祀。传说神曾显灵治疗军中疫疠,封灵惠侯。其父母埋骨之所,在北郭外用神基道,神赛会出巡,就是到那儿去祭扫先茔。又本县各庙出会,神像都坐轩轿,独周神骑马不坐轿。传说马匹经神骑过以后,必致毙命,称为奇迹。实则泥塑的神像分量过重,马力不能胜任,因伤致命,本来是寻常的事,何足为怪。 三节会 旧时,梅李乡有三节会,所指的是每年“清明”、“中元”、“十月朝”三个节日的赛会。届期,东街的刘神堂和西街的西茶亭,依次轮值,逐节更换。出会那天,把神像拾到义冢地上,焚香化纸,罗拜致祭,手续完毕,仍把它拾回原庙。 褚太尉 福山港有褚大尉庙。相传太尉是河神,船户航海遇险,祈神保佑,无不转危为安,因此每年船户入庙祈祷酬愿者,数以万计,香火鼎盛。考元史,褚太尉字伴哥,嘴熟福山人,父名不华,元至正间为淮东廉访使,父子因守淮城,粮尽援绝,伴哥设法河运接济,后父子同日殉难,不华谥忠肃,迫封卫国公,伴哥追赠太尉。至正十六年,以伴哥对海运有功,在福山江滨立庙以祀。 故老传说,神曾在清世祖(顺治)十六年显灵驱寇,圣祖(康熙)十八年显灵驱蝗。以后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举行赛会,神由龙王庙场的对岸,越水而登,必领摆渡,因此在北岸预先停靠大驳船一只。渡时,南岸龙王庙场上穿着红衣的善男信女数百人,捧香跪接。神像和扈从数十人同时登船,论理这时船身载重,吃水必深,但是反而升高。等到神像和扈从们离船上岸,船仍下降,有船旁的水线可证。当时认为这是神在显灵,究竟弄的什么玄虛,莫明其妙。 赛会时期福山镇上游客麋集,多数是远道而来的,尤以船户居多,河内游船如织。他们的目的,是利用春天煦和的季节,一来欣赏赛会的盛况州,二来领略美味的鲥鱼,以博竞日的欢娱。 唐市春节中的庙会 每年农历三月廿四日,是本县东南乡唐市镇附近农村苏家浜的会期。那天下午三时左右,会船开到镇上,列队在市河内巡行一周。队伍里面,有开脸社、拜香社、臂香社、提香社等多种。巡行完毕,把神像抬上岳庙,朝见东岳大帝。 三月廿五日是新泾村的会期,情况和苏家浜相仿,本来这两庙是在廿五日同日举行的,但因每次彼此常有纷争,甚至打架滋事,后来才分作两天举行。 三月廿八日传说是东岳大帝的诞辰,唐市境内凡是有庙宇的地方,都在那天上午,用船载着神像,来到岳庙,上朝祝寿,整个半天,乐声不绝。然后把船只一起集中市西陈家坟头停泊,多至三四十艘,各就原船午餐,食时分肉分蛋,必须十分公平,没有轻重太小,饭后,各自开船回去。 那天下午,是夏泽村的会期,情况和苏家浜、新泾村相似。镇上周神庙会虽无定期,但总是在农历四月初十日的前后,有“清解”、“浑解”之分。“清解”很简单,不用马匹,不需演戏,当天了事;“浑解”就不同,其中形形色色,可称应有尽有,马匹多至三四十头,会期为二天,第一天是日夜各一次,叫做“引会”,属于排练性质,第二天也是日夜各一次,才是“正会”。会后,接着演戏三台,有兴还得连续加演一二台。 在1923 年至1925 年的三年中,无一年不是“浑解”,而且上海社友三次都来参加,他们都是上海的游手好闲之辈,所加入的节目,乡间以未见过,因此,全县远近相约往观;途为之塞,游船挤满市河。这样的一期庙会,事前准备和事后收拾,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虽然小贩和商店博得些蝇头微利,但镇上居民家家招待亲友,大喝大赌,不知浪费多少钱财,至于赛会中的一切消费,还不计算在内。该镇原有“金唐市”的称号,单是每年春季的迎神赛会,把它弄得外强中于,虛有其表的了。 赛会中的看马 赛会的仪仗,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例如起马牌、马头鼓手、七煞、文武侍卫、顶马、五色看马、看轿、财童、满汉筵、土地社、万民伞、武松马、香亭、黄亭、文武茶童、金银太保、土地社、提炉托香、红衣手、台阁等等。其中“看马”一项,最易引起严重的争端,甚至酿成剧烈的械斗。 所谓“看马”,是把一匹牡丽骏选的马,配上了金碧辉煌的鞍辔,让人观看欣赏。装扮这匹马的人所费不赀,而马并不骑乘,只是牵着它缓步行走,但因它在看轿的顶前而,换言之,在仪仗的最前列,人们都认为极有光彩,非地方上的豪强阔少或具有特殊势力的人,不得享此殊荣。也有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民国初年的恶霸邵老环和杨老奎,是个鲜明的例子。后来经人调解,采取折衷办法,把赛会仪仗所经的路径,作为两路,从南门大街至县南街为一段,从县西街至寺前大街为另一段,平分秋色,保全双方的体面。 旧社会里,即使在区区一县境内,为了迎神赛会一类的事,也有群雄割据的局面。 |
|
来自: 常熟老李jlr5mr > 《★常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