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泪痕春雨漫评战国历史 (四十八) 赵国步入全盛时期

 正哥与泪痕春雨 2022-06-20 发布于山西

公元前299年,11岁的赵惠文王上位。

公元前295年,主父(赵惠文王的父亲赵武灵王),饿死沙丘行宫中。

赵国最辉煌的时代,毫无争议,就是赵惠文王时代。

赵惠文王时代的赵国有多辉煌,我们只要看一下赵惠文王时代的风云人物,就可以知道啊。

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

廉颇,战国最著名的将领之一。

蔺相如,战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毫不夸张的说,只要是中国人,大概都知道完璧归赵、将相和的故事。

赵奢,不要说别的了,就是一句,狭路相逢勇者胜,也足以名垂青史了。

赵国在赵惠文王时代,渐渐进入全盛时期,大约是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拓地千里。

第二、魏国、楚国、齐国都被秦国联合各国打残了。

在这种背景下,秦国作为天下第一强国的地位,自然无可争议;赵国作为天下第二强国的地位,其实也是无可争议的。

赵国成为第二强国之后,应该如何操作呢?

我的意思是说,赵国应该坚持连横战略呢?还是应该坚持合纵战略呢?

说得具体点,他是应该联合燕、魏、齐、楚、韩,一块制约秦国呢?还是应该伙同秦国,一块瓜分燕、魏、齐、楚、韩呢?

因为秦国的地缘太好了,所以曾经玩合纵战略的楚国、齐国,都被秦国运作残了。

毕竟,大家联手制约、瓜分秦国,总会感觉无从下手;而联手瓜分楚国、齐国实在太容易了。更主要的是,现实的残酷也让大家清醒的意识到,秦国如虎如狼,自己的邻国都是如豺如狼。

在这种背景下,大家虽然都一再高呼要联手制约、打击秦国,却在关键时候,总会在秦国的运作,联手打击、侵略自己的邻国。

因为类似的原因。

赵国成为天下第二强国后,就开始以连横战略为主。换而言之,赵国从来不高呼什么,大家应该联合起来,一块打击如虎如狼的秦国;相反,赵国就是蒙头兼并周边国家的领土。

赵惠文王时代,赵国最牛的统帅是廉颇。

但是廉颇的主要战绩,都是从齐国、魏国那里刷出来的。换而言之,XX年,廉颇率军抢了齐国多少座城池;XX年,廉颇率军抢了魏国多少座城池;或者是,XX年廉颇率军大败了魏军,或是大败了齐军。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後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

虽然说,赵国一直坚持连横战略,但是看到赵国日渐强大,秦国依然忍不住,想给赵国点颜色看看。

于是秦国不但接连进攻赵国,更以和氏璧为由头,试图打压下一赵国的嚣张气焰。

完璧归赵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也就不浪费时间,再复述它了。

在这个故事中,因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所以赵国在气势上并没有输给秦国。

但是秦国一看赵国还这样嚣张,马上就开始继续修理赵国了。

完璧归赵的事,发生在公元前283年。而在此后的三年时间,秦国都对赵国进行了反复的打击。

公元前282年,秦国攻打赵国,攻占了两座城。

公元前281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攻占了石城。

公元前280年,秦国大将白起攻打赵国,斩首了2万人,攻占了代郡光狼城。

面对秦国这种赤裸裸的侵略行径,赵国从来也不敢报以同样规格的报复,也没有能力报以同样规格的报复。

秦国这样暴揍赵国之后,就希望在渑池,举行一场庆祝秦赵两国友好邦交若干年的庆典。那一年,是公元前279年。

渑池大会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也知道,我就不浪费大家时间,再转述它了。

在这个故事中,因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所以赵国在气势上并没有输给秦国。

但是在整体战略上,赵国显然还是继续屈服于秦国。因为从此以后,赵国更是变本加利的执行着连横战略。

渑池大会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赵国一直在侵略魏、齐、燕国,并且夺取了大片土地。

一、公元前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

二、公元前276年,廉颇伐齐,攻陷九城。

三、公元前276年,廉颇攻魏几,拔之。

四、公元前275年,攻魏房陵、安阳拔之。

五、公元前274年,赵将燕周攻占齐国昌城、高唐(齐国五都之一)。

六、公元前271年,赵蔺相如攻至齐平邑。

赵国这样坚定不移的执行连横战略,秦国在扩张时,自然就更得心应手了。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关东诸国想实现合纵,实在有些无法想象了。

所以,在这段时间里,秦国也一直在不间断侵略魏国、韩国、楚国。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占了楚国国都郢都,迁都到陈丘。

公元前277年,秦国把侵占的楚地安置在黔中郡

公元前276年,白起攻打魏国,攻占了两座城。

公元前275年,魏国割温城的八座城给秦国。秦国穰侯魏冉再次攻打魏国,韩国派遣大将暴鸢营救魏国。魏冉打败了韩国的援军,斩首了四万人,围攻大梁。

公元前274年,秦国的穰侯魏冉再次攻打魏国,攻占了四座城,斩首了四万人。

更夸张的还在于,在此期间,赵、魏两国联手入侵韩国,而秦国出手救了韩国,并且重创魏、赵两国军队。

公元前273年,魏国、赵国联军攻打韩国的华阳,秦国营救了韩国,在华阳城下打败了魏军,斩首了十三万人,魏国割南阳给秦国求和。秦又打败了赵军,将赵军的2万人在黄河沉溺。 

从这些最基本的历史事实,我们大约可以看出来。

赵国成为天下第二强国后,就从未高举过合纵大旗,而是与秦国达成了某种默契。总而言之,咱们两国一块瓜分天下,然后打一场对决赛。

虽然说,在此过程中,秦国自恃强大,动不动还要敲打一下赵国,但是赵国也从来都是逆来顺受,只是保持招架的态势,绝不敢随便还击秦国。

赵国的这种战略,正确吗?

实在难说的很。毕竟,赵国坚持这种战略的结果,就是让赵国渐渐进入全盛时期。如果赵国换一种战略,是不是会更好呢?大概率上,是不会更好的。

赵国韬光养晦这么多年,自然不可能永远坚持连横战略。

毕竟,一味坚持连横战略,是看不到前途的。因为这样发展下去,可预见到的结果,就是秦国渐渐打破战略均势,然后开始席卷天下。

公元前270年,赵国的基本战略,终于开始改变了。

因为在那一年,面对秦国的进攻,赵国报以了针锋相对的还击,关键是还大败了秦国。

欢迎大家关注下一节 狭路相逢勇者胜

泪痕春雨漫评系列 漫评水浒(三十二)  未遇识货人 一副饿死鬼投胎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