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临洞庭上张丞相》看孟浩然的性格缺陷

 春泥2018 2022-06-20 发布于天津

图片

从《临洞庭上张丞相》看孟浩然的性格缺陷

  唐代奇葩诗人孟浩然的诗才不容诋毁,但他的性格特征却有着与生俱来的缺憾。任性、贪杯、抑郁、胆怯、怨忿、迂腐、泪点低、不守信。

  他终生奔波为求功名,然又终生未仕,可谓性格决定命运的典型案例。五十二岁那年,在接待王昌龄时纵情豪饮,导致毒疮发作,生命停摆。

图片

  在唐代,文人求官亦属常态,所谓“学而优则仕”也,读书仗剑,治国牧民,一展雄才,留名青史,固然是热血青年应有之理想,但如果机缘不合,纵学富五车,也难居庙堂。

  青年时期的孟浩然通过自荐、或科举、或求举荐,尝试多次未果,便心生怨忿,于公元728年前后宣布归隐山林。然而,这种归隐生活显然并非诗人心甘情愿,换言之,只是一种作秀罢了。他的《岁暮归南山》一诗真实地反映了他自己当时的心迹:“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在归隐的日子里等待出山的机会,在失去入仕机会之后,以归隐的方式再来治愈所有的伤痛。

  《临洞庭上张丞相》一诗,大约写于公元733年至735年,全诗状物抒情,观洞庭湖景而抒发不能入仕之怨,同时又流露出希望得到张九龄举荐的小心思。前四句写景,倒也壮观,“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其中后两句堪称一代金句,尤其“气蒸、波撼”两个动态词汇的运用,拓展了读者对洞庭湖浩瀚无垠、恢弘气势的想象空间。而全诗的下半部,忍不住还是散发出迂腐的味道。

图片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与早年的“不才明主弃”如出一辙,以自己的落魄与求官失败来反喻当政者的昏庸无道,听上去酸溜溜的。

  其实,在孟浩然求官生涯中也有过两次绝佳的机遇,一是公元728年,在长安张说丞相府中巧遇玄宗,因胆怯而急忙藏于床下。后被张丞相喊出来,诵诗一首以献皇帝,就因一句“不才明主弃”惹恼了玄宗,遂被放归老家。二是公元735年,襄州刺史韩朝宗邀约饮宴,并承诺向朝廷推荐,可惜孟浩然公然爽约,与江湖上的酒肉朋友一起游山玩水去了,韩大人居然被“放了鸽子”。

图片

  他其实低估了韩大人的运作能力,就在此前一年,韩朝宗尚在荆州任刺史,狂傲不羁的李白写下了既洋洋洒洒又羞羞答答的《与韩荆州书》,竭力讨好之,以博取赏识。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可见韩大人绝非等闲之辈。怎奈何,孟浩然就这么任性,结果自然只能是“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也许并不明白,临渊垂钓与隔岸观渔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生体验,真正让你吃到嘴的葡萄也未必一定就是甜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