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长达三百年的大乱世,但也是士族门阀政治最为鼎盛的时代。一方面是战乱不止,另一方面又是名士风流。 南朝有三位或叫渊明,或字渊明的名人。 第一位是一位名士: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们从小朗朗上口。很多人以为他是名潜,字渊明。其实不然,《晋书》记载:“陶潜,字元亮”。《南史》记载:“陶渊明,字元亮”。可见他名渊明或潜,字元亮。据研究他原名陶渊明后改名陶潜,取《易经》爻辞:潜龙勿用以明志。 陶渊明是东晋庶族名将陶侃的曾孙。陶侃为古代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官至侍中、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陶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八岁时父亲去世,家境逐渐没落。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这也显示出在当时时局动荡且为寒族的人的无奈。但他文学成就极高,是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留有《陶渊明集》。 ![]() 第二位是一位名将:裴邃。 裴邃,字渊明。出身顶级门阀:河东裴氏。早年曾仕于北魏,后逃回南梁。裴邃十岁就能写文章,少有文才。永元元年(499年),适逢徐州刺史裴淑业据寿阳投降北魏,裴邃就随着逃难的人北迁。北魏宣武帝元恪很器重裴邃,任命他为魏郡太守。天监(502年-519年)初年,裴邃逃回南梁,裴邃请求到边境效力,被任命为辅国将军、庐江太守。天监六年(507年)正月,北魏中山王元英与平东将军杨大眼率数十万大军攻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引发继淝水之战后又一场南北超级大战:钟离之战。双方投入兵力超过六十万,南梁在名将韦睿、曹景宗、裴邃的领导下,大胜北魏大军。战后,裴邃因功封爵夷陵县子,食邑三百户。又调任冠军长史、广陵太守。 普通二年(521年),文僧明叛降北魏。七月,梁武帝萧衍任命裴邃为假节、信武将军,统率诸军平定叛乱。裴邃统兵深入魏境,从边境城池行军,出其不意,在檀公岘击破北魏任命的义州刺史封寿,义州平定。战后,裴邃被任命为豫州刺史,镇守合肥。普通五年(524年),萧衍派军北伐,裴邃统帅诸军,大战长孙稚,后军将领蔡秀成迷失道路而未及时赶到,裴邃因援兵不至,只得撤退。普通六年(525年)裴邃在军中去世。萧衍追赠其为左卫将军,赐谥号“烈”,晋爵为夷陵侯。 ![]() 第三位是一位皇帝:萧渊明。 萧渊明,字靖通。梁武帝萧衍之侄,南梁第五位皇帝。萧渊明年轻时历任显要职务,封爵贞阳侯,深得其叔父梁武帝萧衍的亲近宠爱。太清年间(公元547年—公元549年),侯景背叛东魏投降南梁时,梁武帝命令萧渊明率领十万水、陆军队奔向彭城接应侯景,并趁机北伐,攻打东魏。萧渊明渡过淮河没多久,就被东魏军击败,萧渊明及其部众全部被魏军俘虏。 承圣四年(公元555年),北齐文宣帝高洋拥立萧渊明为梁朝皇帝,派从前所抓获的梁将湛海珍等人跟随萧渊明南返。萧渊明进入建邺称帝,年号天成,大赦天下,册立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为太子。承圣四年(555年)冬天,陈霸先起兵于京口,率军袭杀亲家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改立萧方智为帝,并以萧渊明为太傅、建安王。太平元年(556年),北齐要求梁朝送回萧渊明,陈霸先备派使者将萧渊明送还北齐,但适逢萧渊明毒疮发作,还没有出发萧渊明便病故 。梁元帝之孙萧庄称帝后,追谥为闵皇帝。在国逢难曰闵(逢兵寇之事);祸乱方作曰闵(国无政动多乱),道尽萧渊明的人生。 ![]() 三位渊明可谓人生各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