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行的人有什么“气”?

 雨雾迷朦 2022-06-20 发布于湖南

读书有“书卷气”,种田有“泥巴气”,修行的人有什么“气”?

水往云来

文化领域爱好者

所属专栏: 从零基础开始学修行

一个人长期在某个行业里“打滚”,就会留下在那个行业的特征。以前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就是这一点。读书的人书读得多了,有意无意,就出口成章。人们就将这种特征称之为“书卷气”。


在古代,许多读书人不懂得变通,常常将书上的东西生搬硬套地运用在生活中,造成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还引出许多笑话。人们就将这种人称为“书呆子”,同时也说明这个人的“书卷气”很浓厚的缘故。


不仅是读书,在更多的行业中,都有类似的特征。过去的人,多数以种田为生,有些人种了很多年的田地,即使后来改行经商,他种田的各种习惯,还是会经常表现出来,于是人们就说他们身上带有一种“泥巴气”。原因是他们经常与“泥巴”打交道,遗留下“泥巴气”的缘故。


那么,修行的人长期修行,会不会也有某种特征呢?或者说,修行的人,身上会带有什么“气”?


在人们的印象中,真正修行有数的人,都是“仙风道骨”,甚至是童颜鹤首,那种“神仙气”会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但是真正的事实并非如此。


唐明皇听说张果老修道有成,甚至会一些“法术”,于是就派人将他请到宫中。在唐明皇的印象中,以为得道者,虽然谈不上想风道骨,至少容貌应该很不错。等到他真正见到张果老的时候,却大跌眼镜。


根据史料记载,张果老见唐明皇的时候,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走起路来步履蹒跚,一点都没有高人的风范。唐明皇见到真实的张果老如此神态,顿时大失所望。但是人是自己请的,于是他不动声色地询问张果老是否真的会“法术”。于是张果老就当着唐明皇的面,表演了“纸老虎”、“瞬间移动”等等。由此唐明皇为之折服。


后来,唐明皇就授予张果老光禄大夫,并赐予“通玄先生”的称号。


张果老倒骑驴


众所周知,皇帝要册封一个人的称号,并不是那么随意的。所谓的“通玄”,就是赞誉他是真正的得道,能达到通玄的地步。


不仅张果老如此,历史上的张三丰修行之后,也没有那种“仙风道骨”的现象。甚至平时不修边幅,外出游历时,衣衫褴褛是经常的事。所以人们也称张三丰为“邋遢道人”。


真正修道有成的人,并不会在意世俗间的各种看法。除却少数人的风格表现比较“突出”外,绝大多数的修行人,与平平常常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并且这种突出的表现,也并非是“仙风道骨”。


之所以会这样,与他的修行方式,有莫大的关系。


一个人修行,最主要的就是平时在生活中,随缘而修。不论遇到什么事,总是保持一种清静无为的心态。外界的事,很难打动得了他。如果总是表现得一副“我有本事我怕谁”的样子,恐怕每天的繁琐之事,都会让你应付得不亦乐乎。


因为人们知道了你有本事,哪怕你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他们也会因为各种原因,求你帮忙。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之下,就算你定力再高,也架不住他们的各种“手段”。如此一来,你怎么会有一个清静修行的环境呢?


每个人修行,都是平平淡淡地修。即便自己有了“道行”,有了“境界”,也不会随意表现给别人看。因为那些与真正的修行,并没有实质的关系。


如果说修行的人,经过长期的修行,非要有一种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这个人外表看起来很善良。同时,因为他遇事不与人争高下,也不与别人争夺名利,无论得失,他的心会非常的淡定。由此,他可能会拥有一般人不具备的“气质”。


这种气质与他长期打坐修行是密不可分的。打坐的时候,需要一个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呼吸与心态。遇到任何事,不仅呼吸不会乱,他也都能做到“宠辱不惊”。这种状态保持的时间长了,他的气质,就会自动地流露出来。


毕竟这种淡定的气质许多平常人也有,没有经过修行的人,通常很难辨别他的这种气质与普通人有何区别。


由此看来,真正的修行人并没有所谓的“仙风道骨”,他们与普通人,从外表看并没有什么两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