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雁塔边的唐风韵味

 文锦书屋susped 2022-06-20 发布于广东

       大西北之行,古都西安的大雁塔是必去之地。2017年国庆长假的大西北之旅,我与家人来到了大雁塔。为了减少旅途的劳累奔波,节省时间,儿子干脆把我们下榻的酒店,就订在大雁塔附近的一间三星级酒店。

       我们从定西赶到西安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安顿好了酒店之后,家人便迫不及待地出来逛大雁塔,因他们当中有的是第一次来西安的,着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尽管天气不太好,阴沉有点冷风,但大伙的游性很高,似乎这一点冷风算不了什么。

       大雁塔,我来过几次,对此有一定的了解。知名度很高,大凡来西安的人都会到大雁塔看看。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除了保存从天竺取回的贝多罗树叶梵文经,大雁塔内还存有舍利子万余颗。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塔,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大雁塔是唐代的塔芯,明代的塔表。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家人当中,有人向我提问,为什么叫大雁塔?对这个问题我一时也是无语,因我没有认真考证过,只能根据相关资料介绍回答家人的提问。我告诉他们:相传很久以前,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的一个寺院内的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可吃三净肉。一天,空中飞来一群雁。有位和尚见到群雁,信口说:“今天大家都没有东西吃了,菩萨应该知道我们肚子饿呀!”话音未落,一只雁坠死在这位和尚面前,他惊喜交加,遍告寺内众僧,都认为这是如来佛在教化他们。于是就在雁落之处,以隆重的仪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

       大雁塔的门票还算是比较合理,每人八十元,尽管太太感觉有点贵,可我觉得还是物有所值。进入大雁塔,仿佛有一股唐风向我吹来,让我对古代塔楼文化有一种敬佩之情。塔北门,门柱和门楣上有古人的题刻。在塔内一层通天明柱之上,悬挂着四幅长联,写的是唐代的历史、人物、故事,身临其境,吟诵一番,颇有原词原句的感受。塔底层门楣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而塔楼中的景观,更是让人大开眼界。第一层塔内,洞壁两侧镶嵌有多通明代题名碑,乃是当时雁塔之风光写照。古塔常识及中国名塔照片展,更展示了佛塔的起源与发展,佛塔的结构和分类。塔座登道的东侧墁砖处,平卧有一通“玄奘取经跬步足迹石”,所刻图案生动地反映了玄奘大师当年西天取经的传说故事,以及他万里征途、始于跬步、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二层塔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金身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是大雁塔中的镇塔之宝。在两侧的塔壁上,还附有文殊、普贤菩萨壁画两幅及现代名人书法多幅。多是唐代诗人登临大雁塔有感而发的诗句,琅琅上口、意味悠长。三层塔内,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大雁塔模型。四层塔内,有一个巨大的金塔,塔内存有珍贵的佛舍利。五层塔内,陈列着一通释迦如来足迹碑,同时还收集有玄奘鲜为人知的数首诗词。六层悬挂有唐代五位诗人诗会佳作。据介绍,在公元752年晚秋,诗圣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酒筹助兴赋诗述怀,个个才华横溢,诗句出神入化。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我也想学这几位诗人的样,赋诗一首,可惜的是吾辈才疏学浅,写诗未果。

       来到顶层,我向四周眺望,西安风景尽收眼底,唐朝的风韵,给人一种古典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斑斓感。而大雁塔塔顶上刻有圣洁的莲花,带给人们心如明镜的悟彻之感。古塔沉寂,但它掩饰不住古朴奥妙的韵味。它已将历史以无形的文字镌刻在自己的身上,虽然我们的手抓不住岁月的流云,我们的眼洞透不了时光的留痕。人世间有些事物留下一层朦胧的意象也许有好处,让人有了想象的空间,能在回味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时空中飞翔。

       在三藏院门前、大雁塔后面,我看到了一座影壁墙,上有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为玄奘大师题写的“民族脊梁”,四个大字金光闪闪,“民族脊梁”,也即民族的脊背。其骨为全民族骨骼的主干所在,如屋之有梁,故称。赵朴初先生曾经说:玄奘,是中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探险者之代表。鲁迅也曾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等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玄奘大师,一个柔弱的僧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大雁塔北广场是陕西省的“文化景点”和“形象景点”。整个广场从北向南望去,中央是层层叠水,两侧绿林掩映中尽是可以细细咂摸的唐朝遗韵,就连两侧的商业建筑斗拱宏大、出檐深远、气势雄浑,也是一派唐风。64米高的大雁塔被烘托得更加庄严,遇到天气晴好,雁塔倒影落入水中,别有一番风韵。广场南端的景区由“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平台”等构成。傍晚时分,我们幸运地观看到了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表演。果然名不虚传,最高的一处至少有四层楼这么高。这些喷泉随着音乐节奏跌宕起伏,好看极了。大雁塔北山墙的“大唐盛世”浮雕长106米,将繁华的大唐胜景浓缩在这百米长卷之中。墙下的跑泉、火泉等水景由观景平台与110米长的音乐喷泉瀑布墙相连,墙上绘有“丝绸之路”浮雕,落瀑高达3.5米,成为主景水道的壮阔背景。

       在大雁塔边漫游,处处都会感受到唐风韵味。不是吗?你看!雁塔西苑,突出园林特色,修整森林树木,铺设石板布道,置放民俗风情浓郁的雕塑小品,整体景观与大雁塔北广场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将大雁塔烘托得更加庄严。集公益性和地域文化色彩为一体,以唐代陕西民俗文化为主题,用活灵活现的雕塑艺术形象集中展示陕西关中、渭北高原、陕南、陕北等地具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如:皮影、剪纸、泥塑、陕西八大怪、农村嫁娶、吹糖人、踩高跷、老城趣事及白鹿原系列等,颇有韵味。雁塔东苑,是具有浓郁陕西地域特色的“戏曲大观园”。通过戏曲彩绘雕塑、地方戏曲铸铜浮雕、陕西大戏剧家人物群雕、陕西著名戏曲演员人物群雕等四大类雕塑群,体现出陕西地域文化的特点,展现“大秦腔”的独有魅力。漫步于戏曲大观园内,读脸谱容颜、观名剧雕塑,耳边仿佛传来阵阵鼓乐之声,《五典坡》、《三滴血》、《柜中缘》、《斩李广》等多个秦腔传统剧目组成的雕塑群形象生动逼真,正所谓“忠孝信义雄举,美丑善恶昭彰,世间百态尽在其中”。

       在大雁塔边漫游,处处都会感受到唐风韵味。不是吗?你听!“雁塔诗会”曾是大雁塔最辉煌的一页历史。千百年来,登临大雁塔,赋诗抒怀的诗人多达数百人,留下诸多诗作。“雁塔诗会”之所以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浓重的篇章,首先有皇帝和朝廷官员的参与和推动。早在寺塔建成初期,时为太子的李治就率百官亲临赋诗,当上皇帝后,又亲谒慈恩寺赋诗一首:“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幡虹曳曲阴……”唐中宗时,专置修文馆,招纳文人雅士,往往随驾游宴。其中每年九月九重阳节,皇帝都要亲临慈恩寺登高远眺,吟诗作赋。学士们则纷纷唱和,曾被编辑为四十卷诗集,广为传诵,雁塔诗会一时蔚然成风。天宝十一年(752年)秋,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今大雁塔六层悬挂有这些诗会佳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尤其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这首诗恰到好处的把大雁塔的气势描写得淋漓尽致,因而传诵千古。到了明代,长安虽已不是国都,但当地的文人学士追慕唐代雁塔题名的韵事,在每次乡试(相当于省级考试)结束后,考中的举人都要相携登塔,题诗留名。直到现在,大雁塔有的门楣和石框上还有前人的部分题诗留存。

       在大雁塔边漫游,处处都会感受到唐风韵味。不是吗?你想!大雁塔后面,那座影壁墙上“民族脊梁”的深刻含义。玄奘大师,一个柔弱的僧人,被后人称之为唐代的“民族脊梁”,其精神被后人所弘扬。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是因为英雄们用血肉之躯铸就了坚不可摧的民族脊梁。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族,就是因为民族脊梁精神之所在。民族脊梁精神,有着深刻的丰富内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成就了它,创造了东方文明。俗语说,山无脊梁要塌方,虎无脊梁妄称王,人无脊梁何为其人?而脊梁精神则是支柱力量之显现,支撑作用之发挥。有了脊梁精神,不断壮大这种脊梁精神这个群体部件,那么,作为国家这个整体、这个国家的民族就能繁荣昌盛、兴旺发达,就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往而不胜。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四种人物可以称得上是“民族脊梁”:一是“埋头苦干的人”;二是“拼命硬干的人”;三是“为民请命”的人;四是“舍身求法”的人。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具有这四种特质的人都不同程度的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人我们就把他视为“民族脊梁人物”,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就是“民族脊梁精神”。

      大雁塔是唐朝的经典建筑,是唐朝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标志,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昭示了唐朝的的灿烂辉煌。然而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今,吾辈认为再经典的古建筑,代表的只是过去的辉煌,这曾经的历史辉煌无任如何也盖不过今天的熠熠生辉的煊赫成就。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真正称得上盛世的朝代不太多,汉代的“贞观之治”、唐朝的“大唐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等等,到二十一世纪初期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新中国盛世,中华儿女用无穷智慧不断书写新的自豪,历史的车轮沾着传统文化的韵味,滚滚向前,永不停步。

       有人说,大雁塔是西安人心目中的一枚印章。说得对,大雁塔还是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并成功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在现代文明的氤氲下,大雁塔透着古朴的意象。看到它就会想到一千多年前唐朝的盛况,就会看到历史的时光在塔身留下的痕迹,就会触摸到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

      大雁塔,它透溢着一种温婉淡定的平和,像一个历经沧桑的先哲,以清爽的唐风“静雅的姿态,迎接四方朝圣者。站在大雁塔旁,我思索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色,是历史文明传承的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与时俱进,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互为烘托,才会有历史的厚重感,才会显得深蕴和具有魅力,社会才会不断向前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