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高中语文议论文写作之学习辩证分析 导学案(教师版)
2022-06-20 | 阅:  转:  |  分享 
  
学习辩证分析导学案(教师版)学习辩证分析是高中作文写作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只有把握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在写作的时候,才能熟练地运
用辩证的观点来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写出分析深刻的议论文。【理解概念】1、用全面的眼光分析问题。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既有正面,又
有反面;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既有成绩,又有问题;既有长处,又有短处。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全面地客观地看问
题,避免片面性,避免走向极端。我们可以运用对立统一法,根据一分为二的观点,两面兼顾,同时要注意事物的两面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
,有所突出。我们要善于转化,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就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使议论纵横展开。所以,在写作时,我们要学
会善于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防止成“一根筋”。2、学习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
不求进取。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
示出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3、要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
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体会概念】请
同学们分组探讨下列成语、诗句或言论体现了怎样的辩证思维?(1)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3)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4)网络科技是把双刃剑。(5)唇亡齿寒。(6)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7)刻舟求剑(8)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
中写下这样的名句:“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9)蝴蝶效应”:那是1979年12月科学家
洛伦在华盛顿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看似毫无关联的蝴蝶扇翅
和龙卷风之间也有联系,初始条件的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事物的未来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这体现了一种间接联系。【运用概念】例一有
不少中老年人感叹,“回顾过去,我们七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单纯、听话、有理想,而现在的中学生只讲个性,差远了!”请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
,为自己辩辩理。?实例:?七八十年代的中学生单纯、听话、有理想,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息息相关,因为那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文化的空白和
压抑,高考制度的恢复,成千上万的中学生欢欣鼓舞。他渴求拥有知识,回报社会!?面对现实,我们体会到,当今的中学生有见解有个性也是时代
的必然,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复杂的信息社会,听话未必能探索新的奥秘、新的世界。例二品味时尚(片段)然而,时尚并非十全十美,它如
同一枝娇艳的玫瑰,美丽却有刺。因此,我们要以一种睿智的眼光,以一颗冷静的头脑,透过异彩纷呈的外表,直抵其本质。有的时尚,表面上是新
事物的展现,而实际上是“新瓶装旧酒”,依旧充盈着一种迂腐之气。电脑算命,不可不谓之“时尚”,然而,倘若盲目追求这种时尚与盲目追求迷
信又有何异?有的时尚,有雅亦有俗,交错杂成,我们要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流行歌曲而言,其中不乏精品。《东风破》以其优美古典的意境博
得众人的喜爱,然而一系列创作粗糙、内容庸俗的歌曲也充斥市场。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关于“取”“舍”的正确态度,切忌以一种拿来主义的心
态对待时尚,品味时尚。【片段写作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有一次家长会,有学生家长阐述了她对网络的看法:?在我的
眼里,网络就如洪水猛兽,我坚决反对孩子上网。首先,上网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把时间用来玩电脑,那么,孩子用来学习的时间就必然会大大地减
少;其次,玩电脑游戏,尤其是长时间地玩,对孩子的视力和健康十分有害,当孩子沉迷在电脑游戏带给他的快乐中时,他的视力也在不知不觉中一
天天地衰退,甚至会搭上曾经拥有过的健康身体;?再次,许多网站(包括许多著名的大网站)的页面甚至主页上,都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中学生
上网就会受它们的影响。一些孩子因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人就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请思考:家长的观点全面吗???如果你是老师,
你又如何向家长解答这个问题呢?请写一段200字以内的文字,回答家长的问题。【片段练习点评】学生1家长在关注到网络给孩子们带来负面影
响的同时,是否也体会到了网络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其实网络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好处)是的,网络的的使用不当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健康和心理,
但网络的作用又岂是其它媒体所代替的?(为什么会说到其它媒体,其它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等,这样说不就游离于主题之外了)它方便了人与人
之间的交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它方便人们查询信息,拓宽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它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情趣……这些
都是网络带来的好处。(这是网络带给人们的一般的好处,文章针对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所以这样说没有说服力)学生2上网有利有弊,(此句
紧承家长的观点而来,所以最好说“确实有不利的一面”)利用得不恰当诚如你所说的,既担误了时间,也会给学生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危
害。但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弊端,也应看到它的利(有利的一方面),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离不开网络,让孩子适当地接触网络,有助
于孩子了解时事,关注社会形势,拓宽知识视野,况且当今不少学校提倡学生用电脑学习,(不符合实际)如果用网络展开学习,会大大提高学生的
学习效率,所以只要合理地利用网络,也能有很好的利的收获。学生3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此片段是紧承上面家长的观点而来,所以网络是把双刃
剑最好放在段尾作总结)有好的一好也有坏的一面,(最好先说坏的一面以承上文,再说好的一面以启下文)我们不能只看到其危害而因噎废食,而
要正确地利用网络来帮助孩子的学习与发展。诚然,沉迷网络的确会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孩子的学习但若正确地使用网络,会对孩子的学习与
人个的发展有很大好处。首先,现在网络课堂兴起,各校学习资源网上共享,对孩子的学习十分有利。其次,在这个互联互通的年代,通过网络孩子
能开拓视野,完善心智,这对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有益。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网络,让孩子正确地应用网络。学生4的确,网络确实会对学生产
生上述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由于使用网络不当导致人走上歧途。(紧承上文而来,很好)但您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说得委婉些很值得商榷)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上网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穹可以帮助学生查询资料,了解时事,还可以上网自学知
识以及听名师讲课,查漏补缺,巩固知识,让我们每个学生做到既能闻窗外事,又能读好圣贤书。网络是把双刃剑,我们要把握好分寸,充分利用这
个资源(工具为自己服务,做到趋利避害)。学生5沉迷网络对孩子造成影响(的观点)我是赞成的。但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信息依靠网络而
传播,让孩子了解信息,看到外面的世界,丰富知识,拓宽视野,是很有必要的。那么为了孩子更好地使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做到趋利避害)作
为家长,对其(指代不明)进行适当的时间控制和监督,再以正确的引导,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片段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分析“扫一屋与扫天下”关系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
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片段练习点评】学
生1“扫一屋”与“扫天下”其实分别是从“小”与“大”两方面来讲述个人追求中所注重的。(用追求不妥,“扫一屋”与“扫天下”是处理问题
的方法)薛勤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从小事体起,不注重细节是难以以天下为己任的,(“以天下为己任”是一种胸
怀,二者之间不存在一种对应的关系)这句话不无道理,可纵观古今,不拘小节的名人亦不在少数,像贝多芬一样,旧时的科学或文学研究者又有几
个不是案头书籍凌乱、衣着狼狈的呢?(事例不能证明观点)更有甚者甚至分不清鞋子左右,是墨是水了。(事例只说了一半,且这些事例用来证明
人做事专注可以,否则,只能说明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可见陈蕃所说“大长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也是有缘由的,(从上述分析中不
能得出此结论)其实只事专注自己所喜爱的事业,又何必在乎是“扫一屋”还是“扫天下”呢学生2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在一定程度上,“扫一屋”与“扫天下”的确是有联系的。保持居室的整洁,有利于人更好地工作与生活,也反映出个人的严谨认真的品性,这正是
成功的要素之一。但是,但“一屋不扫”,不一定就扫不了天下。(前者是对“扫一屋”的肯定,而后者却否定,有自相矛盾之嫌)自古以来,成大
事者中不乏不拘小节之人。一道灵光,(不好理解)一个课题,钻研起来就废寝忘食,(只能说明专注)更别说日日要扫屋子了,这类人就不能扫天
下吗?答案是否定的。因此,我们过于绝对地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但可以肯定地说,因懒惰而“不扫一屋”的人必然不能“扫天下”。学
生3“扫一屋”,指的是处理生活中的小事;“扫天下”则是成就人生中的大事。(解说正确)在我看来,人活于世,既该扫一屋,也该扫天下。要
注意生活中的小枝小节,也要有俯视群雄的胸怀。(解说正确)一个不注意生活中小事情的人,如陈蕃一般,(最好说陈蕃的观点,)连屋子都不扫
,必定习惯不好,(此句说到习惯,游离了主题,删去)则许多大作为必要以基础开始做好小事情,需要许多良好的习惯(删去)为自己打下夯实的
基础。若光有大胸怀,不曾有此基础,怎可成就大业。(与上文衔接不自然)可陈蕃也有可贵之处,他有成就大业的胸怀,通俗说来,就是有理想,
有理想的人如若努力,也会走得更远。如若将扫一屋与扫天下相结合,不是会更好吗?(进一步揭示“扫一屋”与“扫天下”所隐含的意义)学生4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陈蕃是不拘小节,志向远大,还是只因忽视了小节对成功的重要?(这个问题提得很不科学)薛勤很好的
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个回答很突然)人们往往只看到远方的终点多么闪耀诱人,而忽视了通往终点的路上走过的每一
小步,疏(应是“殊”)不知正是这不起眼的每一小步组成了通往成功的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成大事者亦须拘小节,踏实走好每一步,
(这是注重小节的表现,与上句所说矛盾)完美地踏向终点。教师总结“扫一屋”与“扫天下”,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其实并不是对立的
,因为这两句话的出发点不一样,反映了处理事情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即“大处着眼”并且“小处着手”。前者说的是任何事情都是由一个一个具
体细小的步骤组成的,组成大事件的基本单元——小事情都做不好,当然也就不可能能做成大事情;后者说的是在做一件大事情之前必须要有全盘的
考虑和布局,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只看细小的事情,这样很可能做一堆乱七八糟的小事情却达不到目标。【作文训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以“中
国文化”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方说: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又有“大丈夫能屈能伸”“好汉不吃眼
前亏”;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又有“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江山不移”,又有“随遇而安”……【分析】中国文化
博大精深,不同的处境会有不同的心态,但并不矛盾。“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体现的是一种情操,“好汉不吃眼前亏”是一种应急之策;“君
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一种胸怀,“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一种处世态度;“江山不移”是指人的本性品质不易改变,“随遇而
安”体现委曲求全的忍让。以上这些文字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是儒家思想的展现。写作时可以以这种思想为根进行拓展联想,比如,
方圆、刚柔、进退等,或写“同一”,或论“同异”,都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议论话题进行成文。【参考立意】1.作人既要方又要圆,做到内方外
圆2.既刚且柔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4.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5.懂得进退方与圆——君子处世之道初学中华文化的人常常有这样
的疑惑:为什么中华文化总是自相矛盾?有“威武不能屈”,也有“大丈夫能屈能伸”,有“君子坦荡荡”,也有“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
心”。。。。。。但这真的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这些古语反映的都是先贤对处世为人学问的探索,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外圆内方。为人处世
外圆内方,我们推崇这样的人,并称之为君子。中华文化体系可以说是以儒学为中心的“君子体系”,君子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德行榜样,其外
圆内方的处世之道虽看似简单,但却内含玄机,经历五千年风雨洗礼,在现代社会焕发巨大生机。君子外圆内方,是处世圆滑(通)而不世故,是心
有棱角而不尖锐,是从容而不迷乱,是坚持而不偏激。似叶上初阳,温暖却不过于炽热,似山间清风,柔和却不过于亲昵,似莲,香而不烈;似竹,
傲而不孤。将方圆之道融入生活,将赢得尊敬。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被称为模范外长,以其得体不失风趣的谈吐为世人称赞。他接待外宾时举止大方,
妙语连珠,面对媒体问题时更是回应机智。但是,一向温厚的王毅并非没有脾气。当祖国遭到质疑与诽谤时,王毅一句铿锵有力的“痴人说梦”不只
为国赢得尊重,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王毅的成功在于他刻入骨肉的“方圆之道”。正是外方内圆让他能圆滑(通)处理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
也能用铮铮傲骨为国争光。那么,失了方圆之道又将如何呢?对外过于“圆”,叫媚俗,更甚者叫奴颜婢骨。宋时洪迈出使金国,的确凭他俯首称臣
的“圆”留住了性命,但却令宋朝脸上无光,自己也留下了千古骂名。对外过于“方”,不仅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更甚者“导致”过刚则折的下
场。如西楚霸王乌江自刎,空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怅惘。而心中无“方”的,是个没有原则,没有操守的小人,无“方”又无“圆”
的,更是一世庸碌无为。。。。。。由此可见,正确的运用方圆之道有多么重要。合外圆与内方为一,让君子之风永拂心田。【习作三】中国文化中
的方与圆中国文化中有“威武不能屈”,又有“大丈夫能屈能伸”之语,这二者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威武不能屈”即为人应内方,有原则,有底
线,这是一种情操;“大丈夫能屈能伸”,即为人外圆,外事能忍,这是一种策略。为人应内方,有原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是屈原坚贞的情操的写照。追求高洁志向不因外物的干扰而改变初心,这应当是为人的基本原则。“呼尔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不受嗟来之食,这就是自尊自爱的表现,“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因为心中有所追求。现今我
们也需要这种为人的原则,面对利益与诱惑,我们应当自尊自爱,要坚持原则,要有自己的底线,不为利益所蒙敝,不为诱惑所驱使,为人应当有这
种“方”。为人内方,就是要做到有气有节,守住赤子之心,追求梦想。守住赤子之心,才能做到“威武不能屈”。故曰,为人应内方。为人只照自
己的意气行事,根本不顾及他的意见,便会显得太过果(武)断,处事武断常常带来不好的结果。所以,为人应圆,处事能忍。韩信少时面对羞辱,自知硬拼肯定吃亏,更何况意气用事不是明智之举,最终甘受胯下之辱。他为人没有原则,没有血性,不是内方之人吗?答案是否定的,他有原则有血性,但更懂得处世之道,处世圆滑是种应急之道,与项羽自刎乌江不愿吃眼前亏则便历史上少了一位英雄相比,韩信为人之道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因小吵小闹计较,不为一点退让而犹豫,正是这样一种为人外圆,才让中国文化中留下了“六尺巷”,“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警语。有时放下身段配合别人,成人之美是一种圆滑,有时避人针对,一笑而过是一种圆滑,有时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是一种圆滑。。。。。。为人就应有这些圆滑,有这些圆滑来使自己外圆。车轮的转动,用圆图减少摩擦,为人用外圆来减少交际中的摩擦。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故曰:为人当外圆。中国文化中的诸多事例都?诠释着为人方圆之道——为人应内方外圆。怀着本心,带着原则,多一些忍耐,多一些圆滑,为人便应如此。
献花(0)
+1
(本文系在羡智库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