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童说新闻 | 三星堆“上新”啦!全球高通胀来袭?(2022.6.12-6.18)

 文话童心 2022-06-20 发布于北京

小童/播讲

三星堆“上新”啦!

深受大家关注和喜爱的三星堆,最近又“上新”啦!

6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发掘工作阶段性成果。铜猪鼻龙形器、顶尊蛇身铜人像、龟背形网格状器等数件器物首次亮相。

一直以来,三星堆出土的器物因为造型独特夸张,迥异于其他地区,因此有推测认为三星堆是源于域外文明。而本次发掘的新器物,显示出三星堆遗址和国内其他地区存在密切的文化联系,也实证了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最新一批出土器物中,最引人注目的要属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36年前,在2号祭祀坑曾出土一座青铜鸟脚人像,不过只有残缺的下半部分。人们一直在猜测和想象,这座像的上半部分究竟会是什么样呢?而这一次,谜底终于揭开。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这座铜像在“分离”3000年后终于合体了!而且,它还有了一个新名字——鸟足曲身顶尊神像。

图片来源:新华社

合体之后的神像,头顶尊、手撑罍,身体倒立后翻,小腿下面连着鸟脚。尊和罍都是古代盛酒的礼器,考古专家认为,这座神像反映了当时祭祀中非常重要的仪式、行为。这件充满想象力的珍贵文物,堪称中国青铜文明的“巅峰之作”。

此外,八号坑中出土的大型神坛也让人极为震撼。这座分上、中、下三层的神坛,下层是方形基座,中层是十三尊分工不同、造型各异的小铜像,最上层是一个跪骑在神兽上的铜人。通过他们不同的造型、身姿和服饰,可以让我们更加直观和细致地了解三星堆祭祀的场景。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三星堆的“上新”让人目不暇接直呼过瘾,可忙坏了在线的网友们。七号坑出土的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网友给取名“月光宝盒”“烧烤架”;八号坑出土的铜巨型神兽,网友们亲切地叫它“小猪佩奇吹风机“;八号坑出土的另一尊青铜立人像,还拥有了自己的顺口溜:“裹裙坎肩大背头,引领时尚新潮流”……

被戏称为“月光宝盒”的青铜龟背形网格状器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酷似小猪佩奇的铜巨型神兽

(图片来源:微博)

“裹裙坎肩大背头”的铜立人像

(图片来源:新华社)

可以说,这两年三星堆真是给我们贡献了不少精彩的段子和表情包。而这背后,其实是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关注,还有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

截至目前,三星堆6座新发现的祭祀坑共出土编号文物近1.3万件,其中相对完整的有3155件。考古专家表示,这些新出土的文物与此前1980年代发掘的1、2号坑出土文物属于同一体系。通过对近200个样品进行碳14测年,专家们进一步确认了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为商代晚期,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解决了过去三十年来关于“祭祀坑”埋藏年代的争议。

此次出土的文物中,还有一些造型前所未见。比如图片中这件铜猪鼻龙形器。暂时推测,它可能是来自某个大型建筑屋脊或屋檐上的佩件。关于三星堆的考古研究还在持续,一起关注的同时,咱们不妨也来猜猜,这件铜猪鼻龙形器,到底会是干啥用的呢?

图片来源:新华社

全球高通胀来袭?

最近几周,高通胀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关注的焦点。

小朋友们可能想问,什么是通胀呢?通胀是通货膨胀的简称。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通货膨胀就是指,由于货币供给增加,流通中的货币太多了,引起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全面、持续、大幅度上涨的一种经济状态。经济学家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这个指标来衡量物价上涨的程度。

6月10日,美国公布的5月CPI同比涨幅达到8.6%,继3月之后再次创下40年来新高。其中,能源价格同比上涨34.6%、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1%,服装价格同比上涨5%、机动车价格同比上涨12.6%,普通人生活中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全面、大幅上涨。

除了美国,6月17日公布的5月欧元区CPI同比增幅达到8.1%,创历史最高水平。不仅是欧美,拉美和南亚经济体近期也面临CPI持续上涨。

有研究者将全球主要国家5月的CPI同比涨幅绘制了一张“通胀行星图”,围绕中心,越是在外围轨道上的经济体,CPI涨幅越高。从图中可以看出,仅有少数经济体的CPI同比涨幅低于5%。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2年全球消费者价格指数整体涨幅将达到7.4%。

(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这一轮物价上涨,跟货币发行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采取了好几轮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2020年初以来,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全球央行进一步增加货币投放。金融市场人士把央行向金融市场增加发行货币这种行为,形象地比喻为央行“放水”。

央行“放水”是如何影响物价的呢?之前小童跟小朋友们聊过,在不考虑货币发行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如果加入货币发行因素,情况会是怎样?

小童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市场上只有一家面包店,有三个面包正在出售,面包店主根据自己的生产成本和盈利空间定价为一个面包10元,央行也恰好发行了30元货币,甲、乙、丙三个人都想买面包,而且他们手中各有10元,那么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符合经济运行需求的。这时,如果央行突然又发行了30元货币,市场上一共有60元,会发生什么呢?简单来讲,结果就是水涨船高,一个面包就会涨价到20元,10元钱只能买到半个面包。这就是货币发行过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当前全球多个国家的这一轮通胀,是供给、需求和货币发行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小童之前给小朋友们讲过的原油、粮食价格上涨,都是如此。

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通胀水平尚处在“通胀行星图”中最靠近中心的一圈:5月CPI同比上涨2.1%,与4月持平。非食品中,国际油价上涨进一步向国内传导,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的价格涨幅都超过25%。同时,受疫情影响线下旅游消费减少,宾馆住宿和飞机票的价格分别下降7.4%和2.4%。

不过经济学家分析指出,当前国内的猪肉价格已经触底反转,在全球粮食和原油价格快速上涨的背景下,中国的CPI同比增速可能从今年年底开始上升。中国人民银行也高度关注国内通胀走势。

通胀对普通人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再回到刚才买面包的例子,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央行增发的30元货币,会平均分到甲、乙、丙三人手上吗?不一定呀!假设由于工作能力、收入分配等原因,甲只得到了5元、目前共有15元,乙得到10元、共有20元,丙得到15元、共有25元,那么他们三人对通货膨胀的感受是不同的。甲的收入涨幅赶不上物价涨幅,手上的钱不够买一个面包了,就会感觉很痛苦。乙的收入涨幅跟物价持平,感觉通胀对自己没有影响。丙的收入涨幅超过物价涨幅,还有钱多买一点面包。

所以,多数国家应对通胀的政策,除了调整货币政策,让央行停止“放水”,甚至转向“收水”,也都涉及对低收入人群提供补贴,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今年3月、5月和6月,美联储已经连续三次加息,即收紧货币政策。同时,5月30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华尔街日报》发布“我对抗通胀的计划”,主要内容包括:支持美联储当前对抗通胀的举措、降低家庭水电费用、投放石油储备、降低药价等。

小童说新闻写作课堂

第64期 描写性消息的定义和功能之三

本周我们一起来学习描写性消息在满足读者视觉需求方面的作用。“视觉再现”是如今很多读者的一种心理需求,因为视觉化的现场实况描写,特别是事件现场或人物表情的基本特点、细微变化等,会让人感到仿佛身在其中,更加生动和真实。比如,一次合众国际社记者写了一篇法庭审判报道,其中描写道:“身材瘦小,面部像老鹰、脑袋上毛发全无的法官胡思纳同罪犯冷眼相遇。当检察官历数罪状时,犯人艾斯曼青灰色的面颊上出现了愤怒的表情。艾斯曼下巴扭曲……他紧张地舔着嘴唇。当法官提问时,他愤怒地提高了嗓门……”看了这样一段描写,是不是眼前一下子就浮现出这些人物的现场形象了呀?

另外,一些所谓的散文式消息,还可以做到情景交融,传达出一种意境。《光明日报》2000年2月13日发表的《江西婺源有一处全国罕见的鸳鸯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篇消息用写意的手法,以简略的文字,集中展现了鸳鸯湖的风光,使读者一眼便可领略鸳鸯湖的概貌,同时,又能在美的熏陶中受到教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