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往事 | 寻根——法华镇路518弄的陈年往事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孙慧珠(笔名慧子) 女 1954年2月出生

1966年长宁区第二中心小学毕业

1966年~1970年番禺中学

1970年5月~1974年9月安徽凤阳插队

1974年9月~1977年7月合肥工业大学读书

1977年~1980年淮南煤炭学院教师

1980年~1988年安徽省建筑设计院工程师

1988年~2005年上海长宁区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2005年~至今  上海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现已退休)

1998年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999年获得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

1

法华镇路518弄,多么熟悉的地名,是我们出生的地方,凝聚着许多儿时的回忆。

518弄的房屋是1~2层木结构的小青瓦坡屋面,年代很久很久。房屋围合而建,中间有个很大的天井,我们都是在天井里长大的孩子,天生有优越感。

天井东南角上有一口井,井边有60公分高的围栏,天井是水门汀的地面(当时是很少见的豪华),四周有排水沟和窨井,下雨也不会积水。

天井里住的基本上是亲戚,是孙家老祖宗传下来的子孙后代。爷爷辈三兄弟都在天井里成家立业,开枝散叶繁衍了不少后代,有的后代搬出去住了,有的仍住在这儿。

天井  

左为慧子,六十多年的老照片,右为父亲同事的女儿。

慧子唯一几张老照片之一。

天井里的小姑娘,拍得太好了。

慧子父母在老房子(后门)。

慧子妹妹兰子冬冬在老房子(后门)。

文娟孃孃家的陈冰(中)、陈炎(右)和玲玲。

陈冰陈波姐妹俩近照。

玲玲、希希、勇勇、孙红太萌了。

宝昌老伯和伯母颜值超高,宝昌老伯和我父亲宝龙是堂兄弟。

宝昌老伯全家福。

2

天井里住着的我们的爷爷辈是亲兄弟,到我们的父辈就是堂兄弟姐妹了,大家住在一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互相帮助互相扶持,父辈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孝顺老人关爱孩子。慧子爸爸就是这样的,他对慧子奶奶几十年如一日早起为她冲藕粉,送到床边伺候她,耳濡目染给小辈作了榜样,每家都有许多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天井里家家大人对待孩子都是宽容和理解,再调皮捣蛋父母也只是批评教育,从来没有打骂家暴,逼迫孩子学这学那的,骂几句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旁人听了都会笑出声来。我们小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大天井玩,跳绳、跳橡皮筋、踢毽子、造房子、刮香烟壳子,揪贱骨头、玩踢哒子(四个麻将牌一个迷你砂袋),滾铁圈、打弹子、捉迷藏、木头人等等。玩的地方很多,室内外的空间曲折迂回非常丰富。这家那家随意蹿,基本上无私密性可言。

慧子大妹

慧子二妹

慧子小妹

3

一到夏天放暑假了,大清早天井墙门开开来,南面有条笔直的煤屑路,坐满了男孩和女孩们,因为这条路没有太阳,平坦又干净,穿堂风吹到身上特别舒服。也有南面汪家弄和西面安和新邨的孩子过来玩。通常大家都穿着皱巴巴的睡衣,睡眼惺忪傻傻地坐着,听着大孩子们调侃和说笑。那时上学都是就近录取,来玩的孩子大多数跟天井里的孩子有同学和校友的关系。煤屑路东侧竹篱笆住着一户朱姓人家,房子结构很好,独门独户,还有一个私家花园。朱家主人高兴的时候也会邀请我们几个女孩子到花园去玩。

慧子唯一一张在煤屑路上的照片。

4

天井里最热闹的是夏天的晚饭时分,天还没黑,家家户户就在天井的水门汀上冲好井水降温,摆好小桌子,没有桌子的,就用木板搭个桌子,家家都坐在小板凳上吃饭,大概有十来个小饭桌呢。大人们开开玩笑说说笑笑,小孩子打打闹闹跑跑跳跳,非常开心。其实那时的物质相当匮乏,在吃的方面贫富差别不大,因为都是配给供应,有钱也买不到吃的。这倒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家心态都比较平和。虽说都是粗茶淡饭,但胃口好吃得特别香。

有时买个西瓜回来,就把西瓜放进尼龙网袋,拴根绳子沉到井底,到临睡前拎上来洗一洗切开吃,天然的冰镇西瓜,现在可花钱也买不到的。

慧子家四姐妹

被弟弟们称为“王宝强”的阿三哥

5

吃过晚饭,大家都在天井里乘凉和玩耍,屋里没有电扇,更没有听说过空调这个玩意。最多拿把蒲扇扇扇,用手绢擦擦汗。天井里讲故事的,听故事的,闲聊的都有,孩子们蹿来蹿去尽情地玩。那时晚上基本不做作业,家里也不用开灯,挺节约能源的,到睡觉的时候大家纷纷散场回家。

杨家奶奶和俊俊

左起杨家奶奶和她女儿俊俊,我伯母凤宝和我,俊俊要去黑龙江了,我要去安徽了。

6

当时天井里的爸爸妈妈们工作很辛苦,加上每家都有好几个孩子,也无暇顾及孩子们的学习,不过当时的升学压力远远没有现如今这般大,至少在大天井里没有哪个孩子为了学习的事被父母打骂的。学的好坏都顺其自然,一般家庭能上到高中就不错了,上大学是极少的,非常遥远和奢侈的梦想。一方面是家庭经济的原因,另一方面家里大人也没有逼着孩子死读书。上中学是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哪象现在这样,学校社会和家庭都逼着孩子学习,根本没时间玩,压力山大呀!孩子们为了这升学率都失去了童年的欢乐。

其实读书读得好不好取决于天赋加努力,是老天爷赏的。慧子能记得的就是父母从未管过自已和妹妹们的学习,一切顺其自然,多好啊,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伯母和她儿子阿三、大方、大江以及慧子和三个妹妹在大天井东厢房门口。

阿三在黑龙江的日子。

阿三挺威武的。

俊俊和慧子是好朋友。

7

我们在天井里经历了许多运动,记忆深刻的有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除四害,文化大革命。天井里我们的父辈凭着乐观智慧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善良开朗幽默的性格给我辈作了最好的榜样。

文革中虽然有许多不顺的事,但不能阻止孩子们活泼的天性。我们一如既往地在大天井玩,各种游戏吸引着我们,小伙伴们自然都能找到最佳玩伴的,表姐妹,堂兄弟结伴,叔叔辈的伟伟健健组织能力强,经常带着我们出去活动,其实都没什么钱,“穷白相”罢了,但却是乐在其中。

我们也会去看马路上毛泽东思想文艺小分队的宣传演出,当年特别流行跳“忠字舞”,真是家喻户晓,大人小孩都学着跳。记得我们经常在大天井里学跳“忠字舞”,有时大人也会加入进来一起跳,引得众人哈哈大笑。空闲时我们喜欢运动锻炼,明珠玲玲喜欢翻跟斗、倒立、下腰。其它小伙伴爱干嘛干嘛。回想起来当时的“忠字舞”比现在的“广场舞”还要普及呢!

拆迁前夕,慧子父亲抱着大外孙子。

慧子、大江和他能说会道的孙子

阿三、大方和慧子。

伟伟叔和希希。

阿三(站立者)小灵(右)希希。

叔叔辈的伟伟和健健从小就是“孩子王”,杨家兄弟姐妹买房仍买在一起,经常聚聚,家和万事兴。


伟伟和健健哥俩好。

左起阿三、勇勇、健健叔、立成哥、伟伟叔在奉贤。

兄弟姐妹约好去健健叔家里玩。

左起希希,阿三,勇勇。

阿丽和慧子。

立成哥和慧子

右起明珠、闵行爷叔老唐、立成哥。

慧子、阿嫂、希希。

左起立成哥、伟伟、健健。

杨家兄弟姐妹们。

杨家兄弟姐妹经常聚聚。

共同举杯,约好下次再聚。

8

天井里房子直到1981年拆除,一家化工企业开发动迁,改造好后再搬回去。但是没有大天井了,大家都分开住了,再也回不到大天井的热闹场景了。我们忘不了天井里父辈们爽朗的笑声,我们的父辈真是非常爱我们宠我们,这是一种埋在心底的爱,深沉宽厚的爱。现在我们自己都有了孙辈了,仿佛又看到了我们在大天井的时候,那一张张纯朴天真的笑脸,大家在一起打打闹闹的场景。我们会告诉我们的儿女辈和孙辈,让他们记住我们的根——上海长宁区法华镇路518弄。

孙家的子孙们。

图一为网络图片,若有侵权务必联系删除。谨以此文怀念已离开我们的大姐金妹,大哥阿宜。

本文转载自慧子2021-4-18《美篇》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