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篇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伫立于长江边江城(唐时武昌镇地名,汉时又称江夏)黄鹤楼下送别孟浩然的惆怅意境,现今已再难重现,却未曾想捧红了下游一代江南名城扬州 …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 “ 烟花三月下扬州 ” … 正是 “人间四月天” ,从扬州到绍兴:穿行吴越,应是烟花三月下江南。 到了这个年纪和阅历,已习惯了减法人生:从简,返朴归真。知道自己更想去看的其实只是 “ 烟雨 ” 江南:即清明过后至谷雨前后,那细雨薄雾之中江南水乡的朦胧轻渺之静美。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未央,可追溯到公元前486年。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著名温泉城市。 被扬州人津津乐道的“ 皮包水 ”、“ 水包皮 ”的地方生活特征,还原了原本高调于土豪式的 “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其实也不过于 “醉” 生 “梦” 死的乡土轻奢本质;放松心境到不刻意的无我,你就会看到,扬州还是一座有诗和远方的小城 … 农历二月中的一天,我们行走在扬州大明寺后院外,鉴真路樱花大道的花雨下 … 大明寺的栖灵塔塔高九层(民间也有叫做作鉴真塔),初建于隋代;现塔1988年由大明寺方丈重新选址,1993年重建 … 大明寺平山堂,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范仲淹 “ 庆历新政 ” 失败后,欧阳修被贬扬州知府时所建。因伫立堂前远眺, “ 江南诸山一目千里 ”,尽收眼底与视线齐平,“ 远山来与此堂平 ” 由此得名。重建于清同治年间。 清代书法大家包世臣在扬州东关街南侧观巷一园内悬联:“ 为留隙地铺明月,不筑高楼碍远山 ”。点明了欧阳修打造平山堂,借镇江焦山等远山造景之要义和鉴赏江南名园的要领。 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建于1973年11月,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主持设计。 那幅彰颂高僧功德的对联:“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 ,在此次全球抗疫中传遍天下。 正堂大殿完全仿照日本奈良唐招提寺主体建筑金堂样式,只是型制由七楹变为五楹。 金堂是鉴真当年亲自设计,既保有盛唐的建筑风格,又揉和了日本建筑特征;梁思成主持设计的鉴真纪念堂源取金堂构思,自有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之意,彰显中日文化互相交融的本源。 正殿中央的鉴真坐像,结跏趺坐,合闭双目,神态安详坚毅。 如果条件允许,这个时节,在吴越之地某个近水靠山的小镇小住几天,是寻觅体验烟雨江南之美的最合适不过的选项之一了 … 运气如同艳遇般可遇而不可求:此次扬州三日艳阳高照,空气通透的夕阳下,手机拍摄异常清晰亮丽。 五亭桥 五亭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桥上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亭上有宝顶,亭内绘有天花,亭外挂着风铃。五亭桥的桥墩由12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工"字型桥基。五亭桥的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卷洞组成。如果乘船从桥下穿过,可以数出五亭桥一共有着15个桥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 烟花三月下扬州——瘦西湖 通往大明寺鉴真路樱花大道 鉴真纪念堂正殿 熙春台上琴瑟鸣 熙春台是二十四桥景区的主体建筑,与小金山遥遥相对,这里也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的"春台明月"。"熙春"一词出自老子的 ” 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意指熙春台前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繁华场面。相传当年扬州盐商曾在这里为乾隆皇帝祝寿,所以这一景又被称为"春台祝寿"。 夜游扬州古运河 扬州个园 个园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朝廷的税收大户)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因竹叶形状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园中的四节假山很有特色,游园一周,仿佛经历了春夏秋冬。 绍兴篇 转进绍兴,春雨却如期而至。 在柯岩鉴湖走进 “ 春来江水绿如蓝 ” 的真实意境,滋润浓烈的郁郁葱葱竟让人产生满目绿到 “ 不真实 ” 的错觉…… 置身其中,沐心洗肺,有通透内外的舒适感 ….… 非但扬州有高僧鉴真大师、有秦观、欧阳修、杜牧、苏轼,有史可法、吴三桂,还有刘墉、 “ 扬州八怪(郑板桥等) ” 等等 …;绍兴更是世代辈出,名人大师不绝。 徜徉于青山碧水环抱的柯岩/鉴湖/鲁镇景区,俨然在千年绍兴(山阴/会稽)名人祠中穿行: 从葬在会稽的治水大禹、到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从王羲之,王冕到贺知章,陆游;从秋瑾,徐锡麟,陶成章,到蔡元培,鲁迅和其他许多,人杰地灵,世风遗泽,令人肃然 … “正是人间四月天”,穿行吴越,去看我心中的烟雨江南,人文荟萃、生机盎然 … 烟雨绍兴 鉴湖 鉴湖 古纤夫道 溪映山舍 鲁迅广场 作者工作照 绍兴沈园陆游像 沈园《钗头凤碑》 陆游与沈园故事
十年后的春暖花开之时,俩人邂逅于沈园,已31岁的陆游回忆往事,感慨怅然,题《钗头凤》词于壁间,言尽“ 离索 ”之痛;传唐婉见而和之,情意凄绝,不久抑郁而逝。 《钗头凤》由此成为千古绝唱: 陆游《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唐婉《钗头凤》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沈园》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84岁的陆游最后一次游沈园,写下 《春游》
半是当年识放翁。 不堪幽梦太匆匆。 陆游一生身处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金女真贵族率兵南侵,中原大好河山沦陷。翌年,北宋王朝覆灭。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赵构建立南宋小朝廷,对金妥协,自此偏安江南一隅。陆游自幼受先辈爱国思想的熏陶,痛心山河破碎,一生“ 忧国复忧民 ”。虽一生坎坷,然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信念始终未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夜读兵书》
壮气复有余。 上马不踌躇。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尚思为国戍轮台。 铁马冰河入梦来。 弥留之际(公元1210年1月26日),还是念念不忘祖国遭受异族侵略的仇恨和耻辱,以诗作遗嘱,留下千古传诵的 《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家祭无忘告乃翁。 令人无法不肃然起敬 … 陆游的诗文笔力雄健、境界高远,如同时代的镜子,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史誉 “ 一代诗史 ”,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 烟雨氤氲、清秀幽远的江南 … 周治平《江南有雨吗?》 点击右下图标全屏播放。 - END -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
|
来自: 新用户9030yrK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