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上海 | 在重庆南路寻找旧上海留下的痕迹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我热爱摄影,大约千禧年之处开始拥有自己的尼康单反,开始上街寻找老房子和街景作为练习和熟悉单反摄影功能的对象。无意中成了最早大规模记录上海后来经市政府公布的中心城区12片历史风貌街区的摄影记录者之一。2009年为迎接世博在上海举办,我整理了这些上街扫拍的照片,并增加些说明文字,唯一的念想就是为了世博时来上海参观的人能走进上海历史风貌区,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民风有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照片和文字都登载在我的网易博客里。2018年网易关闭了博客功能,但我还是执着想让这些照片和文字复活继续发挥作用。吸纳更多人的镜头继续行走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记录下点点滴滴,丝丝扣扣,为那些新来上海创业和谋生的人穿针引线,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上海,了解上海,融入上海,做一个具有上海人文气息和精神面貌的新上海人。(本文图页中的文字都已植入网页,毋需放大阅读,当初页面版式设计就权作插图观赏吧。)


重庆南路的故事

关于《色戒》,我最初读到的是张爱玲的小说, 后来又看了李安执导的电影,好像雾里看花,镜中望月,总有点朦朦胧胧的感觉。倒是去年岁末年边,央视《人物》栏目播放专题节目“抗日女特工——郑苹如”,收看之后,震动不小,决意要去探访这位英雄美女特工昔日居住的地方——重庆南路万宜坊。 

筑于1900年的重庆南路北起淮海中路,迄于徐家汇路,经多次易名后于1946年改称重庆南路,一直沿用至今。重庆南路从来就是一条既平凡又独特,充满人文气息的马路,从它由法军兵营辟筑为道路的那天起,就在向世人展示自己成长的轨迹。

我去踏访重庆南路,是从北面与之衔接的淡水路开始的。那儿的延中绿地是上海城市改造规划中最漂亮的大手笔,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竟能腾出一大片土地打造公共绿地,成为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绿地中保留了一处老建筑——淡水路66弄2-6号《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这本杂志1923年在这里创刊,中共早期活动家恽代英是这本杂志的第一任主编。

1931年,因叛徒顾顺章告密,恽代 英壮烈牺牲。他的狱中绝诗一直被广为传诵:

浪迹江湖数旧游,

故人生死个千秋。

已拼忧患寻常事,

留得豪情做楚囚。

当然,重庆南路的故事决不仅仅于此,这只是个序幕… 

南北高架下的原震旦大学

上图中这两张旧照片可窥见上海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公共交通工具的状况。由于当时开放的政策和迅速膨胀的经济需求,使得租界的人口和商业活动急剧增加。

各种新、奇、特的发明和新产品在这里能轻而易举地找到市场,从而带来可观的一商业利润。客观地讲,西方各种带电字的商品,当初几乎都是在这里最早登陆使用,进而在内陆推广普及开来的。 

作为法租界最早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马路,重庆南路一直吸引像我这样喜欢访古寻旧的上海人的关注目光。

上个世纪初,由重庆南路(当时称吕班路)开出的有轨电车由徐家汇路北接宝昌路(今淮海中路),东达十六铺,西到徐家汇,可谓交通便捷。

当年的震旦大学随后也迁到此路,植树种花、修建校园,今日仍可见到其旧观呢。底图高架路边就是这所大学的旧址,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也就是原先的二医大。

1903年2月27日,中国神父马相伯在徐汇天文台旧址创办震旦学院,震旦是印度对中国旧称,英、法文校名分别为 Aurora 和 L'Aurore。1908年震旦学院建新校舍, 马相伯捐现金4万大洋, 为震旦购卢家湾地基103亩, 当时价每亩400元,又捐英法租界地基处,约值现金10余万元。

马相伯将全部家产都捐给了震旦,教会表面上承认马是震旦创办人,捧为董事长,但不让地过问校务。迁吕班路后(今重庆南路),耶稣会任法藉教士韩绍康(H.Allain) 为院长。韩把预、本科共4年的业期改为6年, 设文、理两科, 毕业生授于学士学位, 一改马相伯拟把震旦办成Academie的设想, 而是参照欧洲大陆学制, 开始步上正式大学(Universite) 办学的轨道。

上图左老红楼座落在交大医学院西校区,原为震旦大学的博物馆,建成于1930年的砖混结构建筑。右图为老红楼旧貌。凡是在这所大学读过书的学子对她门都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就是因为她的小,她的专,她的历史悠久,和地处市中心那份其它大学少有的都市文化和人文气息。

东院门口有可爱夫妻档的蛋饼摊头,朴实也浪漫。从合肥路走出去,家得利门口的蛋饼也是要排长队才能买到的美味,麻辣烫里加上孜然和蒜泥,吃饱了再去周边马当路、淮海路,新天地溜达一圈,那份情调,让许多学子多年后依然会津律乐道,难以忘怀。 

重庆南路圣伯多禄堂是位于上海的一座大型天主教堂。1933年,天主教上海教区在上海法租界内的吕班路震旦大学旁建造该堂,主要供当时震旦大学师生使用,次年落成,拜占庭风格,堂内无支柱。为可容千人以上的大型教堂。奉宗徒圣伯多禄为主保。


18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原来聚居在南市董家渡一带的大批富裕信徒移居法租界内,于是该堂成为上海教区一个重要堂口。1968年文革中被关闭占用,建筑与电子管风琴等设施均严重破坏。1995年1月因建设成都路高架,向西移址重建。现为浦西东区总铎座堂。中左图是教堂原貌。下图是新落成的教堂内部和外景。

复兴公园的前世今生

来到重庆路和复兴中路口,就是复兴公园的南大门了。复兴公园是上海开辟最早的公园之一。

百多年前这里原是一片肥沃的良田,当时有个姓顾的人家拥有十多亩土地,便在此建造了一个私人小花园,人们称之为 “顾家宅花园”,后来,法国人购买这里的土地并租给法军建造兵营,所以此地被称为顾家宅兵营。

再后来,法租界公董局又把兵营辟建为公园,并于1909年四月落成,同年五月二十七日开放,名顾家宅公园,俗称 “ 法国公园 ”。很喜欢重庆路上公园的木栏门和复兴中路上有公园围墙的那段人行道,很独特也很有情调。

公园西面皋兰路上的门边,有一块“公园97”的英文大招牌,此地被公认是最为地道的西餐馆。里面有意大利风格的Baci餐厅, 日本式的Tokio Joe餐厅以及California俱乐部。California俱乐部里,是满眼的红。红色的高脚椅、红色的沙发、红色的靠垫,还有红色灯光迷朦靡魅。

据说克林顿访华时还特到此用餐呢。不夸张的精致和“不露声色的奢麾是她的魅力所在。复兴公园里还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石雕像。两位德国共产主义理论先驱在当年法国殖民者修建的公园里供人瞻仰,不知会作何感想。

重庆南路上的名人故居

重庆南路上有不少名人故居,如果喜欢中国近代历史,在这儿散步一定会收获颇丰,且不说座落有中共一大会址的兴业路就在附近,就是沿重庆南路边的那些公寓和新式里弄里,随处能看到名人故居,不经意处就有一段历史往事,那些哀怨娓婉的情节,让人流连徘徊… 

这是重庆南路复兴中路口512号刘海粟故居,517号则是柳亚子的故居。再过去一点的复兴坊位于553弄,建造于1928 年,内有楼房95幢,1号为史良旧居,8号是何香凝旧居,据考证,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中共的秘密军委旧址也在此弄内。 

史沫特莱旧居位于吕班路85号吕班公寓(今重庆南路185号重庆公寓)。民国18年夏,史沫特莱以德国《法兰克福时报》特派记者身份来上海,租此作该报办事处,从事革命活动,是为在沪第一外居所。

民国20年,迁格罗希路(今延庆路)70号。1992年12月15日,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和卢湾区人民政府在史沫特莱旧居门前,举行勒石揭幕仪式。碑刻:“美国著名记者、作家、社会活动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曾在上海为中国革命事业做了大量工作,特勒此石纪念。” 

陈洁如这位曾是蒋介石的第三次明媒正娶的夫人于1933年从美国回到上海,独身和养女一直居住在复兴公园斜对面169弄原巴黎新村内8号。1949年蒋经国曾经劝她赴台湾,被婉拒。

养女成人出嫁,后离婚再嫁。她就一直和养女与前夫所生二子一起在此居住。她行事低调,改名陈璐,曾tao当选卢湾区政协委员,并受过周总理邓颖超设宴款待。1961年移居香港,1971年在港病逝。

韬奋纪念馆

这儿就是重庆南路205弄被叫做“万宜坊”的一条新式里弄。建于1931年。它的房子,像是非常干净、整齐的“联体小别墅”,但也并不是一径到底的。它最最典型的反映了上海弄堂的一大特色:越是觉得绝对不可能穿过去、或者有路的地方,却偏偏要闹个“柳暗花明”的情节出来。 

蹈奋纪念馆是为纪念中国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1895~1944)设立的。万宜坊54号则是修葺后的韬奋故居,故居仍保持20世纪30年代韬奋一家居住的原貌,所陈列的都是邹韬奋生前用过的原物。

右面壁炉上方挂着大幅的韬奋母亲的照片,左右两边有两只配有风景画的镜框;左面壁炉上方挂着妻子沈粹缜的一幅刺绣(她原为刺绣专家)。阳光从南墙中间的落地长窗射入,显得格外暖和,似在等待远去的韬奋归来。

26岁香消玉殒的美女特工

1935年初的一天,吕班路(今天的重庆南路)的万宜坊67号搬入了一户郑姓人家,一对中年夫妇带着两儿三女,当年这里属于高级住宅小区,能够入住的人都得有相当的经济实力。

这户新搬到万宜坊的人家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家的二女儿,曾经有一位见过她的学者形容郑家二小姐,“身材适中、面型丰满,穿着华贵而不刺眼,一眼看去,就知道是一个有教养的纯情女孩。” 

这位郑家二小姐正是郑苹如,当年登上《良友》画报封面的上海名媛。这位年纪轻轻的美貌女子,参与暗杀日伪特务头子丁默村,因暴露身份而被捕。在狱中忍受各种酷刑,拒不招供,对于杀丁原因,辩称因为丁移情别恋,故而雇凶手杀之泄恨。

汪精卫、周佛海的老婆以世交长辈的身份亲自劝降,仍不为所动。汪精卫又以老同志的身份劝郑苹如父亲郑英伯出任伪职,以换取女儿释放,郑英伯说:“我儿女甚多,不在乎少一个。”

日籍母亲也深明大义,拒绝日军方诱劝,鼓励丈夫拒做汉奸。1940年2月,郑苹如被汉奸组织秘密枪杀于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年仅26岁。

郑苹如临刑前神色从容,据说有两个版本传世,其一她对刽子手说:“干净些,不要把我弄得一塌糊塗。” 其二是:“这样好的天气,这样好的地方,青天 白日,红颜薄命,就这样撒手西归,我请求你,不要毁了我自己一向珍惜的容颜。" 

正是这真实的历史故事,让许多人更加追捧张爱玲《色戒》的小说和李安执导的电影;但我却看到在民族危急关头,又是奇女子挺身而出,震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举!

名人汇聚的 “ 万宜坊 ”

万宜坊名人汇聚,除已提及的周韬奋、郑苹如外, 大同大学创办人与教务长、数学家胡敦复住13号,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家顺翼东住72号,上海无线电工程学校校长方晃东住71号,近代中国最大民营造船企业求新机器制造轮船厂创始人朱志尧住41号,沪上最大瓷器店秦祥兴老板秦润生住85-88号,中国最大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创办人之一鲍成昌住80号,著名老字号胡开文老板胡洪开住23号,德州兵工厂厂长王肃亮住11号,《密勒氏评论报》编辑颜廷凤住17号,苏州名中医张尔海住22号,作家张天翼也在80多号的亭子间住过。 

万宜坊曾住过好些文化人,不过多是转租一间栖身,在最早的居民中就有蒋光慈(左人物图)吴似鸿夫妇和阿英。

在这里,蒋完成了代表作《咆哮的土地》,并与钱杏邨一起编《拓荒者》杂志。

丁玲与胡也频(右人物图)也在1930年五六月间入住60号,在这里,丁玲生下了儿子。次年1月17日,从中午起,丁玲就苦苦地等着胡也频,胡是早上离家去参加“左联”执委会议的,而丁玲等到的却是胡被捕的消息。

1931年2月7日深夜,他与柔石等二十四位战友一起被国民党秘密检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墙外。丁玲再也没能等到胡也频回家。

8号桥创意产业园区

走到重庆南路建国路口,可以看到一幢充满时尚元素的玻璃幕墙过街天桥的建筑。这就是和附近田子坊同享盛名的8号桥创意产业园区了。

它原为上海汽车制动器厂旧工业厂房,经过新的设计和功能改造,并注入城市时尚、创意的元素,保留的旧厂房现已成为现代城市景观。

8号桥之所以命名为“桥”是有特别意义的:功能上,每一座办公楼都有天桥相连;内涵上,它又是连接国内外各创意咨询专业服务团队的沟通之桥。

它成为城市历史与未来承接的良好典范,集中体现了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在走访重庆南路名人故居之后,再到这儿来走一走,领略各个展示室和橱窗中的时尚风情,让沉重的心情得以释怀,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通向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

说到桥,沿重庆南路上的南北高架朝南方向开车,用不了5分钟的路程,就来到了黄浦江上的卢浦大桥了,它是本世纪初通往城市生活更美好,并具有真实意义的大桥。再过90天,世界瞩目的2010上海世博会将在这里隆重开幕。现在,许多场馆的建设已经临近尾声,那些在展览中看到的场馆模型,也渐渐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我为故乡上海感到骄傲!

已经完成主体工程的中国馆,外形就像中国古代的官帽,又似盛粮食的斗,像征民以食为天。中国馆也是世博园中最大、最高的馆,周围有全国各省市区的地区馆,西边有香港馆、澳门馆和台湾馆。 

下图是供非洲诸个国家共同参展的非洲联合馆,外形有鲜艳的颜色,而且色彩会随光线折射的不同发生变化。

在重庆南路寻找旧上海留下的痕迹不经意中似乎走到尽头,但通向城市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会的康庄大道才刚刚开始!

——本文写于2010年初春之际。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