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上海 | 思南路:一条以法国作曲家命名的马路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在冬日的阳光下,梧桐树枝峥嵘,路面树影斑驳,一位骑自行车的红衣女子穿越思南路,给这条原以听觉艺术的音乐家命名的路增添了视觉的色彩……

不得不承认法国人的浪漫和办事浸透到骨子里的“较真”。不知是哪位作家或名人说过:在当年上海的租界中,唯独法国人把法租界当他们的首都巴黎一样来规划整治的。

1914年,在上海法租界第三次扩张的当年,公董局修筑了这条马路。为纪念在1912年8月13日去世的法国著名音乐家 Massenet而命名为Massenet,Rue(马斯南路)。

这位音乐家的一生跨越两个世纪, 但他对法国音乐的影响几乎没有延及20世纪, 人们总是尊他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天才代表者。他是一位多产作曲家,除了偶尔写些器乐作品和歌曲外,主要活动领域在于歌剧,特别是喜剧歌剧。

这就是上海市中心的这条现在被叫做思南路的最早来历……

思南路, 是位于上海原法租界中心(今属卢湾区)的一条不通公共电车、汽车的幽静道路。北到霞飞路(淮海中路),南到贾西义路(泰康路),整条马路虽是小小窄窄,并不起眼,其情调却是上海的众多马路所不能比拟的。

马路的交汇处就像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样精彩,稍不留神就会错过风景。徜徉思南路那些十字路口会给你带来不小的惊奇,不免会望进去探探究竟。上图照片中的路口千万可不能错过。

思南路和皋兰路;

思南路和香山路;

思南路和南昌路……

思南路附近的皋兰路16号,是一座东正教的小教堂,建于1928年,名字叫“圣尼古拉斯”。它是当时漂泊在上海的俄国建筑师亚·伊·亚龙的手笔。这里林木葱郁、环境清幽,教堂体积不大,小巧玲珑、造型也很别致,算是一座比较典型的俄罗斯东正教建筑,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

孙中山故居位于和思南路交汇口上的香山路7号,是一幢两层的花园住宅,楼前碧草茵茵, 三面绿树环抱,冬青、香樟、 玉兰营造出来的静谧氛围实在为路上其他地方所罕见。自1918年7月至1924年11月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孙中山先生和其夫人宋庆龄就一直居住在这里。 这里,曾铸就了《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鸿篇巨著;这里, 曾接待过陈独秀、李大钊这样的革命先驱;这里,曾留存了孙中山这一中华伟人的气息。

香山路也正因为这样的一处地方而被世人时时怀念,走在香山路上,你的脚步可能会更加坚实,因为这里也曾经深印着众多伟人的足迹。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也坐落于此。周恩来总理曾在这里工作,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使其以“周公馆”的名字响彻四方。绿色的草坪、挺拔的雪松、玲珑的喷水池,苍翠秀丽,漫步思南路,多少年弹指一挥间,往事又来到你的眼前,似梦,似幻,听那清风细雨诉说过往的一幕一幕……

皋兰路1号是一所西班牙式三层独立花园洋房。1934年1月8日, 张学良从意大利回国,到沪后与赵一荻(赵四小姐)曾在此居住。

不久,张学良出任武昌行营主任,离开上海,而赵四小姐却常来此小住,因此这一处被人称为“张学良公馆”。第三次张学良在1935年12月中旬来上海也曾住在此。

张学良在上海的日子,对改变其一生的思想、行为,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公馆的北面,就是上海复兴公园(当年法国公园)和 “公园97 ” 餐厅所在地。

悠悠思南路,绰约风姿生。因当年立于法国租界境内,熏陶了法兰西的浪漫情怀,时下虽是冬季,但一到夏季,沿路苍翠的法国梧桐铺满了整条街道,宛如一条绿色的走廊,密密的树叶,清凉的风,走在小路上的碎步,也会轻盈起来,细碎的阳光斑斑点点的落下来,恍若隔世的感觉。

沿路两边还有不少过去年代的幽静弄堂和鳞次栉比的花园洋房,每当上海的 “老克勒” 谈起“想当初”时,会发出一声赞叹:“就像思南路那样!”

历史已经载入画册,这儿众多的名人故居也已经是昨日黄花,物是人非。现实的思南路只是上海一条僻静的布满林荫,闹中取静散步的好地方,安静的很,没有虚张声势的繁华。

缓缓的走过此地,安宁而祥和的街景拒绝了喧哗,洗净了铅华,安抚平静了心灵。

思南路上的人极少,偶尔走过的几个也是步履悠闲的,欧式的花园洋房退居在浓密的树荫下,古色古香的旧篱笆上爬满了藤蔓枝叶,就象一幅幅景物画,却又充满了动感的生命活力。


思南路41号这幢名宅,建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幢带有西班牙式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局部立面有伊斯兰建筑特点:有圆顶、尖塔、螺旋形圆柱,石造花窗格,黑白相间条纹,釉面砖镶嵌等。特别是外墙面用亮黄涂料拉毛粉饰,配上缓坡瓦顶,陶瓷筒瓦,檐下有券齿带饰,窗口设螺旋形小柱,墙上饰有绿瓷釉面花饰。 

这儿原先最早的业主是袁世凯的次子袁允文(寒云),他潦倒后将此宅出售,以后又数易其主,1953年成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所在处,至今有57年馆史了。最近得以维修,原思南路正门前的张元济塑像被移至靠复兴中路的花园内,并在此又开设大门。馆内绿荫扶疏,环境幽雅。一改过去破旧形象。

五年前的早春,我走进思南路上这条名为“义品村”的弄堂,所见斑驳杂陈的老洋房墙体,爬满藤蔓的围墙和那些不修边幅的大树,仿佛依稀可辨当年那种属于法国南部乡村中产阶层度假别墅的浪漫情调,遂成了老一代上海人眼里思南路上的洋房最典型代表。

尽管平心而论这里的洋房,并不是大上海老洋房里最豪华气派的。但它们如此整齐规划,营造得当,却在上海的市中心造就了一片特殊气氛,形成了上海人称之为“上只角” 的高档地段,以致当初的电影《小街》也把这儿作为背景搬上了银幕。

位于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1932年梅兰芳从北京迁居上海后就住在这里,并一直住到1938年,1942年从香港回来后继续在此居住,直到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这里是一栋四层西班牙式花园洋房,被称为“梅华诗屋”。

在思南路居住期间,梅兰芳排演了《抗金兵》《生死恨》等戏,来激励国人的抗日热情。抗日战争爆发后,梅兰芳罢歌罢舞,息影舞台。太平洋战争爆发,他从此闭门谢客,深居简出,多次想尽办法拒绝日本当局及其在中国所成立的伪政权的邀请。

梅兰芳先生曾经在上海度过了一生中很重要的阶段,其中包括他广为人知的在日伪时期 “ 蓄须明志 ” 的壮举,以及1935年梅派表演体系的形成。 

如今,思南路正在进行着彻底的改造。沿路的老洋房从里到外重新打造。这种类似早年新天地项目开发时修旧如旧的改造,如果没有商业利益的驱动,怕谁都吃不消的。

思南路上最宝贵的资产就是那一片老洋房, 现在成为了开发商竞相争取的目标。将这些年代久远的老洋房整旧如旧,装修成集居住、办公与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用房,开发商将眼光投注在举办世博后大批涌入上海的投资者身上, 这一注显然押得很漂亮。

五年前散步此地,体验的那种情调已经荡然无存,周围的一切都改变了,房屋依然保存着过去的老式样,但内外已改造得十分精致漂亮,那些弄堂的过道和花园也会变得更为典雅美丽。思南路的大手笔正在谱写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的新篇章。

——此文写于2010年初春之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