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上海 | 重走JESSFIELD, 今天的万航渡路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昔日的圣约翰大学已经成为今天的华东政法大学,那儿有全上海保存得最好的旧建筑群落,遗憾的是校园中的那座教堂被拆了,在原址盖了一栋图书馆,当然,图片中的这座石牌坊也一定是复制品。后面的钟楼现在叫“韬奋楼”应该是当年的“怀施堂”。

一张过去圣约翰大学同学聚会的照片勾起我重走这条过去叫做 JESSFIELD的马路。这张照片应该就在当年苏州河边校园旁一个叫“梵王渡”的摆渡口照的。老上海都知道当年的这条“极司非尔”路的西头,有一处人人仰慕的地方,那就是“圣约翰大学”;(“老克勒”用标准的上海话唸英语 St John's:“圣强司”,开国语说“圣约翰”是不及格的。)路的另一头则是臭名昭著、大家唯恐避之而不及的汪伪76号特务机构。

版面上图华东政法大学3号楼及昔日圣约翰大学的交谊室。1919年11月15日约大举行40周年纪念会时,该校同学会和校友们为纪念校长卜舫济故夫人黄素娥女士,发起捐银建筑这幢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新交谊室。

位于万航渡路中山公园后门对面的华东政法大学校园内,一栋栋二层红墙或灰砖的别致小楼,西式拱门配着中式的飞檐,那就是创立于1879年的圣约翰大学原来的校舍。它是美国圣公会在上海主教S.J.Sekoresehewsky为实践其推行高层次教育的宿愿,将圣公会原辖培雅书院、度恩书院合并,在沪西梵皇渡购地兴办的圣约翰书院。1906年,学校在美国注册,正式称圣约翰大学,有“江南第一教会高等学府”之称。校园建在苏州河畔,三面邻水,中西合璧的建筑别具一格。学校建立的初衷是“培养出精通中国典籍、西方科学和基督教之人。”

似乎这已成为世界性通例,逛大学校园要比逛公园更有意思。华东政法大学的校园草坪就在万航渡路的北边,最早这儿是马路对面兆丰公园(现中山公园)的一部分。很多大学被一条马路分割成两个校区,然而这里却是被一条苏州河拦腰分成了两半。

当年的圣约翰大学的盛名同一位美国传教士有很大的关系。他的名字叫卜舫济。当他还是美国神学院学生时,曾经为一所业余学校里来美的中国洗衣工教过英语,因而对中国发生兴趣,并逐渐萌发了到中国传教的愿望。 

1886年卜舫济一从神学院毕业就踏上了前往中国的道路,并于同年11月18日抵达上海,开始了他在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传教生涯。1888年6月, 年仅24岁的卜舫济出任圣约翰校长,卜舫济到任后,提高圣约翰的入学标准,严格筛选入学新生,关心校园环境整洁,要求学生严守纪律,注重培养师生感情,在经济上以节约为原则。在他励精图治,言传身教的苦心经营下,使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培养出许多影响中国政商文化发展的重要人物。

1941年卜舫济因年老辞去圣约翰大学校长职务,改任名誉校长。1947年逝世于上海。他主持圣约翰校务长达52年之久,使圣约翰从初办时一个受冷漠的洋学堂成为后来蜚声中外的名校。对于他,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评价。

曹家渡在50/60后的脑海里欣许还有点记忆,但总敌不过徐家汇,知名度也远不及八仙桥,只能和大时鸣钟匹敌了。童年和青少年时去过几次,四通八达的马路中央是一座团城,好像有一家书店每到必逛,出来后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曹家渡素有“沪西小上海”之称。上海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都知道曹家渡,相比之下,“曹家渡”这个名词对年纪较轻的上海人来说就比较陌生了。从万航渡路来到曹家渡这个地方,举目望去,早已今非昔比,记忆中的曹家渡再也找不到丝毫影子了。

童画片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实在太大了,记得小学一、二年级看的《骄傲的将军》,故事的情节记牢了一辈子。后来看了不少经典的世界名片,只能断断续续模糊记得一些分镜头,哪有儿时所看的它来得那样完整、清晰和带来的深刻教育。

从曹家渡沿着万航渡路朝南散步不到5分钟的路程,就可以来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门口。在当今日本、美国这样的动画电影大国还没有丝毫起色的年代里,上海早在1950年就成立了这家专门制作动画电影的制片厂,拍出了一大批让我们这一代人无法忘怀的精彩场面……

今天,在我们的电视中、银幕上很难再看到中国好动画影片,孩子们熟悉的是怪物史莱克、变形金刚和机器猫等美国、日本的动画形象,这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实际上中国动画影片曾有过非常辉煌的年代,日本早期的动画创作也深受中国动画的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艺术家创作的、以《大闹天宫》、《牧笛》、《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等为代表的优秀动画片闻名全球,几乎得遍了世界上所有的动画电影节的金奖和银奖。

与万航渡路十字交汇的武定西路的南北两边马路分属长宁和静安两区。整条马路风情万种,很有点异国情调的味道。

靠近这一路段的马路改造中,墙体的外立面使用了淡灰色调的水泥,并雕琢出了各种仿古的花纹,用五彩鲜花点缀在墙头,打造出一种老上海的氛围与情调。在武定西路1288弄的门口(版面上图),一个“爸爸”带着一个“孩子”撑着雨伞漫步在街角,“爸爸”伞上的雨水流到了“孩子”的伞上,又顺势滑入了孩子脚边“青蛙”的嘴里……这样一幅幅充满了动态的画面是武定西路改造后出现的一组雕塑。

下图是上海“最hot”的意大利地中海餐厅。它藏在武定西路万航渡路附近一幢“独立的小楼”里。餐厅1楼是正餐区,可谓“庄重简约”;2楼是酒吧,可以称得上“浪漫舒适”;3楼是包间,“撒丁岛风格”的装潢“漂亮而有质感”。1楼半的地方还有个“小小的露台”,夜晚时分常常“人满为患”。最爱它的庭院,“小桥流水”映衬着“参天大树”,“非常cozy”。相比之下,菜肴和价格就不那么让人“迷恋”了……

万航渡路540号是幢老别墅。名叫“华园”,早年是清末邮传大臣盛宣怀的四子盛恩颐的花园住宅,辛亥革命后盛家日渐败落,最终“华园”易主。

如今园内的老别墅,是1923年一犹太人建造的。园内最吸引人的是一口老井,上面作装饰之用的吊水轱辘经风雨侵蚀也已经摇摇晃晃,据说这口老井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

老别墅南边有块大草坪,绿树繁茂,光看树干,便知这树也是有年头了。能在这闹市之中发现这样一幢小家碧玉的老别墅,也算是一个小小的惊喜啦。

老别墅、草坪、绿树、古井……整个华园似乎是这条马路的一个呼吸口,给繁忙喧嚣的市井增添了些透气的感觉,熙来攘往,走到这里,步调总能够不知不觉地慢下来,好奇地往里面望望。

因为当年的一部《色·戒》,万航渡路435号又被人们想起,原来这里叫做极司菲尔路76号。长长的万航渡路从南向北走,到了这里最热闹,当年的汪精卫特工总部的原址就藏在熙攘的沿街铺面之中。只是物移人非,如今这里已经变身成为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满脑子《色·戒》中易先生审判王佳芝的情景,所以无论如何还是想进去看个究竟。

教学楼围在宽宽的操场四周,篮球架、宣传栏……虽然假期校园里空无一人,但仍旧可以想象课间同学们在操场嬉戏的场景。只是当年极司菲尔路76号的痕迹却已无处可寻,和同行的朋友站在操场边对四周的房子一幢幢的斟酌,“这个是上世纪90年代新建的,这个也是……那一栋的立面转角还有些当年的味道……”

如果想寻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上海马路的宜人尺度,那你就来万航渡路上走走。历史与时尚空间交杂,能给人一种错综迷离的感觉。沿街的便利店之后,常常隐藏的是一幢有80多年历史的老别墅或是老弄堂,走进去,你能依稀感受到当年越界筑路时喧嚣嘈杂的气氛,当年租界当局为了扩大租界的面积或权力,就以种种借口和理由,在租界之外的地方修筑马路,这一种性质的马路就被叫作“越界筑路”。

由于管辖权混乱,这里往往成了谁也管不了的“真空”地带,是真正的五方杂处,鱼龙混杂。万航渡路当年就是这样一个“真空”地带,这里没有整体的规划,马路曲曲折折,宽宽窄窄,极致处甚至颇有些曲径通幽的感觉。 

万航渡路靠近静安寺一段的沿路风景很是精彩,正如交响乐的华章临近尾声,高潮叠起,最后那不绝如缕的余音袅袅,就如这路边细长幽深的老弄堂一般,让人回味无穷……

万航渡路靠近南段乌鲁木齐路的那些幽深的弄堂里,居住着老上海人家。穿过这些弄堂,时不时会从敞开的窗口或晒台飘出带有宁波或苏锡常地区口音的沪语方言,听来别有风味。上海这地方本来就海纳百川,不同籍贯的人不但从语言而且从各自的生活习惯就能区别出来。

我去万航渡路散步的时节正是09年岁尾年末,家家都在准备年货,那已经不是物资匮乏的年代了。居民的窗口门前吊满只有上海人拎得清的“鳗鲞”,这家常美味正逢当下时令,将它切成麻将牌大小,放上锅清蒸,洁白Q弹暴腌过的肉质沾点醋和姜汁,美味杀根,做大人的往往再弄杯黄酒咪咪,其乐无穷。这是童年家的味道和记忆。

万航渡路的终点标志就是这座名为“新恩堂”的教堂了,英文全称 Shanghai Free Christian Church Evangelical 。为上海陕西北路“怀恩堂”的分堂。原为外国人建造的非主流教派公共礼拜堂,称为“万国教会”,1962年起称新恩堂。文革中曾一度被占。恢复宗教活动后,现在除每星期日上午的聚会外,还有下午的擘饼聚会和粤语礼拜。

这座建于1935 年的教堂建筑为典型的美国学院派哥特式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2005年被列为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更令我欣喜的是又发现一家名为德加画廊,它位于万航渡路北京西路1804号, 是一栋法式洋房。沪上当代实力派艺术家俞中保是德加画廊重要签约画家。德加画廊接连几年参加上海艺术博览会,并得到了艺术界多方支持和欣赏。德加画廊除了继续加大推广不同风格中国优秀画家的力度外,还重视收藏世界范围的优秀绘画遗产。2004 年4月15日 ,德加画廊倾情策划举办了 “巴比松画派原作精品展 ”,重点展出,迪亚兹《猎人》、特罗容《枫丹白露的森林》、迪普雷《饮水的牛》、夏尔.雅克《暮归的牧羊人和羊群》等巴比松艺术大师的原作精品。这是巴比松画派作品第一次通过民间画廊来到中国展出,实可谓上海画廊界的一大盛事。

上海之所以在国人以及外人眼里被看作魔都,如果没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支撑,是无论如何“魔”不起来的。

此文写于2009年岁尾年末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