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上海西区流连徘徊,有点冷落上海的东部有点过意不去。其实,上海的东北角也不乏精彩去处,那儿有着与西区不同风格的街道和建筑。最近,在书店里见到一本《先生带我回家》的书,介绍虹口地区的历史风貌。 就冲着这本书的书名,我也要到那儿走走。更何况在自己安排的散步日程中,早已经定下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去鲁迅先生过去经常散步,如今长眠的那个公园看看…… 我去鲁迅公园,没有选择穿越闹市的常人必选之路,而从居住地上海的西边,经中山西路和北路来到西体育会路,再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园穿到东体育会路,没走多远,就是鲁迅公园开在大连路的大门了。 之所以选择这条路,是想重温当年到上外报名考英语”托福“准备出国的往事。在我的心目中,大学和公园一样,都应该不设围墙,让市民可以自由进出的地方…… 版面下图是东体育会路上外新校门。因为有了上外,这儿的人文气息十足,不同肤色的年轻学子进进出出,煞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在校园里,感觉自己顿时年轻了许多。 真是回到读书年代,在学生食堂排队打饭菜和大学生同桌用餐,吃完后又挤在食堂门口的英语原版书摊上你挤我攘地淘买外文打折书。 我在这里出人意料地买到了上海滩上久违的、 英文叫“Pop-up Book” 的那种立体书。 小时候看过极简单的中文立体书就喜欢的要命,外国出版的这种立体书精致,复杂且豪华,尽管打折,价格还是不便宜,但说买就买,就像捡漏宝贝一样捡回孩提时的那份奢望…… “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那是一份对先生清纯的牵挂,撑起了学生时代如梦的年华。寒意虽浓,但一走进鲁迅公园莫名就产生“如沐春风”的感觉。 鲁迅公园前身是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英国殖民主义者在此圈地筹建万国商团打靶场,1922年改为虹口公园。当年鲁迅先生住在附近山阴路,因此常来此地散步。 从鲁迅公园内也可进入朱屺赡艺术馆。这是一座公立美术馆,它以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大师朱屺瞻先生的名字命名,1995年建成开馆,是收藏、陈列与研究朱屺瞻先生书画艺术的专门机构。我去拜访的时候,馆门边上的红梅正缤纷怒放,“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象征对画坛一代宗师的艺术生命绚丽多姿的钦佩和仰慕…… 进入公园,自然而然就会想起唐宋脍炙人口的咏春诗词来: 杜甫的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漏泄的正是时节;宋代诗人张耒的“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偷的也很形象,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也裁剪的非常得体。 我是浮生偷闲半日游,散步河畔望枝头,实在妙不可言。鲁迅公园里自发的歌咏“打擂台”全市出名,有时还真难免为了你高我低挣得面红耳赤,又嘻嘻哈哈,一哄而散。这正应了苏轼《蝶恋花》中的名句: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人们享受着公园里祥和宁静的气氛…… 水中倒影营造出梦幻般的景色…… 在公园不显眼的一角,竖着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半身胸像,他的那首著名的 “自由与爱情” 的诗镌刻在塑像的花岗岩基座上: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 公园里年轻的情侣和可爱的新郎新娘们,你们可曾知道自由的意义和价值吗?知道在这个公园里,曾经上演的一场轰轰烈烈,为自由而献身的壮举吗? 鲁迅公园内纪念韩国人尹奉吉义士的梅园。 1932年4月29日,韩国人尹奉吉假扮日本人,带着伪装成饭盒和水壶的炸弹混进了洋洋得意的日本侵略者举行仪式的虹口公园。 接近中午时,当日本军政要人都聚集在主席台上时,尹奉吉将伪装成饭盒的炸弹投掷到了主席台上,炸伤多名日本军政要人。 当时的日本媒体对上海爆炸的报道。 其中上海日本居留民团团长河端伤势最重,弹片飞进胸部,肺脏被打穿,第二天凌晨3点多钟死于福民医院。 侵华日军司令白川义则大将身中204块弹片,一直抢救到5月26日,终于没有躲过死神,死在日本在沪的陆军医院。 其它高级官员经医治,虽免于一死,但也成了残废。其中重光葵被炸断右腿,植田中将炸断右脚,野村中将双眼失明,改装假眼。 鲁迅公园紧挨虹口足球场,它的前身是建于1950年代的虹口体育场。从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这里一直是上海申花队的主体育场,不知有多少上海的球迷在这里曾经疯狂…… 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遗体葬在万国公墓。 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前夕在虹口公园建鲁迅墓,建成后,鲁迅的棺椁由西郊万国公墓隆重迁葬到此。 墓前草坪上有一尊鲁迅坐像。面容安详,目光深邃有神。 鲁迅墓碑上有毛泽东的亲笔题字:“鲁迅先生之墓”。墓碑下是安放着鲁迅灵柩的基椁,上面铺筑光洁的花岗石。 两旁的两棵桧柏是鲁迅夫人许广平和他们的孩子周海婴栽种的。墓的四周环抱着翠绿的松柏、香樟、广玉兰等长青树和鲁迅喜爱的花木,墓的正前方就是虹口足球场,整个墓区环境庄严肃穆。 中华民族的忠实的儿子——鲁迅,他的夙愿已被完成了大半,剩下的仍是我们的共同使命。 在鲁迅公园里聚在一起合唱革命时期歌曲的老年人,草坪上玩耍的小孩子,路边热烈讨论亦或独自沉思的中年人、青年人,在冥冥中都被联系在了一起。纽带,便是鲁迅先生永存的人格魅力与精神指引。他的勇气与信念,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才是最好的纪念。 再品味品味先生的一句话吧:“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 ——此文写于2010年孟春季节。 - END -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
|
来自: 新用户9030yrK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