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上海 | 摩登烟云的百年长阳路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作为老上海,几乎无人不知“正广和汽水”这块老招牌的。那个年代,每逢炎夏酷暑,在被骄阳晒软的柏油马路上走得汗流浃背时,能喝上一瓶冰镇的正广和汽水,是十分惬意的事情,现在回忆起来,也是够爽的。但那时从来不知这汽水来自何方。

直到今天才知道, 它坐落在杨浦区离长阳路不远的通北路400号。它是国内最早、最大的专业饮料厂。由英商广和洋行于1864年创办。初设于虹口提篮桥茂海路(今海门路),1923年迁至现址, 正式定名正广和汽水厂。这个以“正本清源,广泛流通,和颜悦色”为理念的品牌饮料,至今已有146年的历史了。我从这儿出发,走向长阳路,去寻找上海近代百年烟草工业最初走过的足迹。

从通北路步入长阳路,一眼就能看到这家历史悠久的上海卷烟厂。

这家烟厂前身,是英美烟草公司于民国14年(1925年)开设在上海的韬朋路(今通北路)烟厂(又称英美烟三厂)。民国23年 9月颐中烟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时,改称颐中烟三厂。论及上海的外资企业,这家厂的悠久历史,确实可以算算了。1952年4月,政务院批准颐中烟公司转让于上海烟草公司。颐中烟三厂随之更名为国营上海卷烟二厂。

后来,又更名为现在“上海卷烟厂”,其中经历的风风雨雨不去说它了。比起杨浦的国营老厂,它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奇迹,犹如它的那些知名的香烟品牌。

也许,解放前的那些老牌子香烟早被人淡忘了。但只要是老上海人都会记得从这儿流淌出来的“烟草文化”,不管吸烟还是不吸烟的人,似乎都曾经被它熏染过……

位于上海市长阳路上的中国烟草博物馆,是经国家批准并由全国烟草行业共同捐资捐物兴建的专业性博物馆。

此馆自2002年4月奠基施工,各地烟草公司共同出资达1.8亿元,落成开放后,占地面积近10亩,展馆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

馆内设有烟草历程馆、烟草农业、烟草工业、烟草经贸、烟草管理、烟草文化、吸烟与控烟等7个展馆,通过展示烟草从国外流传至中国400多年的发展历程,反映出烟草历史和未来、传统与现代的理念,并表现“烟草历史和文化”的主题。

馆中还藏有毛泽东等历史文化名人使用过的烟具。

每每说起上海卷烟销售的鼻祖,一些已到耄耋之年的老烟草自然会提及老晋隆洋行。因为“中国之有纸烟机器,盖导源于此”。

很显然,当年的老晋隆洋行与上海卷烟工业乃至中国卷烟工业的发展历史休戚相关。对于习惯吸旱烟和水烟的中国人来说,一开始对市场上出现的用白纸包卷烟丝的细长棍儿并不感兴趣。

为打开中国卷烟市场,情急之中的外商立马推出高招:即采用不要钱奉送的方法,吸引中国的老百姓。

(上图版面左下图)外国烟商用火车运送香烟来沪推销,争夺中国市场。

当时,这样的香烟月份牌几乎是家喻户晓,国人皆知,在烟草文化的强劲推动下,香烟不仅占据了中国市场,而且深植国民灵魂之中……

在这个博物馆里,可以了解到上海烟草工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通过这个窗口,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当时西方列强怎样利用烟草来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也许,这是这个博物馆能够存在的唯一正当理由。

安德生(左),老晋隆洋行创始人。1873年前后来华, 1903 年任英美烟股份有限公司驻华总代理,1922年辞职。(中)驻华英美烟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蔡傅瑞斯。(右)驻华英美烟有限公司董事长欧文。

西方舶来品为了争夺市场,千方百计从东方文化上打开缺口,烟厂石库门的建筑设计,体现十足海上风情,目的是为了迎合上海市民的消费心理。

这个展馆从布局至墙体立面无不力砥细微,通往拐弯处似市井巷陌,砖墙衬托更似烟火人间。场馆内光晕熹微,令观者必须贴近细赏,方才一目了然,毕竟是微观的乾坤,可谓布置匠心独具

有人说,最成功的广告都不是直接叫卖商品,而是向你兜售一种观念、一种生活方式,让人们觉得自己是在为梦想掏钱而非替商品付费。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每个时代所流行的广告都必然是最直接而坦白地描画了彼时人们对物质的真实渴求和生活态度。 

翻看从旧上海报刊杂志上刊登过的香烟广告,时时会有时空倒错的恍惚,大半个世纪之前那些女子所演示的生活竟有如今日生活的模糊镜像,细节或有出入而轮廓大体相同。

是应该感叹 “ 潮流每二十五年就有一个循环 ” 是这样准确地在反复循环中发挥作用,还是应该感伤时代虽然飞速前进,可是来来去去我们心底对于生活与物质的那点欲望和小追求一直换汤不换药? 

从二十世纪初包裹密实的良家妇女到四十年代全盘欧化的洋派Lady,从保守到开放,短短二、三十年间上海香烟广告上的女郎亲身示范了这过程的每一步。

1914年前后的广告女郎,尽管身处推翻了帝制的新时代,“ 三绺梳头,两截穿衣 ” 的传统枷锁却没有这么容易抛却,从小裹起的三寸金莲也依旧如故,裹在一堆绫罗绸缎里的她们生硬呆板笑不露齿,行不动裙。

所幸二十年代很快来到,那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女权运动正轰轰烈烈,越来越多的女性以短发、短裙和像男人一样抽烟来展示独立自主的姿态,著名女星Louise Brooks直直的齐额刘海及发沿只及耳根的短发形象风靡一时。

而在上海,与彼岸遥相呼应,世纪之初就已创办的各种西式女校已成气候,按严格的淑女教育培养的女校学生成了令人艳羡的时尚风标。Louise Brooks式的短发在中国女校学生身上少了几许充满距离感的冷峻,却多了几丝温婉与斯文,对女学生风姿的追捧热潮一直沿续到二十年代的末期。 

然而朴素与天然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审美爱好,从闺房到学堂,女人们生活圈子扩大的第一步,女学生们引领了第一波潮流,但更精彩的高潮远远未曾到来。

二十年代中期《良友》画报的创刊直接为香烟广告上的妇女造型提供了更多样本。每期专辟的欧美时装趋势报道版面,新思想新时尚潮水般涌来。旗袍花样好年华的序曲隐隐约约行将奏响。

如果说三十年代以前的香烟广告上女人们还只是雾里看花曲曲折折单纯以她们的时髦摩登吸引观众,进入三十年代后的香烟广告则更直白地将女性作为香烟的直接消费者描绘在广告里。


那时候没有人会呼吁 “ 吸烟有害健康 ”,维多利亚时代视女性吸烟为淫荡象征的观念在商业需求前溃不成军。 

在上海,那时候好莱坞的新片上映速度虽然做不到全球同步,但也已经快过亚洲其他地区。

而那时候的好莱坞银幕女神们,从漫不经心挑战海斯法典的MaeWest到“蓝天使” MarleneDietrich,从神秘冷艳的Greta  Garbo 到热情火爆的喜剧女王Carole Lombard,她们都风情万种手拈香烟倾倒众生。

香烟在女人手上的性感与诱惑,经过这些女神的演绎达到极致,作为增添女性魅力的摩登道具,它简直如同雪花膏和高跟鞋、香水一样不可或缺。

难怪有广告直白地写道:“闺中良伴,顷刻不离”,又循循善诱 “ 有美皆备,无丽不臻 ”。看,所有时髦的小姐都在做的事,你没跟上,你就Out了。

老影人程步高在自传里回忆说:那时候上海电影圈拍片,许多家具场景的布置照搬欧美画报,追求漂亮到脱离实际。

这种风气,只怕在以展示样板为主的广告界就更为盛行。三十年代的香烟广告里,那些充当幸福生活模特的女郎们从洋服到旗袍到泳装没有没穿过的,骑马、跳舞、麻将、高尔夫……没有没玩过的。

她们既可以是自食其力的职业妇女,又可以是住洋房享受生活的悠闲主妇,集大成者在1938年的那张香烟广告里如女王一样微笑挥手,背后是蓝天白云和空军的飞机——这是以前女性甚少涉足的舞台,但是在那个令人目不暇接的时代里,到底有人站上去当了明星。

30年代,香烟与女性关系的诠释达到新的高度,香烟成为女性魅力的一部分,这种意境式的引导多年后有万宝路反其道而行,成功将原本面向女性市场的香烟品牌改造成男性气慨象征的经典品牌。

从香烟广告的演变,再真切不过反应了时代观念的变化和发展。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