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回忆 | 又回到新华路……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作者简介:

张小玲 出生于1962年上海,曾居住在新华路272弄祠堂桥24号张家

1971-1976就读于法华镇路第一小学

1976-1980 就读于番禺中学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学艺于长宁沪剧队徐汇沪剧团后加盟上海人民滑稽剧团

现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一直耕耘在舞台和银屏,参加许多脍炙人口的大型戏剧和影视作品演出,N次获奖!

作为上海文化使者,曾多次代表上海到海外演出并获得市政府的嘉奖!

张小玲在新华路老家272弄前留影。

离开新华路已三十多年,但对新华路上的一草一木还是那么地眷恋,因为这里有我童年最美好的时光…

看到《新华路时光》公众号上老同学初铭刚的文章《新华路长大的60后》又激起我对老地方的怀恋和心中新华路的情怀。

恰逢六月有暇,相约老同学和《新华路时光》唐老师再次回到阔别很久的新华路走走坐坐,喝杯咖啡聊聊老辰光的故事也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

从左至右:《新华路时光》版主 唐震熙,张小玲,番禺中学校友会会长初铭刚在新华路棉花咖吧聊新华路往事。

我从小就出生在新华路,记得我的老爹(爷爷) 张廷良, 过去就在新华路272弄祠堂桥开厂的。

从长辈人处得知从前的大幸造织厂到后来的海丰被单厂以及再后来的上海第三被单厂都有老爹和阿爸的足迹和故事……

开厂的事不记得了,可被单厂的蓝白格子和红白格子相拼的被单还记忆犹新 不曾忘却…..

记忆中,老爹最喜欢的就是我,走到哪里都会带着我,少不了我喜欢的各种 “小零食 “。早年老爹阿奶去盐城开分厂也把我带到了那里,由于当时正值文革期间,不久老爹就被当地红卫兵带走关进“ 看守所”交代“历史遗留问题 ”……

我和阿奶就承担起每天起早买菜做饭送饭的任务,记得我每次去“看守所“来回送饭沿路上都会遭到当地无知的小孩阻截欺负,不是向你扔石头 ,就是将你往路边的河浜里推搡,再加上我初来乍到,不懂当地方言,孤独感油然而生。

每次送饭都是担惊受怕,生怕被当地小孩欺负。后来为了“讨好”他们,每次阿奶给我钱去买菜时,我都会买一些山芋回来煮好带着分给路上的小孩,以免他们再欺负我。这段记忆犹新的经历让我幼小的心灵里懂得了如何在困难时期学会保护自己 不受欺负……

那个年代张家的全家福 - 阿奶(陈霞林)左边的是四叔(张茂生),右边是五叔(张宝生),站在阿奶身后最当中的是我阿爸(张扬声)、站在最左边是三叔(张庆生),站在阿爸右边的是二叔(张桐生)、照片最右边站的是我老爹(张廷良)。

当年我们家的全家福 - 阿爸抱着是我(张小玲)姆妈(倪瑞珍)抱着的是弟弟(张振方)、站在阿爸身边的是大姐姐(张卫星)、站在姆妈身边的是二姐姐(张巧星)。

童年中的记忆 - 大姐,二姐和我。

童年的我 - 拍于当时的新华路272弄。

无忧无虑就是我的学生时代,记忆中的那个时候除了学校读书外就是到同学家里玩 ,唱歌 跳舞,跳橡皮筋,抓“强盗”的游戏一直伴随在我的生活周围。

至今脑子里常常浮现法一小学小二班的影子…..新华路211弄 329弄 272弄294弄老弄堂里同学的家好像就是我童年时期的“百草园” ……

后来每次从文化宫学戏晚上回家乘48路到香花桥站下车,仿佛是边唱边跳着回到家的,每次阿爸在弄堂口等我回家,都要提醒我不要唱的太响,吵到邻居……

进入中学的张小玲。

1976年的春天我进入了番禺中学的初一5班,同班同学至今还记得的有陈巧瑛,张焕珍,成明和,孔平、沈建国,薛安, 杨素清,陆建平……

初中班主任老师是俞关耀老师,高中班主任是王明山老师。高三班里能记得的同学名字有马微莉,张雅琴,许晓燕,安继红,朱蕙,俞晶,苏燕文,叶建芸,袁卫红……

高三班的带班老师  王明山    徐玉林 

高三(3)班同学名单如下:  

乌立明  王丽君   马薇莉   孔   传  叶建云   

叶红梅  安继红   沈   宏   倪秀英  朱    蕙    

朱   力   朱勤梁   孙锁荣  孙    蔚  刘    俊   

许晓燕   宋   伟   杜景培  余   晶   李文娴   

李   敏   吴玲梅   孙倚冈  张美娟  张雅琴   

茅祝宁  陈立蓉   陆月琦   陈亚萍  陈巧英  

陈怡平  杨建梅   杨素清   肖建民  金芬子

苏燕雯  姚   琦    费玉英   施炳久  伶   俐    

张   羽   郑建平   钱玉琴   钱玉芳  虞建海   

周志刚  袁卫红   包国华   林另加  金   忠   

顾佳页  藩   萍    魏国珍   杨建荣  程忠秀  

程自强  程自华   虞正伟   薛惠珠  叶蓝枫   

戴瑞琴  蒋凤娟   冯雅娣   陈小鸥

三十多年后再次见到我的高中班主任王明山老师(中)不亦乐乎 ,祝王老师身体健康!

生我者父母育我者老师也 - 老师乃再生父母,对我后天的教育使我终生难忘!

我们的年级组长曹雪清老师(中),祝曹老师生活快乐 幸福安康!

在番禺中学读书期间 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则是教我音乐的方韶瑛老师……方老师现在也应80有余了,好想念方老师!!!

可能是发现我天性活泼喜欢唱歌的原因,进番禺中学不久, 方老师就推荐我去了长宁区青年宫小分队班学习。为我的沪剧启蒙打下非常好的基础(后来进入徐汇沪剧团后又得到沪剧界元老丁是娥,石筱英 和 丁国斌等名师的指导,让我的沪剧技艺又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由于我喜欢上了沪剧这门艺术,在中学时就常常翘课跟着老艺术家们到处“跑龙套”了…..

直到文革后恢复高考,我又回到了中学进入了高中唯一的文科班准备复习功课参加高考,可是还是忘不掉对沪剧的钟爱。

偶然的机会听到同学中有人说起徐汇区沪剧团正在招聘,那天放了学家也没回就直接跑到了徐汇文沪剧团报名去了。几乎就在要关门的时候我赶到了,门卫工作人员看了看我问:你会唱什么?

我一连报出了我会的沪剧段子,当他听到我报出了沪剧“杨八曲”时,他有些惊住了:“不简单吗,这么小的年纪 会这么多戏…..快报名吧,你是最后一个了”,随手给了我报名表,填好表格踏上了“末班车” 记得当时报名表上的照片都是从我的学生证上撕下来了……

几天后,在许多沪剧老前辈面前经过多轮面试和笔试,我终于进入了徐汇沪剧团,走上了演艺之路……

后来 命运的阴差阳错又把我送上了滑稽戏的舞台……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更好传承和创新上海传统文化,上海的各个文艺团体也在不断改组之中,当时滑稽戏泰斗杨华生老师看了我的演出后 觉得我有灵性,有意将我调进了上海人民滑稽剧团,1983年8月,我正式加入了上海人民滑稽剧团。

可那时我对滑稽戏一窍不通,不免有些紧张,刚进剧团又逢与师姐许海俐初次搭档首创女子双档独角戏《万紫千红》排练,在老师的帮助以及与师姐共同努力下加上几年的舞台表演功底,经过一段时间排练,我和许海俐的女双档独脚戏《万紫千红》一炮打响首届星期广播演唱会,后来更红遍了大江南北,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

进入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张小玲。

多年后受上海沪剧院之邀,在舞台与沪剧界姐妹们一起出演杨八曲《回家路上》一了我多年酷爱沪剧之心愿。

张小玲演唱沪剧杨八曲《回家路上》视频

离开新华路多年,离开番禺中学也是久远前的事了,2015年一次同学聚会让我们新华路上的发小和同学三十多年后相聚在一起共叙新华路和番禺中学的老故事……

前排左起:陈亚萍 吴仁华 谭允 朱玉珍 周小佩 本人 袁卫红 张焕珍 徐爱琴

后排左起:徐齐 潘勇 薛安 张玉华

世界之大可以容下几十亿人......

世界之小竟让我们相聚在了一起....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缘分啊!

新华路如流水般度过的那些光阴,殊不知已忘却了多少快乐的故事......同年出生,同年玩耍,同年读书……恍如昨日,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今天,作为一名女滑稽戏演员,我已在喜爱又熟悉的舞台上耕耘了近四十个春秋,从一个对滑稽艺术陌生且无知的学员,逐渐成长为一个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颇受观众喜欢的女演员,这一切离不开领导的信任,同行的鼓励,观众的支持,更离不开老一代艺术家们的言传身教和提携。

正是他们,使我在无数次艺术实践和舞台磨炼中创造出了性格迥异,风格不同的人物形象,在滑稽艺术的表演探索中,逐渐找到博采众长的体现方法和技能,并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与理念。

期待在舞台上奉献更多的好作品给广大观众!更期待新华路的老街坊老邻居,老同学老朋友来捧场!

分享一段我出演新加坡时的舞台作品

张小玲在新加坡演出视频。

新华路 今非昔比,但永远都是忘不了的情怀,挥不去的记忆……有空一定常回来看看……

感谢初铭刚同学(右)和唐老师(左)相约,回到新华路聊聊老故事,愿为弘扬新华路文化做些自己能够做的事。

视频:忘不了 新华路 ……

这段视频的背景歌曲《不了情》由作者张小玲本人演唱。

点击视频右下图标可全屏播放收看。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