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回顾 | 药三,抹不去的生命印迹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作者简介: 
王雷,1962年高中毕业入上海市化工局首届医药技工训练班学习进修。翌年进上药三厂工作,先后在101和106发酵車间任值班技术员,从事工艺技术试验及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编写《头孢菌素投产的发酵工艺规程》《发酵車间岗位责任制和岗位操作法》《消毒灭菌操作守则》等生产技术文案。参与《抗生素一万个为什么》丛书编写。1981年调至厂技术科,任红霉素品种工艺员,主管该品种生产全过程的技术管理。1991年调至总工程师办公室。1996年奉调至上海中华药厂担任分厂厂长等职务,直至20003年退休。

前几天台风暴雨肆虐,只得在家闭门思“过”。顺便细读了几遍“昔日'药三’今安在”,并浏览了相关图片及留言,眼前不禁浮现峥嵘岁月中的“药三”景象。那一幕幕科研创新路上披荆斩棘,勇当行业先锋的前尘往事,不啻是融入自己生命的印迹?不思量,自难忘,尘满面,鬓如霜。感慨之余,胡诌小诗一首:

昔日药三今何在?

世时无奈去张江。

艰苦创业忆当年,

摇篮精神成绝唱。

百花争艳春已尽,

万紫千红凝成霜。

隔江应无商女恨,

何必惆怅看夕阳。

关于上药三厂的沿革,想必众所周知。道听途说各抒己见,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探讨存疑不可避免。我等已是过花甲、跨古稀、奔耄耋、望期颐之年事实上,都到了含饴弄孙这把年纪,也没得意气用事的时间与精力矣。退一步说,计较、纠结那些年不甚愉快的人和事,无疑是白头宫女话天宝遗事,烦恼得毫无道理。有鉴于此,笔者倒是愿意以平常心,与大家分享我心目中 “ 药三 ” 的光輝岁月。

上药三厂101车间老同事们重聚留影。

新中国建立之初,万象更新,百废待兴。作为二战时期三大发明之一的青霉素,是国计民生中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尽快研发中国制造的青霉素药品,有着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在那个特殊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赋予了上药三厂从无到有,从 “ 摇篮 ” 到日益壮大的成长发展机遇。

上药三厂发展史以雄辩的事实证明,在党和政府部门的领导关怀下,在企业科研技术人员和全体员工勤奋努力下,铸就了中国抗生素工业摇篮的辉煌。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上药三厂和众多曾为共和国立下不朽功勋的明星企业一样,昔日的光环已定格在时间的滴㗳声中。行业的后起之秀,正以排浪之势,续写着民族工业的崭新篇章。

80年代,笔者(左二)陪同中国抗生素开拓者之一,《发酵染菌防止工艺学教程》著述人沈义老师(右二)应邀去岳阳药厂指导工艺技术。

可无论如何,作为一名跌打滚爬了四十余年的药企“老兵”,笔者在人生 “ 奔八” 的垂暮之年,回望 “ 药三 ” 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勇争先锋的三部曲,心中不免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喟叹。

是的,那是一种眷恋与失落相交织的复杂情感。然而,我最想表达的一句话是,由衷地感念中国抗生素事业的前辈和我的 “ 药三 ” 岁月。我们61、62年高中毕业生直接被录取为 “ 药企 ” 技训班的那一批同窗,当年有幸在抗生素 “ 摇篮 ” 工作和学习,深受教诲,获益终身。感恩那些在我职业成长道路给予诚挚帮助和热心指导的良师益友! 

左起,刘芧舫(原101車间主任,调任信谊药厂厂长)、杨忠楼、王雷和王申昌(上药三厂原厂长)。

掐指算来,始建于1950年的上药三厂前身抗生素实验所,今年已逾古稀。1996年东迁张江后,延安西路的1146号已是高楼林立,商贸繁华的风水宝地。惟有隐身其间的“22号大楼”(原厂部办公大楼),成了这里的时间老人和历史守望者。

新中国抗生素事业从这儿出发,继往开来,不畏艰险,勇攀高峰走过四十多载春秋。“ 药三人” 不辱使命,薪火相传,奇迹般地开发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品牌的抗生素系列,唱响一曲又一曲余音绕梁的 “ 摇篮 ” 赞歌。

那些年,童村、黄河、施进、王桂龙、高强华、许文思、蔡聿彪、瞿锦章等历届企业党政领导班子、科研领军人物肩负时代重托,怀揣理想和信念,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无私无畏,求真务实。与全厂职工同呼吸共命运,引领全厂职工为壮大中国抗生素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曾记得当年的党委书记、厂长和总工程师个个平易近人,和蔼可親。每天一上班,便下车间或在班组,或在三班生产的岗位,边巡察,边问长问短,同岗位工人们聊生产、聊生活,体贴入微,嘘寒问暖。

“今天生产情况怎样?” 

“昨天那些问题解决了没有?” 

“在家休息得好不好?”

……概而言之,那时候的企业干群关系融洽,领导不摆架子,普通员工兢兢业业,用当时的话来说,把企业当成自己家,爱厂如家也。企业呈现一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和衷共济,奋发向上的景象。

1994年,三厂东迁浦东前夕,厂领导郁庆华(左二)和笔者(右一)陪同上级领导参观时留影。

1988年,笔者(右二)与三厂高级工程师吕伟青(右一)参加国家医药总局在东北举办的有关评审会议时留影。

1984年三厂技术科同事在办公室内留影。前排左起许素珍、邱浣华、汪嘉樑、徐杏清、后排左起戚庆忠、夏芬芬、陆隐、李雅卿、蔡予岐、王雷。  

就在今日 “ 龙之梦丽晶大酒店 ” 的方位,原有三四栋分隔在厂区围墙外的独立小洋房,那是 “ 药三 ” 接待专家的客栈和职工宿舍,一栋门庭正对延安西路的职工托儿所建筑则格外醒目。那是有宽敞庭院的别墅楼房,落地钢窗、打腊地板,煤卫齐全。

有人曾开玩笑地说,三厂年轻妈妈仅凭小孩寄托在别墅的福利待遇,公公婆婆都得高看儿媳妇一眼。

水粉画《老洋房》作者:张寿椿 。            

在关心职工文化生活方面,上药三厂做得确实到位。不仅有篮球场、乒乓室、职工图书馆、俱乐部,在仓储大楼的五楼,按专业设计标准建成有千余张座椅的影剧场。

80年代,上海交响乐团和姜昆、朱时茂、陈佩斯等一干京城明星先后在此献演,莫不啧啧称奇: 企业剧场音响效果真不赖。

在“昔日'药三’今安在”一文的留言板上,笔者注意到有这么一条:

“永远的 '上药三厂 ’,童年的美好回忆。每年暑假,便从苏北来到这里,因为父亲在这工作。记忆中,还有五号小洋房,六号招待所,美味的食堂午餐,白白的大馒头……”

很是感谢这位不知其名的同事子女,在时过境迁的数十年后,言简意赅地描述了那年那月上药三厂的高光景象。

三厂为职工创造了优质、便捷的健康保障体系,厂医务所有打吊滴的观察床位,同八五医院、华山医院建立良好的医保合作关系。设立了理发室,24小时开放的浴室、三班倒职工的集体宿舍和三班运转的大食堂。

为丰富职工业余生活,三厂有职工业余篮球队,乒乓队,每年有以车间为单位的乒乓锦标赛和个人排名赛。

有集体歌咏大赛,厂子里年轻人“ 好声音 ” 俨然成为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的演唱台柱。但凡上级工会组织举办职工围棋、桥牌竞赛活动,“ 药三 ” 则属于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参赛团队。

此外,还专为科技人员开设了科技图书馆,陈列着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图书和学术期刋杂志。每半个月有科研人员学习交流专题报告会,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氛围,共同分享和探讨前沿科研课题。

厂区除了有四季长青的花圃外,花匠师傅还添置众多见缝栽种的花坛景观。办公大楼的偏隅一角还有假山鱼池,茂林修竹……

80年代,留美抗生素专家,上药三厂总工程师蔡聿彪(左三)与部分科研人员合影。

80年代,三厂抗生素研究所组织参观施贵宝(上海)公司时留影。

企业党政领导大都有饱满的精神状态,以和谐发展为纲,以职工的福祉为本,为员工排忧解难干实事;员工则以厂为家,全身心投入于科研、生产一线。

记得“文革”初期,徐家汇地段某高校红卫兵,自恃“小将”护身符,打着 “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 旗号,企图浑水摸鱼攫取以科技含量见称,且在社会上有一定美誉度的上药三厂领导权。

心里着魔的 “ 小将 ” 们,几次冲进三厂大门和車间,扰乱正常的生产秩序。在101車间的配料组与岗位上的工人群众形成对峙之势。“ 小将 ” 的莽撞胡来,引起三厂职工高度警惕,这边自发成立工人战斗隊,排除干扰,全力抵制与生产无关的外来 “ 造反 ” 捣乱行径。

笔者青工时代的工作一景。

而正是因为崇尚理性的三厂职工凛然正气,即使是在所谓十年 “ 艰难探索 ” 中,三厂科研和生产仍然保持着健康成长的势头。“ 药三人” 爱厂护厂的执念和视企业为家园的忠诚度,难能可贵。

“ 文革 ”一度受到冲击的技术副厂长、总工程师许文思以其耿介、坚毅的意志力带领全厂员工坚守着所有的科研、生产岗位,日夜三班正常运转。

受到造反队冲击的厂长施进,党委书记王桂龙,总工程师许文思,副总工程师蒋宁一,车间主任严京遂、应纪才等 “ 当权派 ” 在工人师傅的周旋和保护中,安然无恙度过了践踏人格尊严的非常时期。

王孝萱总工程师(右一)在車间讨论产品质量问题。左起谭润萍、陈丁、王雷、乐曼莉,余三位系质监科人员。

药三人以厂为家,享受着党的雨露和阳光,在当年动乱时期中尽心尽责保卫工厂,保护设备,保障三班生产的正常运转。成为推动着企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今天我们更是深深领会到 “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 的真正内涵。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厂从浙大、中科大、上医大、华东理工、沈阳药学院、上海化专等高等院校引进一大批莘莘学子——虞悝、黄福华、雷雪芬、曹震琴、姜宪国、吕伟青、王毓芬、王孝萱、张莜玉、沈裕康、蒋鎏……若干年后,成为药三抗生素事业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

1984年,由王雷设计的 “ 药三 ” 花车,入选全市国庆35周年盛大庆典活动。 

几十年来,三厂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工业学大庆,“ 二参一改三结合 ”,科研攻关等活动。和工人群众一起努力运用新科技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研发並投产了包括半合成青霉素、半合成头孢菌素等30多个抗生素的新品种和新工艺,承担並获得了多个国家级科研攻关项目及奖励。涌现了一批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盐酸四环素、红霉素碱和普鲁卡因青霉素分别荣获了国家金,银质量奖。

工程技术人员理论联系实践自编抗生素系列教材,手把手地为本厂和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的生产技术骨干,按上级要求,开枝散叶向外派遣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员和职工,援建了江西东风药厂和四川抗生素厂的四环素车间。

祖国的抗生素的工业生产的品种从无到有,从初绽花蕾到枝繁叶茂,“ 摇篮 ” 美誉实至名归。1990年的厂庆活动,三厂给每位职工颁发了金光闪闪标志着 “ 三个第一 ” 光辉业绩的厂徽,为进厂30年的职工颁发了象征着抗生素摇篮精神的 “ 进取,奉献,立功 ” —— 职工荣誉奖章。

上图为厂徽饰品。下图为纪念勋章和厂徽设计稿。厂徽设计者:王雷

1965年由药三工人自创自编自演的歌颂抗生素摇篮的《抗菌素工人之歌》组歌,登上了市府大礼堂的舞台。这是绝大多数药三人都会唱的歌。

歌声中唱道 : 祖国抗菌素事业壮大成长,我们抗菌素工人越战越强,从无到有,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蒸蒸日上,抗菌素工人有力量,力量来自党!我们高举红旗坚强如钢!嘹亮的歌声今天仿佛又在耳边响起……  

我国早年抗生素教材,大都由上药三厂科研菁英参与编撰。

匆匆而过的四十多年,往日的回忆似潮水般喷涌而出。笔者今届七十有八,限于视力和精力,纸短情长,言不尽意,挂一漏万,乞请鉴谅。仅以此文聊表寸心,铭记为中国抗生素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前辈和付出青春与热血的药三同侪。 

2021年7月31日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