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往事 | 包玉刚,80年代港澳义捐第一人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人物简介:包玉刚(1918—1991),浙江宁波人。早年就读上海中兴学堂,后入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37年辍学,入职中央信托局衡阳办事处,任中国工矿银行衡阳分行副经理。未几,任中国工矿银行重庆分行经理。抗战胜利后,改任上海市银行业务部经理。1949年初至香港,与人合资开设华人行,1955年创设环球有限公司,1967年中东战争石油危机中扩大船队,1970年改为环球航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创设环球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任董事会主席。1978年,包玉刚的海上王国达到了顶峰,稳坐世界七大船王第一把交椅。美国《财富》和《新闻周刊》两杂志把他称为“海上统治者”和“海上之王”。

 新华路,沪上一条再普通不过的马路,连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打通沪杭铁路线地下隧道那段距离,总长不过三公里。50年前栽下筷笼般粗细的幼年梧桐,经无数个风吹雨淋日晒,已鼓胀成水桶般腰身。秋风乍起,巴掌般的树叶意兴阑珊褪去生命的绿色。来年初春,枝丫如约而至绽放层层新绿,两排葳蕤树冠下,原本不宽敞的新华路更显静谧而苗条。

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大门。

由东往西,这条三公里马路首尾分别与淮海西路、中山西路相交,形成“工”字形状。而矗立东端丁字路口18层楼高的“交大包兆龙图书馆”①,好似一座知识巨塔,眷顾沪上这条薄有微名的城市马路。

交通大学(徐汇校区)1985年建成巍巍壮观的18层楼“包兆龙图书馆”全景图。

交通大学入口处草坪远眺包兆龙图书馆。

始建于1919年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老图书馆,馆龄102岁。(汪频摄)

新华路老洋房建筑浮雕墙一景。

新华路街景一角。

话说1980年3月,六机部以部长柴树藩名义邀请包玉刚来访。这是香港巨商包玉刚第一次正式访问祖国内陆,在京受到华国锋等政要接见。翌年元月,包玉刚在和柴树藩部长商谈合作时表示,在捐赠1千万美元建造北京“兆龙饭店”意愿基础上,再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1千万美元,用来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唯一的要求也是以其父包兆龙命名……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缘于工作关系,我曾先后两次在414招待所(即西郊宾馆)接待来自于香港的包玉刚先生。

在此之前,我已从报端读到有关他的创业讯息——最初只是一家银行的小职员,1955年买下第一条人家已经运营了28年的旧船,至1980年来北京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的时候,已经成为拥有210条大船,总吨位达到2100万吨的“海上之王”。

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包玉刚出手阔绰,在京签下捐资1000万美元建造一座高规格国宾馆合约发生在1981年,容当后面再说。

图为1981年7月6日包玉刚致邓小平信函的影印件。

包玉刚选择在沪捐建“包兆龙图书馆”是有其深意的。一个是包氏父子从商均缘自于“十里洋行”的上海滩,饮水思源也。其二,作为海上航运巨子,包玉刚有着极强的职业情结,上海交通大学正是专业对口的不二之选。

1982年6月10日下午,包玉刚与当时的六机部柴树藩部长、上海市市长汪道涵共同为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奠基。外交部顾问韩念龙、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冯直和来自英国的知名人士、交大校友、中外记者以及上海交大师生员工共千余人齐聚交大校园参加了奠基仪式。矗立于交大徐汇校区的十八层楼“包兆龙图书馆”建成于1985年10月。所建费用尚有部分余款,又用于交大闵行校区新图书馆②,这是后话。

包玉刚此行(1982年6月6~9日)下榻上海西郊宾馆。当时,本人所供职的该宾馆4号楼(又名紫竹楼)尚未正式向中外宾客开放。包玉刚慕名而来,上海方面则破例给予高规格的接待。

西郊“紫竹楼”外景。

风光旖旎的“西郊”一景。

中等身量国字脸,古铜肤色的包玉刚先生,那年六十出头的样子。这段时间为方便工作,我就住在宾馆值班室,随时听从调遣。因此也就有了近距离感受这位“海上之王”忙碌的生活节奏。

清晨天蒙蒙亮,老人家就起床了。洗漱后,游泳、按摩、跳绳三项动静结合的健身保健套路,用过早餐就忙工作。当时尚未用上E—mail一类的现代电子通讯工具,而是通过电话、传真与世界各国客商沟通商务信息,处理相关事宜。

与其他贵宾不同的是,包玉刚似乎把这儿当成自家的商务写字间。由此我就想,一大早那么有规律的晨练、健身活动,不就是为了保持充沛的体力?若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清醒的头脑,很难想象年过花甲的“海上之王”仍有不知疲倦的工作干劲。时至今日,我已超出他当年的岁数,仍保持每天游泳健身的习惯,不能不说是从他那儿得到的启发。

行笔至此,说个题外话。“发小”李泉溪曾提起他以前待过的一家厂子里,有一所谓“摘帽右派”Q师傅,在车间里整天戴着跟赵本山演小品时头上那样帽沿软耷的蓝布帽。泉溪说,从批判会上得知Q年轻时在洋行一手一只电话听筒,叽哩哇啦做买卖生意,扣在其头上的罪名是“买办”代理人。八十年代头上,Q师傅被叫去某宾馆,会会年轻时宁波老乡兼老同事包玉刚,大概是为统战添砖加瓦的意思。

这就让我从另一方面了解这位“海上之王”十分看重乡谊友情的古道热肠。

我是1981年大学毕业后入职西郊宾馆,据老同志说,此前一年的1980年包玉刚首次回沪下榻附近的“西郊宾馆·东院(1984年易名为“虹桥迎宾馆”),当时来了不少据称是七大姨八大姑沾亲带故亲的访客,包玉刚则按人头每人发十元票面的二十张(当时百元大钞尚未面世)。

那会儿普通市民确实没有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一般青工月薪不过三十六只大洋。两百块钱,当年还真不是小数目。我值班的那一天同样遇上了类似情形,当时我正忙于为包先生发传真,门岗来电话告有访客。忙得脱不开身的包先生让助手问明人头数,如数发放……

包玉刚“全家福”,前排中为包玉刚老俩口。 

回过头来说说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亲力亲为促成首都“兆龙饭店”建成的故事。

1980年3月,包玉刚第一次正式访问祖国内陆,在北京受到了隆重的礼遇,而他最想见到的人是邓小平。对商机极为敏感的包玉刚,早在1977年就注意到邓小平关于中国船舶要打进国际市场的英明决策。

邓小平亲切接见包玉刚。

长年从事海上航运的包玉刚,巨型海轮是其赖以生存发展首要装备,如果国内的船厂能够制造,无论从民族大义,还是对血脉相连的同胞情来讲,订单首选理所当然是国内制造厂商。包玉刚心里很清楚,民族品牌的“巨无霸”海轮,打入国际航运市场不啻为世界华人“长脸”?何况,在商言商的他不是没有出于造价成本的考量。

一年后的1981年7月6日上午,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邓小平健步迎向包兆龙、包玉刚父子,笑容满面地握着他们的手说:“我们早就应该见面了!”虽说是初次见面,但宾主双方立刻像老朋友似地叙谈起来。交谈间,还序了年龄,包兆龙86居长,邓小平那年77岁,包玉刚63岁。小平拍了拍包玉刚的肩膀说:“还非常健壮呃!”

包玉刚夫妇早年相片。

包玉刚简单介绍了自己的航运经历,并向邓小平汇报说,拟在上海造船企业订制6条大船的计划。邓小平非常高兴:“那好啊,你帮我们把这事搞起来嘛!”

对包玉刚来说,从这第一次会面就深深感受到了邓小平的政治魄力和人格魅力,感受到了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雄才大略和务实作风,而这一切都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向心力。

就在邓小平接见包玉刚的前一年,也就是1980年3月包玉刚来京谈合作造船时,华国锋和几位副总理都接见了包玉刚。包玉刚提出:父亲包兆龙和我本人愿捐赠1千万美元给国家旅游总局,用以在北京建造一座现代化高规格的旅游饭店和办公楼,建成后归旅游总局管理与使用。

3月21日,包玉刚又亲笔给华国锋总理写信,再次表达上述愿望,并且小心翼翼地表示:“我只有一个要求——父亲已经八十多岁了,饭店就叫兆龙饭店……”另外,在邓小平这次会见之前的1981年1月,包玉刚在广州和柴树藩部长商谈合作时又表示愿意向上海交通大学也捐赠1千万美元,用来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惟一的要求也是以包兆龙命名……

然而,令包氏父子始料未及的是,他们的热心肠遇到了冷面孔。当时的思维习惯是:难道我们要接受一个资本家的捐赠?而且还要用私人名字作招牌。尽管卢绪章为局长的国家旅游总局在1980年4月和1981年5月两次给国务院打报告,尽管国务院两次都批准了,但眼看包玉刚都要来了,那张1千万美元的支票还是没有人敢接手。

报告终于摆到了邓小平的面前。小平发话了:“用他一个名字,也没有关系嘛,为什么不可以?人家有贡献也可以纪念啊!别人不同意,我来替他题字。”不久,邓小平批示:“兆龙饭店问题是政治问题,包玉刚捐献一千万美元,并非投资、合营,搞得不好,谁还来呀!请国家旅游局在北京最好的地方给包玉刚建一个饭店。”包玉刚闻讯后,说:“好!我马上把支票送过来。”

转眼就是包玉刚父子到京的日子。1981年7月3日,包氏父子一行9人来到北京,这是包兆龙老先生几十年来第一次来到自己国家的首都。

邓小平接过了包玉刚当面捐赠的1千万美元的支票,并且践诺题写了“兆龙饭店”。不仅如此,还破天荒地出席了“兆龙饭店”的签约仪式。一年后的1982年11月11日,包兆龙去世。他一定欣慰有个人终于帮他圆了自己为祖国做了一点贡献的夙愿。

北京兆龙饭店外景。

五年后的1986年初夏,包玉刚满心喜悦地再次来到上海,为他在上海订造的新船命名、剪裁。此次航运巨子下榻仍是他所钟情的“西郊宾馆”紫竹楼,那年我已调任西郊宾馆上级单位东湖集团。

抑或是国内巨轮“第一单”,包玉刚格外上心,他盛情邀约菲律宾马科斯总统夫人同机到达。稍后,同样应邀而来的巴西总统夫人也抵达了上海。据说,按港人追求吉利的想法,女士剪彩于实业有吉庆之兆,天晓得那是怎么一回事。

上海方面也同样重视包氏造船“第一单”,毕竟已迈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客户至上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我随集团总经理葛非参与了此次接待工作。葛总为尽地主之谊,特地嘱宾馆餐厅上具有宁波风味的菜肴。在葛非看来,包玉刚盛邀海外政要夫人一行来沪剪彩,主打包氏家乡美味佳肴,宾主双方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夫人伊梅尔达年轻时的照片。 

6月上旬的一个晚上,市领导在上海展览中心宴会厅为来自香港的富商举办盛况空前欢迎宴会。包先生向大陆订购载货巨轮,对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利好,可喜可贺。何况,船舶制造业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出口增长。

6月10日晚上,包玉刚先生在茂名路58号(原锦江俱乐部,现为花园饭店裙房)举行答谢宴会。作为参与经办的当事人,我清楚记得答谢宴共33桌,人均费用标准是100元,按每桌10人算,共33000元,倘将酒水和驾驶员的餐饮费用计算在内,估计要花掉4万元之多。

4万元钱拿到现在当然没有多大了不起,但在当时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的西郊宾馆员工的月工资平均只有50元光景,大老板一顿宴请相当于800人一个月的工资,这在当时是不敢想象的。席间,马科斯总统夫人唱了三支歌,据说比中国人唱得还好。

八十年代上半叶,“海上之王”包玉刚除捐建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大包兆龙图书馆外,又于1984年12月,包玉刚决定为他出生地浙江宁波捐资相当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外汇创办宁波大学。翌年5年9月,邓小平欣然为宁波大学题写校名。

邓小平欣然为宁波大学题写校名。

长河无声奔流去,唯爱与信念永存。1981—1984年,短短四年时间内,包玉刚的“三大义捐”无人望其项背,“港澳义捐第一人”实至名归。今年是包玉刚先生谢世三十年祭,笔者谨以此文遥祭这位有着浓厚乡谊情怀的商界菁英。

注:

①包兆龙图书馆建成于1985年10月。主楼18层,总面积2. 61余万平方米。设10个书库、12个阅览室、10个教师阅览室、60个研究、生阅览室,共有2400个阅览座位。其中DIALOG系统可检索美国洛克希德导弹和空间公司所属DIALOG情报服务公司拥有的文献和数据。该馆藏书以科学技术为主,造船、机电书刊资料尤为丰富。

②上海交通大学在修建包兆龙图书馆时,将捐款节余部分又在该校闵行校区建立一座以包玉刚命名的图书馆,于1992年4月落成,可藏书80万册,设9个阅览室,有1600个阅览座位。

邱根发文章推荐阅读

岁月往事 |  包玉刚,80年代港澳义捐第一人 

岁月往事 | 我和白桦忘年交

往事回顾 | 我们的班主任王慧敏老师

史海钩沉 | 西郊宾馆的前世今生

往事回顾 | 步入上海的“钓鱼台”

往事回顾 | 葛非: 小平当年对我说“去赚外国人钱”

往事回顾 | 石祝三与我结缘新华路

往事回顾 | 上海锦江集团创始人

新华路时光

音乐欣赏频道 《冬日微风》

美丽初冬,一曲唯美视听《冬日微风》祝您在整个冬季里:安康、幸福、快乐!

点击右下图标可全屏播放。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