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光阴 | 一条小马路承载的历史风云——我目睹的圆明园路的变迁(外一则)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外滩源”顾名思义,即外滩的源头,这一地区从时间上讲,拥有外滩地区最早建成的一批历史建筑;从空间上看,又是外滩的起点。从上海开埠起,1849年英国人最早在“外滩源”地段建造驻沪领事馆、商务和传教机构,继而从英国领事馆沿黄浦滩向南扩张,建设货运及游船码头,以及成片的滨水仓栈,逐渐形成了外滩风景线,带动了浦江西侧腹地的纵深发展,使老城厢的郊野在20世纪20年代演变成了繁华的新城区中心。“外滩”从某种意义上可谓近现代上海城市生长发展的摇篮,是上海开埠的起源点。

圆明园路北起乍浦路桥南堍,南至滇池路,全长不足500米。现在以“洛克外滩源”核心区之名,蜚声中外,整日熙熙攘攘。每当圣诞或其他洋节时,更是人满为患,成为一众潮人打卡之地。米其林餐厅和高价咖啡厅使这条昔日小街洋溢着浓厚的商业气氛。

七十多年前,我出生于此地时,这条小路却是异常静谧,充满人文气息。路的尽头是乍浦路桥,记得父母在世时,常称其为ni(上海话“二”的意思)白渡桥,因在其东边有座著名的外白渡桥。

桥的南面脚下,有一家“光陆大戏院”,当年它是同大光明、大上海齐名的头等影剧院。我记事时“光陆”已更名为“曙光电影院”,放映“苏联捕鲸队”之类的纪录片,票价只要5分钱。

它的旁边是真光大楼,这幢大楼当年是基督教浸信会的办公楼,当地居民习惯上称它为“浸信会大楼”,此楼由蜚声沪上的建筑师邬达克所设计。

真光大楼的对面是现在名为“新天安堂”的尖顶教堂,儿时似乎并不记得它的大号,只是简单称之为“教堂”。这座教堂几经变迁,记得2005年前,已面目全非,尖顶不见,里面是沪光灯具厂,车间里充斥着车床加工金属部件的刺耳声音和金属扬尘。大概在2005年后期,灯具厂迁出,新天安堂尖塔重现。

2007年我在杭州工作期间,读报得悉1月24日凌晨3时,一场大火烧毁了教堂残存的东侧礼拜堂,屋顶只剩下黑色的残木,岌岌可危。之后一直关注它的命运。

2009年2月,得悉新天安堂遗址被夷为平地,全部构件拆卸后进行“落架大修”。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重建完成,依原图纸东侧礼拜堂和尖塔恢复了历史原貌,据说作为民政局颁发结婚证的地点,现在是否启用不得而知。

新天安堂的旁边就是圆明园路的“主角”-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当时它占据着路的东边的绝大部分地块。还记得每天上午和傍晚,穿着镶有铜纽扣呢子大衣的两个中国籍员工按时把米字旗升起和降下,过程中好像没有其他仪式,静悄悄的。

从圆明园路看英国领事馆背面。

英国驻沪总领事馆的对面依次为兰心大楼,协进大楼和哈密大楼。兰心大楼同兰心大戏院系出同门,是中国近代戏剧起源地,因居沪外侨150多年前在此成立戏剧社,演出话剧而得名。

汇丰银行曾短暂入驻过兰心大楼。记得儿时常常在这里西人所开的基督书店橱窗前徘徊,观看“基督受难”“基督升天”和“最后的晚餐”油画。

兰心大楼的隔壁是协进大楼,我的出生之地。协进大楼是“中华基督教协进会”和“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办公楼,里面的住户都是“协进会”的职员。现在协进大楼的楼名全用简体,不是历史原貌。

记得当年的楼名“协进”和“楼”全是繁体,笔画很多,字体娟秀,但不知何人所题。那时宗教界的头面人物如刘良模和吴耀宗等常出入此地。据“宁波镇海区当代人物专题”介绍:刘良模,1909年生,浙江镇海(今宁波)人。

刘良模 ( 1909-1988 ),浙江镇海人。著名宗教界爱国人士、群众歌咏运动倡导人。193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抗战爆发后,广泛教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并灌成唱片开始发行。

193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曾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学生部干事、青年会军队服务部江浙支部主任。1949年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事工部主任,上海市第一至四届政协副秘书长,第三、四届全国青联副主席,上海市侨联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上海市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至六届全国政协常委。1988年8月2日在上海逝世。

吴耀宗(1893-1979),字叔海,广东顺德人,他是著名的宗教界爱国人士, 是中国基督教反帝爱国运动发起人。

吴耀宗,资料显示:1893年生,广东顺德人。曾在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习神学和哲学。历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校会组主任、青年协会书局总编辑。1950年发起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号召全国基督教教会和团体割断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实行自治、自养、自传。1954年当选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并多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常委。著有《没有人看见过上帝》,1979年逝于上海。

1950年6月,毛泽东和吴耀宗交谈。

协进大楼向南是哈密大楼,这幢楼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曾是“文汇报”的所在地,前面是编辑部,后面是印刷车间。每晚都能听到印刷车间有规律的“喳喳”报纸印刷声。大楼里住户极少,记得时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田志强曾居住于此。他家二女一子,曾同我的弟妹分别同学。

哈密大楼的南面是女青年会大楼,这幢大楼既有现代建筑的体型和轮廓,又有中国建筑特色。建筑的细部有众多石刻莲瓣须弥座勒脚,堪称中西合璧的经典。电影“三十而已”里王漫妮前男友的那家咖啡馆的外景位于女青年会大楼的一层。我记事时女青年会大楼是一家建筑设计院的所在。至今,此楼的楼名保存完好,是当年原物,不是复原品。

女青年会大楼再向南是圆明园公寓,儿时好像并不记得这幢楼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也没听说过有人如此称这幢楼,习惯上似乎被径直称之为“115号”。

洛克· 外滩源的改造规划和实施。

现在楼前的介绍说:“清水红砖,典型的安妮女王风格。”圆明园路上真正的居民楼就数此公寓,里面全是居民,没有单位入驻。记得中学时代的一位梁姓同学居住于此。梁姓同学,广东人,他的全家现已移民加拿大多年。那时似乎他的父亲在楼里开了一家电料行,电料行同居所在一起。

沿圆明园路继续向南,与北京东路交界处是安培洋行,其建筑风格与圆明园公寓大体一致,当年此处并不受人瞩目,里面好像是一家广告公司,现在摇身一变,成为鼎鼎大名的佳士得拍卖行的驻地。

穿过北京东路,东侧是新民晚报社。文革时期,圆明园路这条小路因文汇报社和新民晚报社的存在,变得异乎寻常的喧嚣,几乎每天都有游行队伍轮番上场,或报喜,或揪斗,上演许多大戏。

许多工作在这条路上的大人物以前从未谋面,此时却频频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文汇报社社长陈虞孙,总编徐铸成,新民晚报社社长赵超构(林放)和总编束纫秋当时都遭批斗,革命群众声声口号中我识别出了原本只在报纸上铅字印成的大名的真身。

离开圆明园路不远的外滩12号是汇丰银行的原址,1956年起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驻地。门前蹲伏的一对铜狮子,坊间传说很多。1958 年某日,人们突然发现铜狮子尾巴上有锯痕,引发许多猜测。

原汇丰银行大门前的一对铜狮子。

有人说是“为了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而锯。”实际上是一个无知不良少年为换钱所为,所幸其盗窃行为被及时制止,但锯痕已留下。

1966年,这对铜狮子差点被当作“四旧”送到冶炼厂回炉。回炉之前闲置于圆明园路英国驻沪总领事馆院外多时,我曾多次近距离观察锯痕,可证铜狮子尾巴被锯,确有其事。

经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努力,这对铜狮子最终被运到博物馆仓库。直至20 世纪80 年代,铜狮子才回归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成为陈列中的一大亮点。这对铜狮子不仅见证了近代上海远东金融中心的繁荣,也见证了上海历史发展的沧桑。

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海报。

文革之前,上世纪六十年代,圆明园路还因两部影响较大的电影在此取景,进入上海市民的视野。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在这条路上拍摄了一场“大雨”场景,记得片中几位主演都到了现场,当地上了一点年纪的居民至今津津乐道。

电影《战上海》海报。

另一影片“战上海”,拍摄的场景好像是“战士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衣露宿街头的镜头。其中并无主要演员现身,出镜的是一批配角。

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圆明园路,这条小路经历的华丽转身,从一个角度折射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

收到“双城两界游走者”的《一条小马路承载的历史风云_——我目睹的圆明园路的变迁》稿件,无意中引起版主回忆起十几年前为迎接世博,受有关部门委托编辑的这本画册,其中也有这一段类似的内容。现在看来远不及双城兄儿时记忆来的生动和详尽了。当时去那条路好几次,也拍了不少照片,现在拿出来放在这儿就算外一则,权作狗尾续貂吧。

双城两界游走者文章推荐阅读

岁月光阴 | 一条小马路承载的历史风云——我目睹的圆明园路的变迁(外一则)

往事回顾 | Lowe教授——记一位另类英国老师

光阴岁月 | “那个起草“破产法”的胖子走了已七年”——忆改革开放的理论先驱曹思源

岁月往事 |  “我不过把比较文学作为自己运用方法的一种”——我珍藏的钱钟书先生给我的复信

人生物语 | “轮子上的国家”的开车奇遇——我在美国学开车

往事回顾 | 酒伴岁月文铸人生

新华路时光

音乐欣赏频     韩风 (女)孩子们(G)I-DLE-《花》

点击视频右下图标可全屏收看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