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物语 | 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鲍丽丽:向着静雅而行

 新用户9030yrKZ 2022-06-20 发布于上海


作者简介

鲍丽丽生于1986年,祖籍安徽九华山。上海世博会茶仙子中国茶文化推广大使。十五岁,由九华佛茶进入茶世界,从此与茶结缘。痴迷一片树叶,辗转十余年以茶安身立命。好读书,爱传统,精于美,乐分享知茶懂茶,惜茶爱茶,化身茶仙子,游走欧洲,传播中国茶文化,将一杯茶的芳香带到世界各地,不遗余力。走进茶山,访问茶人,修炼茶心,上下求索乐此不疲,有所感悟。落笔成文,是写给茶的情书。

藏于无锡市博物馆的丁云鹏《煮茶图》亦属茶画珍品,不仅环境特别经,园中植物有玉兰花及各种草花,奇石,茶几上下还饰有盆石、兰蕙等盆景;画上器物更为丰富,器物材质亦见用心安排,有竹编茶炉、宜兴砂陶单柄壶、藤编笼子、宜兴陶壶、白瓷茶叶罐、白瓷茶杯、朱漆茶托、青铜香炉、朱漆香盒、螺钿方套盒、花石茶几、青铜豆形器、泉罐、茶食盖盒等等。

图片来源网络

01

向着静雅而行

第一次与茶相遇,我十五岁,在九华山一处宁静的庵内,跟随师太们学习禅茶。

那时,懵懂的青春刚刚打开第一页,一片叶子构成的世界,于我是陌生而新奇的。

清楚记得,当时一起去学茶的女孩有几十人,大家年纪相仿,一群十几岁的少女甫一进庵,欢乐的笑声瞬间打破了山的静寂,师太们微笑地看着我们,目光意味深长。

起初,大家怀着对茶的好奇,学习起来颇有热情。然而,山中的时光缓慢而单调。日复一日,每天不过是礼佛学茶,很多小伙伴打起退堂鼓,一个个离开了九华山。

二十人,十人,八人,五人……

最终,偌大的庙庵,只剩下我一个人。

说起来,应该是与茶有着很深的缘分,我不觉得学茶枯燥,反而是学得津津有味。转眼就到了冬天,一场大雪之后,九华山银装素裹,庵里积起皑皑白雪。我开始由理论到实践,学习注水。

老师带我来到院中,在雪地里放下一个暖水瓶,递给我一把大铁壶,我需要练是,把铁壶中的水注入暖水瓶中。

于是,酷寒的冬日,院子里便有了这样一幅图景:一个倔犟的小姑娘提着装满热水的十几斤重的铁壶,笨拙地往暖瓶里注水,手颤颤巍巍,热水倾洒到外面,雪化了。

不需要老师监督,雪是最好的见证,只有周围的雪没有融化,保持洁白,我才算及格。可是,如是练习了十几天,除了肩膀酸痛,只要我提起水壶,雪还是很快就化掉了。

又一场大雪,天气愈加寒冷,我再一次提着铁壶来到了院子里。

一个年迈的师太看在眼里,大概觉得这个女孩固执得有点傻气,生起了恻隐之心。她走过来,接过我手里的铁壶,把满满的一壶水倒出去一半,又交到我手里。

她说,孩子,你提着满满一壶水,那么沉,肯定会洒到外面去,现在壶里的水少了,你再试试。

果然,壶轻了,注水就稳了,这次只洒出去了一点点。

就这样,从半壶水开始,注水变得不那么难了,然后,加一点,再加一点,直到加满,我可以提着满满一壶水,稳稳地注入到暖水瓶里。

那一年的冬天,九华山的雪一场又一场,漫山遍野,是银色的世界。我提起一把小壶,举轻若重,缓缓把滚烫的热水注人杯中,蜷曲的干茶起舞旋转,水中一片翠绿。

茶醒了,活了,我第一次走进了甘美鲜活的茶心,那一刻,心是静的。

茶是有生命的,它的第一次生命绽放于枝头,又在制茶人手中完成第二次涅槃,它的第三次生命,则要靠泡茶人唤醒。

当我一次次与一杯茶相对,会忍不住想,这杯茶,它从何而来?千百年来,无数的茶人是怎样对待它的?

作为茶的传播者,泡好眼前的一杯茶很容易,弄清楚这一杯茶的来路和去处却不简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梳理,把这杯茶放到国际视野中,去思考它在当下的意义,它能够产生的影响。

能够解答我的疑问的,是浩瀚的饮茶史,我便在时光的长河中溯游从之,没想,却是一次次乐此不疲的奇妙旅程。

茶是苦的,因有治病的功效,被老祖宗当作药吃了数千年,生吃、煮食、调饮,“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种说法多少有些自我安慰的意思。

大唐如歌,慷慨激昂,南北文化碰撞融合,成就唐代文化的绚烂。盛世之下,茶这一片树叶,终于有了清晰的面貌。陆羽写下《茶经》,茶便有了自己的坐标。

唐人对待茶是非常郑重的,盛行于当时的煎茶艺不但有考究的器具,对于煎茶之水,及炙茶、煮水所需薪火也有严苛的要求,而且,煎茶时,水沸的程度也影响着茶汤的滋味。

只是,这一盏茶汤,依然需要加入盐巴调味,以遮盖它的苦涩。唐人煎茶,饮下的却是调和之味,一如大唐文化的璀璨,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合奏而成的交响。

我原本以为、宋代的生活是严谨朴素的,不是说这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么,这样的时代,一杯茶的位置又在哪里呢?

此图以重屏的方式表现了园林品茗的悠闲情趣。绘园林竹蕉中,一文士卧于榻上,右手挥塵,左手拈书卷做思考状。后斜置一阮,榻后案上有茶盏和文房用具,点明作者所好。榻右有二婢女随侍在侧,一人持扇,一人恭立。文士榻后为一屏风,屏风上画一高士坐于榻上,若有所思。座榻旁有二人在点茶,一人俯身,手持风炉上的茶铛,一人准备在桌案上的茶盆中点茶,桌案上还放有汤瓶、带托茶盏、茶瓶和水罐等。另有一人双手捧盘香,侍立于高士身边。榻后又有山水画屏风。这种画中有画又有画的构图,称为“重屏图”。

元  刘贯道《消夏图》卷绢本设色  纵29.3厘米 x 横71.2厘米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图片来自网络)

然而,当我翻开宋代的历史,走近彼时的生活,不得不惊讶于宋人极致的生活美学。原来,宋代举国上下是非常富有的,宋人对生活是有极高的要求的。单从一杯茶看,点茶艺之美,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

龙团凤饼无比精美,建盏汝窑美在自然天成,点茶成汤,幻化如戏,则有技艺之美。此外,纸窗屋檐下,焚香挂画,插花点茶,美,对宋人而言,无处不在。

这是一个具有审美高度的时代,尊贵无比的徽宗皇帝都亲自点茶、画茶画、写茶论,沉溺其中。

美,让人着迷,也让人脆弱,宋朝画上句号,美也暂时写下了休止符。

从明朝开始,告别饼茶,迎来延续至今的散茶时代。每每思及明太祖颁布“废团改散”的政令,我都会对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遥遥致以敬意。

散茶改变的不仅仅是茶叶本身的形态,它引发的是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制茶的方式、饮用的方式,以及相对应的器具,在明清两代,不断革新。炒青绿茶出现了,泡茶艺出现了,紫砂壶出现了,盖碗出现了,六大茶类出现了……

我发现,随着泡茶艺的完善,饮茶变得更为简单,制茶变得更为多样,一片简的叶子,在人们的手中,大放异彩。这时,茶是香的,也是甜的;苦涩,成为可以忽略的隐约之味。

中国茶的文明,是人类战胜一片叶子苦涩的历史,这一历史,终于在明清写成。

茶来自天然,明清人饮茶,也更追求天然的雅境,无论是茶室的布置,还是饮茶于山野之中,他们都更注重环境的清雅。三五好友,茂林修竹旁,煮水泡茶,闲闲而谈,何其雅也!

唐代是调和之味,宋代是极度之美,明清追求雅境,最终,每一个饮茶之人,都能在一盏茶汤中寻得几许静意。

处处留心,时时留意,中国茶的历史我读了又读,翻了又翻,最终读出四个字:和,美,雅,静!

本书中的《史学志》是追本溯源,探寻一杯茶汤过往的历史;《美学志》是立足当下,讲述我对待一杯茶的态度,以及唤醒一片叶子的生命时,遇到的人,发生的事。

所谓茶心,其实就是生活之心,一杯茶,映射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时代的生活态度。

古人的生活无法复制,古典的生活态度却一直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读史使人明志,当我再次打量手中的那杯茶,它便不再是简单的一杯茶,它其实承载着中国人的生活理想。

国盛茶香,和生万物。在和美的时代,雅而静地饮下一杯甘美的茶汤,大概是每个人希求的存在状态和生活方式。“和、美、雅、静”,是过去,也是现在,更是未来。

我相信,一杯茶,有着过去的中国,更有着未来的中国!

02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鲍丽丽

茶,这一片树叶的故事,不是从落入水中开始,而是从在枝头被采下,然后被直接含在嘴中咀嚼起

那一定是一个十分奇妙的时刻,采下树叶的这个人,他或许走了很久的路,走得筋疲力尽、口干舌燥;也或许,他不知食用了什么有毒的蘑菇、果子,整个人浑身难受、头晕目眩;还有可能,他只是有了片刻的闲暇,来到树林中漫步。树上的那一片叶子,覆着一层薄薄的角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当手指伸向它,毫不犹豫地采下,放入口中,这一连贯的动作,仿佛带有某种神谕的色彩。

一缕清新的苦涩之后,喉咙中涌出源源不断的津液,散发出奇妙无比的甘甜。原本昏沉的头脑顿然清醒过来,身体获得了说不出的力量。这一片叶子,带来了某种无以言表的愉悦。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中这一句颇有神话色彩的记载,其实反映着这样一个事实:茶,是远古时期的药。

漫长的含嚼历史是茶之为饮的前奏,这种服用方式应该持续了很长时间。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一片树叶一次次唤醒身体的疲惫,驱除恶劣环境造成的各种微毒,它是祖先眼中的神草。

古时候,人类生活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生嚼茶叶的习惯之所以能够被煎煮服用取代,是因为人们发现了火,发明了陶制品。

一片叶子落入煮水的陶罐同样是偶然的,那或许是一次掺杂其他叶子煮食的尝试,却意外地发现,茶经过煎煮,虽依然苦涩,却滋味浓郁,功效也略有提升。

自此,茶与水相逢,开启了茶作为日常饮食之用的新时期。

这时,茶不仅仅是药,也是菜,吃茶的目的,一来为解毒,二来也可增加营养。正是因为利用频率的增加,文献中开始出现它的身影。

《尔雅·释木》中载有“槚,苦荼”,郭璞所做注为:“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荼。”《诗经》中也写道:“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古籍《桐君录》中,则有茶与桂姜同煮而食用的记载。

晋代常璩所作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书中还有巴人栽培茶树的记载。

这无一不是在说明,古人不但经常将茶与饭菜同煮,而且开始注意到如何调味,让茶汤更为适口。同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茶树,开辟茶园。

秦汉时期,茶依然以熬煮的方式饮用。当时,茶叶已开始加工成团饼状,晒干或烘干后存放,饮用时,将块状茶捣碎,放入壶罐中熬煮加葱姜或其他香料调味。

此时,茶不仅仅是药用之神草,也不仅仅是食用之菜,它还是待客之汤饮。

秦统一全国后,巴蜀一代的饮茶风尚由西向东蔓延,西汉时期,茶成为宫廷官宦人家的高雅消遣。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这种说法大体不错。

王褒所作的《约》,其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表述,经考证,“荼”即为茶。这一篇本意为调笑仆人的小赋,无意中却为中国茶文化留下重要的证据。所谓“烹荼尽具”意为煮好茶,并备好洁净的茶具,而“武阳买荼”是指要赶到临近的武阳去购买茶叶。武阳是今天的四川彭山县双江镇,当时是出好茶的地方。

茶在当时已经是可以贩卖的商品,人们已经有好茶的概念,可见西汉时,煮茶饮用在上层社会已经盛行。

三国时期,生活方式伴随战乱而交融,饮茶之风进一步发展,茶的独立性得以彰显。如《三国志·吴志·韦曜传》所载,吴国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设宴来客需饮酒七升。但因大臣韦曜博学多识,格外受孙皓器重,他酒量有限,不过两升,每当勉为其难时,孙皓便“密赐以代酒”。

此时,茶已可代酒。

晋人张华在其所作《博物志》一书中明确写道:“饮真茶,令人少眠”。关于茶的提神功能,在当时已被承认。

陆羽在《茶经》中援引敦煌僧人单道开的故事,大意是单道开一年四季,不分寒暑,常服用丹药,药有松、桂、蜜气,所饮则茶苏而已。茶苏乃是茶与紫苏调和的饮料。

素好隐逸的单道开修行七年,逐渐达到冬能自暖、夏能自凉、昼夜不眠,后移居到河南临漳县昭德寺,设密室坐禅,经常饮茶提神。后百岁而卒。

在晋代,茶依然是十分苦涩的,并不被大多数人能接受。《世说新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王濛好饮茶,人至辄命饮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云'今日有水厄’。

王濛当时官至司徒长史,他很喜欢饮茶,不但自己喝得不亦乐乎,来了客人也要拉人家一起同饮。以致打算去他家拜访的人都有些害怕,每次出门前,戏称“今日有水厄”。

喝茶,竟然成为一桩受罪事。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晋人因为茶挨过板子,这个人叫陆俶。陆俶的叔叔陆纳官至尚书令,是个以俭德著称的人。一般情况下,陆纳招待客人只有茶果。一次,大将军谢安要来拜访陆纳,侄子陆俶擅自做主,备下了丰盛的佳肴。谢安走后,陆纳大为光火,责备陆俶“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认为侄子坏了自己俭朴的名声,命人打了侄子四十大板。

茶性俭,一碗茶汤,代表着主人的清廉品格。因为取佳肴而代茶果,挨了叔叔的打,陆俶是史上第一人。

历经两晋、南北朝的动荡,东西南北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中朝着更为融合的方向发展。一碗茶汤,煮了又煮,面目逐渐清晰,由少数人的私好饮品变为愈加普遍的饮品。

茶,超越了茗粥、茗菜的范畴,而成为添加桂、姜、盐等调味的饮品,添加佐料是为了降低其苦涩,增加其风味。

《洛阳伽蓝记》中,有一场茗茶与酪浆孰优孰劣的争论,很有趣。

“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浆等物,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肃一饮一斗,号为漏卮。

经数年以后,肃与高祖殿会,食羊肉酪粥甚多。高祖怪之,谓肃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茗饮何如酪浆?’肃对曰:'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以味言之,甚有优劣,羊比齐鲁大邦,鱼比邾莒小国,唯茗不中,与酪作奴。'”

肃,即王肃,曾是南朝齐国的秘书丞,父亲王奂被齐国误杀,王肃便奔逃到了北魏。王肃聪明有谋略,被魏高祖孝帝封为大将军长史,屡获战功,后官居宰相之位,还娶了魏国的公主为妻。

在南朝时,王肃喜欢饮茶,逃到北魏后,仍然保持着饮茶的嗜好。因他茶不离手,被当地的士子取笑为“漏后”,意思是王肃迷恋茶如酒鬼好酒,像怎么都喝

不饱的酒漏子。

在北魏待的时间长了,王肃也吃当地的羊肉奶酪,高祖见他吃得并不少,就问羊肉与鱼肉、茶与奶酪相比孰为优劣。王肃认为羊肉是陆地产的美味,鱼是水中的至美,可以并称为珍味。至于茶,其滋味大概在奶酪之下,只能给酪浆做奴隶。

后来,人们便把茶戏称为“酪奴”。

一片树叶,从第一次被采下咀嚼服用,到落入陶罐中,熬煮成汤,是一段无法计算不能考证的时光。而这片树叶,混同其他菜蔬,以茗菜、茗粥的面貌被食用,同样是一段漫长的时光。

茶之为饮,是经过了一次次被审视被思量并最终做出选择的结果。那些留在文献中的名字,他们参与了选择的过程,虽只留下惊鸿一瞥,却是茶饮品属性确立的真正推动者。

谁谓茶苦,其甘如荠!一锅茶汤,苦涩中蕴含着甘甜,在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时间长河里,激荡起一层又一层不曾消散的涟漪,这涟漪终将汇聚成波浪,汹涌而至。

《浒溪草堂图》描绘了高木浓荫,掩映草堂,溪水如镜,群山环抱之景致。近处草堂敞轩,二文士于案前对坐,相谈甚欢,侧室的风炉前,二子备茶侍奉。画法秀润,意境清幽。此画是作者六十六岁时所作,描绘的是吴邑沈天民的浒溪草堂。既反映了草堂主人淡泊明志、不追逐名利的品格,又体现了主人热情好客的秉性。此画款识“徵明写浒溪草堂图”,后幅有诗题并识云:“乙未腊月为沈天民作。”《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明 文微明《浒溪草堂图》(局部)1535年卷纸本设色

纵26.7厘米 x 横142.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片来源网络)

本文摘自鲍丽丽所著《雅静 茶心与演绎文明》一书。如涉及版权,留言告知即删。

新华路时光

音乐欣赏频道   一首英文版《女人花》献礼女神们,祝日日快乐!

点击视频右下图标可全屏收看

END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