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作者回忆亲历亲为苏州河治理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让人感慨万千,肃然起敬。 1997年1月1日元旦上午,“苏办”副主任张载养(左一)陪同副市长、苏州河整治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夏克强(前排左二)等,视察苏州河沿岸整治“样板段”。 水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命脉,河流是许多城市兴起和发展的源头。古今中外,都有“城以河兴,河以城名”之说。世界上大多数著名城市都有河流贯穿其中,很多还被称之为“母亲河”。上海也不例外,以前苏州河穿越上海,是泄洪、航运的主要通道,黄浦江是其支流;以后由于淤积严重,影响泄洪与航运,拓宽了黄浦江,连接长江,通往东海,苏州河反转成了黄浦江的支流。当然,这是很久以前的事。 如今的苏州河依然还有辅助的航运、泄洪功能,但似乎更多的成了城市景观,河水清洁,两岸建筑密集,商业兴旺,环境优雅,成为兴业宜居之地。新生代的上海人和各地来沪的新上海人,也许以为苏州河本来就是如此,一直都是这样。其实不然,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苏州河曾经“臭”名远扬,遭受过一“臭”遮百俊的难堪与窘迫,是在经历了艰难起步和持续整治之后,才旧貌换新颜,以如今的模样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了能为上海增光添彩的城市景观。 苏州河原名松江、吴淞江,是太湖入海的主要通道,在这块冲积而成的土地上,已经默默地流淌了上千年。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丝绸成了重要商品,连接当时中国丝织业中心苏州的吴淞江,也渐渐地被叫成了苏州河,天长日久,名声远扬。那时的苏州河虽不清澈见底,但也是水清岸洁,碧波荡漾,一副优雅的模样。 100多年前,上海为建造自来水厂,多方选址,几经比选,最后以苏州河水质最佳为由,把厂址定在苏州河边,将取水口伸向苏州河。然而,此番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随着岸边建起大批工厂、作坊,出现了许多码头、仓库、堆场,劳力和居民也逐渐在此集中。 那时没有什么环境保护意识和措施,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随意向河中排放,水体遭到严重污染,自来水厂也被迫搬迁。五六十年代苏州河水体局部出现黑臭,以后每况愈下,到七十年代几乎全线终年黑臭。从位于河口的上海大厦往下看,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有一条十分明显的黑黄分界线。 家住附近的学生绘画苏州河,竟然十分直观地将河面涂成了黑色。那时,路过的行人不愿依河行走,沿岸的大楼和住户都不敢开窗。一些“老上海”甚至还留有这样的记忆,乘公交车经过苏州河,乘客们马上会喊:“上桥了,关窗关窗”,如果关窗稍慢一些,就有一股恶臭扑面而来,弥漫整个车厢。那时的苏州河,真的成了内外闻名、大煞风景的“臭水浜”,人见人厌、都想远离的“垃圾河”。 ![]() 整治的动因与前奏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上海正饱受住房困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三座大山”的困扰。而环境污染的痛点,正是苏州河黑臭。为推进改革开放,也是为上海纾困,党中央、国务院于1990年初作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决策。乘着这一强劲东风,上海开始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宏伟进程。 苏州河整治无疑是这一进程的“重头戏”,也是“硬骨头”。整治从何入手?首先启动的是“苏州河合流污水工程”。这一工程是将原来直接排入苏州河的,苏州河沿岸7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200多家工厂和众多餐饮企业以及200多万居民的工业和生活污水,通过一根根支管收纳截流,再汇总到直径4~5米的总管,经过初级处理和泵站增压,输送到长江竹园口,深水排放,以期自然稀释,修复净化。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并非治本之策,不算很好的治污办法,但在当时已是决心很大、投入很多的重大决策和重点工程,投资16亿元,敷设支管、总管100多公里,成为苏州河整治的重要前奏与不凡开端。 合流污水工程于1988年8月正式开工,历时近5年,于1993年一期工程通水运行,处理能力逐步扩大,最高日处理能力达140万吨。这一举措历史性地终结了对苏州河的进一步污染,为河流水质逐步改善、水体功能部分恢复,提供了可能。 虽然一时间,苏州河黑臭状况的改善并不明显,但却为苏州河的进一步综合整治奠定了重要基础,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 ![]() 苏州河整治的重要契机 苏州河整治列入了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重要项目清单,合流污水工程也已竣工投入运行,但总体的整治进度同实际需要和各方面的热切期盼相去甚远,别说专业的监测数据,只要走近苏州河看一看、闻一闻,脏乱与黑臭状况还是不忍目睹。 那时,我已在统管全市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市建设委员会工作。1995年任市建委秘书长,1996年改任市建委副主任,都是分管城市管理工作。包括苏州河整治在内的环境保护,是当时城市管理的重中之重。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两件事成了加速推进苏州河整治的重要契机。 一件事,1995年11月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在厦门召开环境保护专题会议(重点是水污染治理),出席会议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丙乾特别对上海的苏州河污染发声,提出必须加强力量,加快整治。后又确定,1996年4月全国人大要来上海作水环境保护的执法检查。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对于上海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苏州河整治。上海感到压力山大,觉得必须增强力量,加快进度。 另一件事,国家已确定2001年由中国承办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脑会议在上海举行。上海需要配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其中包括会场装修、交通组织和环境整治等。环境整治又涉及到苏州河,届时各国嘉宾和记者汇集上海,苏州河是个躲不开、避不了的热门地点和话题,总不能再以黑臭的面目示人吧。这又是一个巨大压力和紧迫任务。 面对双重压力,上海市委市政府毫不退缩,勇于担当,果断釆取了加强领导、明确目标的重大决策,有力地推进了苏州河整治工作。 ![]() 加强领导,明确目标 压力能否变为动力,态度与决策是关键。只有迎难而上,积极作为,才有转机和希望。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苏州河整治工作的领导,并集思广益,明确苏州河整治的主攻方向和分步目标,对苏州河整治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市委书记黄菊直接重视、亲自关心苏州河整治工作。市委市政府于1996年6月,决定成立由徐匡迪市长任组长的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副市长夏克强为常务副组长(1998年2月由时任副市长的韩正接任),市建委和各有关部门均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苏办”),直属市建委管辖,市建委主任张惠民兼任“苏办”主任。我作为市建委分管城市管理的副主任兼任“苏办”副主任,负责日常的组织、联络工作。 葛惠珍、安呈瑶、张效国等多位同志,也先后担任过“苏办”副主任。其实,在此之前,还有过为时很短的由夏克强副市长领衔的苏州河治理领导小组,在市环保局下设办公室(后俗称“小苏办”),为苏州河治理做了不少前期准备工作。市委市政府这一加强组织领导的有力措施,标志着苏州河整治的领导体制正式形成,表明了上海加强苏州河整治的坚定决心,也大大增强了苏州河整治的统筹协调能力,开创了苏州河整治的崭新局面。 ——明确奋斗目标。对苏州河整治的重点和目标曾有过两种不太相同的意见,一种倾向于按照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坚持高标准,实施“大手笔”整治,既治理污染、又美化环境,把苏州河建成“东方的、上海的塞纳河”。 另一种则是主张从上海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分步推进,近期先实现较低、可及的目标:消除水体黑臭,整顿脏乱环境,增加两岸绿化,简言之就是“先净化、绿化,再作美化”。 经过广泛、充分的讨论,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对苏州河整治的目标和措施逐步趋于一致,汇总归纳,提出“截流、治污、清淤、引清、绿化”的十字方针,形成整治工作“两步走”的总体构想:第一步(到2000年)基本消除黑臭,整洁环境,增加绿化;第二步(到2010年)市区河段中重现鱼虾,逐步推进两岸的样板段建设;以后再进一步拓展,由点成面,由段连线,形成亲水、繁华、宜居的优美环境和景观,把苏州河及其沿岸打造成上海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底提出、上报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 推进整治,初步成效 水环境特别是河流的保护,必须十分重视,且要超前安排。“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教训深刻,难度和代价都很大。闻名遐迩的塞纳河和泰晤士河是这样,苏州河也如此。对苏州河的整治,特别是初始阶段,我们感觉问题千头万绪,一时不知从何入手。 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摸清情况。“苏办”的同志自己实地走访,并组织力量调查,基本摸清了苏州河污染源的底数。污染的大头是工业污水,建设合流污水工程时已将大部分的工业污水纳管截流,但仍有“漏网之魚”,后又查获44个工厂还在直接朝苏州河排放污水,被坚决叫停,封堵排放口,纳管截流。 垃圾粪便船只装卸、运输途中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有时简直像“天女散花”,不少都散落到河面,污染水体。苏州河支流的黑臭程度更甚于干流,6个支流区域就有3000多个污染源。 “苏办”多次组织乘船巡航苏州河,黄菊书记、徐匡迪市长和夏克强、韩正副市长,以及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也一同参加视察。“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一路过去,两岸不少排放口排出的污水,不只是黑脏,很多是五颜六色,十分触目惊心。码头、船只、岸边、岸上,也是肆无忌惮,乱象百出。我们请电视台摄像记者随船跟拍,回来后制作成巡察专题片,召开沿岸各区和有关单位会议播放讲评,集中曝光“施压”,“派单”限期整改。 苏州河整治,包含水域和陆域两个方向。水域治理,由市里负责;陆域清理,由各区分担。要求沿岸各区自选一段不少于200米的岸边,试建整治样板段。说是“整治样板”,其实十分简单,就是“拆违+绿化”,拆除违章建筑,清洁平整场地,适当布置绿化。 第一块陆域样板段选在黄浦区,靠近外滩的乍浦路桥至河南路桥之间的南苏州路,长约600米,宽15~16米。到1997年底,已建成了四块规模不一、各具特色的滨江样板段。虽然气味依旧难闻,但原来很脏很乱的地方,已经可以走近、停留了,这终究让人看见了变化,感觉到希望。当时,每个样板段的竣工开放,都被当作喜事,周边居民都会过来热闹一番。 苏州河整治是个系统工程,还有其他许多工作在同步推进。比如,底泥处理,很多污染物逐年沉淀、长期积蓄到苏州河底,是否要处理?如何处理?何时处理?这些都是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而且常有争议。 有趣的是,我们曾用挖出的底泥,送到宜兴的一个陶瓷研究所,烧制了一个美少女在梳理头发的陶瓷工艺品,取名《梳理》,寓意苏州河治理,在1997年全市科技节上展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又比如,综合调水,苏州河是潮汐河流,每天五个小时涨潮、七个小时退潮,如何根据这一规律,通过涨潮关闸、落潮开闸,来增强水动力,调节河水的流速与流向,也作了多次试验,发现了一些可循、有效的规律,使综合调水成为苏州河整治的辅助手段。苏州河整治专业性较强,还有很多专门、独特的治理举措,恕我不一一细说。 苏州河整治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只参与了其中很短的一段时间,从1996年初到1998年末,总共不到三年,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但由于这是苏州河整治艰难起步的初始阶段,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五六年,许多攻坚克难的动人情景还历历在目,很多同事为之辛勤付出、无私奉献,作出许多不凡贡献,也经常浮现我的眼前,让我始终难以忘却。在此,我要向当时一同愉快共事,给予我很多支持和帮助的“苏办”同仁,葛惠珍、安呈瑶、张效国、匡桂云、朱锡培、杨钟英、林卫青等,表示深深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 如今苏州河已面貌一新 1998年10月,我调任卢湾区区长,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虽然艰辛、但已初见成效的苏州河整治工作。而后,无论身在何处,都一直关注着苏州河整治的每一个可喜进展,赞叹其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如今苏州河已面貌一新,绝对无法想象曾经的黑臭和不堪的脏乱,“不能把苏州河的污染带到21世纪”的梦想也已实现;忽见河中鱼儿出没,也不再意外新奇,似乎这是本来就该有的自然景象;乘船顺流漫游,两岸新老建筑风采各异,一座座桥梁仪态不凡。2000年就曾在苏州河口试着举行过一次赛艇比赛,引起轰动,又感觉奇葩;2004年后,每年举行一次龙舟邀请赛,盛况空前,已习以为常。 苏州河两岸42公里岸线已经贯通。临近黄浦江的河口无疑是最佳观景点,百年外白渡桥和外滩“四件套”尽收眼底,一目了然。坐落于苏州河大转弯处的梦清园,曾经是苏州河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如今绿树成荫,碧水环绕,成为以亲水性、大绿量为特征的环保主题公园。 苏州河畔的百年老校—华东政法大学,也为苏州河整治敞开胸怀,河流紧贴校区,校区引入“河景”,滨河的历史建筑活化重生,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合提升。 苏州河沿岸四处都有“河畔会客厅”,人们可以在和煦阳光下、习习微风中,吃点蛋糕、喝着咖啡、聊聊人生…有的地方甚至还成了天然“婚纱摄影棚”,每天都有衣着艳丽、满脸喜气的姑娘小伙,摆着姿势,留下倩影。夜幕降临,苏州河的夜晚更加亮丽可人,你有怎样的想象,就有怎样的美景。 苏州河是走近上海、了解上海的一把钥匙,也是探视上海过去、阅读上海现在、展望上海未来的一扇窗户。只要静心倾听,苏州河会告诉你很多很多;那番情意难了,苏州河会留在我们心中很久很久。 作者张载养授权本公号转载此文,特此鸣谢! ![]() 部分读者留言选载 将垃圾从苏州河底泥中分离出来,是一项技术难题,为此,水务部门专门成立了攻关小组。经过研究, 水务部门最后决定,底泥挖出后,全部运到南汇老港进行分离,先将垃圾与底泥进行一次分离;随后将底泥中的淤泥与污水进行二次分离。据介绍,底泥中分离出的垃圾都在老港垃圾场填埋、污水在经过处理后再利用;而淤泥则在沉淀后覆土,今年4月,我们会在上面覆上一层适合植被生长的土壤。未来,这些从苏州河中清出来的百年底泥,将被种上大量绿化,使其重新为环保所用。 不仅如此,遇到法定假日,疏浚工程的开工时间都会延迟至早上8点,以给居民一个安适、宁静的节假日早晨;而在中考、高考 期间,工程全线停工,夏季,船员放弃用小柴油机发电机发空调电,仅适用小电扇以减少噪音。尽量避免扰民,成 为此次清淤的一个主要目标。 总计130万方的黑臭底泥和各类垃圾,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疏浚完毕;与此同时,还要将清淤工作对苏州河沿岸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整个工程都坚持,挖出装在的淤泥不在苏州河过夜,为了防止淤泥扰民,整个工程中共使用了128艘300吨运泥船来回驳运。 经年累月淤积的黑臭底泥成分复杂,个别作业段短时可能出现水质黑臭现象,加上苏州河上桥梁众多,跨越河道且 埋设位置很不确定的管线众多,以及工程施工区域为人口密集的市中心城区等众多不利因素,水务部门在开工之初就多方征集 施工方案,采取多项全新的疏浚工艺和管理措施,努力减少底泥疏浚对周边市民生活和出行的影响,及可能带来的水体二次污染。 有这样一种说法,苏州河50年代可以淘米洗菜,60年代可以洗衣灌溉,70年代全线黑臭。当时的苏州河水是“黑如墨,臭如粪”。有的小孩说可以直接用苏州河的水当墨汁来写毛笔字。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处可以看见一条明显的黑黄分界线。经政府下决心,耗巨资,科学治理。从1998年动工,到2000年苏州河与黄浦江交汇处的“黄黑线”基本消失。到2012年苏州河综合治理告捷。苏州河水变得清澈。生态得到恢复。结束了27年鱼虾绝迹的历史。河里又重新见到鱼群游荡。到2020年底,苏州河两岸42公里岸线绿化全线贯通。数十年来,苏州河还河于民, 作为过来人,我们都知道治理苏河之难,之苦,之累!是一道世界级难题。作为中国最早被污染的河流之一,苏州河见证了上海工业的发展进程,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苏州河一度曾是当年上海一道刺眼的“风景”线,在国际上也有了 “名气”,直接接影响了上海的形象。它的成功治理怎么评价都不会太高。如今我们享受苏州河的好环境,我们就是要感谢像张区长这样的奉献者。 而今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42公里的苏州河,成了上海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的象征!我由衷地赞美为苏州河变身为最美河流而辛勤付出的张区长们!上海人民不会忘记您们的功绩!全国人民不会忘记您们的功绩! 苏州河改造的故事,感慨万千!我出生在曹家渡,也姓曹,平常讲是本地人。老家在三官堂桥堍下,现在叫江苏北路。老家就在苏州河畔,从小看着河浜、闻着河水味道长大。记得小时候夏天经常去河边,看淘气的孩子在河里嬉水,有胆大的孩子还从桥上往河里跳水呢。七十年代去了黑龙江垦荒,回家探亲时已觉苏州河又黑又臭,不堪入目了!此生和苏州河有缘,以后在苏州河边的黄浦区工作,现在又居住在苏州河边的新静安区,天天看着苏州河的变化。正是由于上海市委市府领导的魄力和毅力,正是由于张区长等一批勇挑重担、务实聪慧的领导干部,苏州河才有了今天清洌安谧的美好面貌!感谢那个难忘岁月的奋斗者们! 张载养专栏文章推荐阅读 新华路时光 音乐欣赏频道 疫情忧伤之中依然对幸福充满希望和憧憬 点击视频右下图标可全屏收看 - END - ![]() 新华路时光 xinhualu69 |
|
来自: 新用户9030yrKZ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