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堆排序介绍: - 堆排序是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设计的,也是一种选择排序,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属于不稳定排序。
- 堆,其实就是具有某些特征的完全二叉树。特点就是: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其左右孩子节点的值,这样的叫大顶堆;反之叫小顶堆。
大顶堆如果我们以图中黑色数字作为索引将值依次存到数组里,那么数组就是: 50, 45, 40, 20, 26, 35, 30, 10, 15
可以发现,arr[i] > arr[2*i + 1] ,arr[i] > arr[2*i + 2] 。 在用堆排序的时候,如果要升序,那就使用大顶堆,如果要降序,那就使用小顶堆。·· 2. 排序思想: 将待排序列构造成一个最大堆。不需要真正地构建二叉树,之前说了二叉树的顺序存储,这里就派上用场了; 将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此时末尾元素就是最大值; 将剩余的(n - 1)个元素,重新构造成一个堆,如此反复执行……
3. 代码实现: 首先写个方法,将树调整成大顶堆,具体步骤看代码注释: /** * 把以index为父节点的子树调整成大顶堆 * @param arr 数组 * @param index 非叶子节点的索引 * @param length 对多少个元素进行调整 */ private static void buildHeap(int[] arr, int index, int length) { // 保存index对应的值,其实就是要调整子树的父节点的值 int temp = arr[index]; // 开始调整,i就是index节点的左子节点 for (int i=(index * 2 + 1); i<length; i = (i * 2 + 1)) { // 如果左子节点小于右子节点,那就让i指到右子节点 if (i + 1 < length && arr[i] < arr[i+1]) { i++; } // 经过上面操作,arr[i]就是最大的子节点 if (arr[i] > temp) { // 如果最大子节点的值比父节点更大,就把这个子节点的值赋给父节点 arr[index] = arr[i]; // 然后就以刚才那个最大子节点为父节点,再循环进行调整 index = i; } else { break; } } // 循环结束,就是调整结束,要把刚才保存的父节点的值赋给当前节点,这才完成了父节点与子节点值的交换 arr[index] = temp; }
然后就可以写排序方法了,首先调用一次调整大顶堆的方法,然后将堆顶元素放到最后,此时最后那个元素就是最大的了,然后再进行调整,就可以少调整一个数了,具体代码如下: public static void sort(int[] arr) { // 遍历数组,找到非叶子节点,对以非叶子节点为父节点的子树进行调整 // (arr.length / 2 - 1)就可以找到完全二叉树的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 for(int i=(arr.length / 2 - 1); i>=0; i--) { buildHeap(arr, i, arr.length); } // 调整成大顶堆后,让堆顶元素与末尾元素进行交换,此时末尾元素就是最大值 int temp; for(int j=arr.length-1; j>0; j--) { temp = arr[j]; arr[j] = arr[0]; arr[0] = temp; // 交换完后,将剩余的(n-1)个元素再调整成大顶堆 buildHeap(arr, 0, j);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