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VM的位置:」 ![]() JVM是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的虚拟机,跟硬件没有直接交互。这也就体现了它跨平台的优越性。只要你这个操作系统能运行JVM,那么就可以运行java程序。 「2. JVM体系结构:」 下图为JVM的体系结构,灰色的表示线程私有,且该区域不存在垃圾回收,橙色的表示线程共享,且存在垃圾回收。 ![]() 「3. 类加载器ClassLoader:」 负责加载class文件,class文件中文件开头有特定的标识,随便写个txt改成class,jvm是不能加载的。classLoader的作用就是将class文件加载到内存中,并将这些内容转换成方法区中的运行时数据结构。通过classLoader加载后,就会生成类的模板,之后new实例的时候,都是通过这个模板生成。类的模板就放在方法区。 「(1). 类加载器分为以下几类:」
C++语言写的,加载的是jre中的rt.jar。为什么我们可以直接用Object类,为什么能直接用ArrayList类?因为这些类都在rt.jar中,并且通过启动类加载器加载到了内存中。
java写的,加载的是jre/lib/ext/*.jar。因为java编写之初没写那么多功能,后来陆续加了一些功能,就被称为扩展类,扩展类加载器就是用来加载这些类的。
加载用户自己写的类。比如我写了一个Test类,就是靠应用类加载器去加载。
用户可以继承java.lang.ClassLoader类,实现自己的类加载器,定制加载方式。 「(2). 类加载器之间的关系:」
打印的结果是: 「得出结论」:
「(3). 双亲委派机制:」 别把这个想得有多难,可以借用一句话辅助理解:“我爸是李刚,有事找他”。应用类加载器要加载一个类的时候,它会先让它的父亲扩展类加载器去加载,同样的,扩展类加载器又会让它的父亲启动类加载器去加载。启动类加载器如果没加载到,就告诉扩展类加载器,扩展类加载器如果没加载到,再告诉应用类加载器,这个时候才轮到应用类加载器加载。也就是说,孙子要办事先找父亲,父亲又找爷爷,能不自己动手坚决不自动动手。 「(4). 沙箱安全:」 为什么要用双亲委派机制?看下面的例子:
我自己新建了一个java.lang包,写了一个String类。运行却发现报错了: ![]() 我写的String中明明就有main方法,它却说没有,这也验证了双亲委派机制,说明加载的不是我自己写的String类,而是rt.jar中的String类。用双亲委派机制,在类路径相同的情况下,优先加载java自带的,这样就可以保证java自带的那些类的安全,保证它们不被污染,这就是沙箱安全。 「4. 本地方法栈:」 java有些方法底层是通过C语言实现的,这些方法栈java源码中都没有实现,并且有native关键字修饰。比如线程的start方法, 「5. 程序计数器:」 也叫PC寄存器,其实就是一个指针。比如在循环、递归的时候,程序要如何知道跳出这层循环后应该执行哪行代码,递归的执行是怎么个顺序?这些都靠程序计数器来完成,它可以让程序知道接下来该执行什么。 扫描二维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