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父亲节。虽是舶来之物,但毕竟引人感恩向善,过过也无妨。于是昨天发了一篇聊书法父子的文章——我爸爸是书法家! 由于文中讲到了苏轼与儿子苏迈苏过,一位书友留言道:苏洵看了没说话。 苏洵昨天没说话,但今天他说话了:你们崇拜的那个书法家,是我儿子!嗯,还有我孙子! 苏洵《白面渡帖》 1 如果说“我爸爸是书法家”带着些自豪,“我儿子是书法家”则充满了霸气。 苏洵,有资格这么说。当然,他还可以说,我儿子是散文家,我儿子是大诗人,我儿子是大词人,我儿子……因为他儿子苏轼身上的光环太多、太耀眼了。 苏轼是红极一时的明星,也是红跨千载、万人景仰的天才。天才是用来崇拜的,因为天生的,学不来。 而天才的爸爸苏洵,则是有迹可循的,励志的典范。他个人的光辉事迹,被毫无争议地写进古代小学语文课本——《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苏老泉就是苏洵,在27岁以前,他是个游山玩水、放浪形骸的公子哥。而这一年,他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专心读书。 27岁,是个特别神奇的年纪。在我27岁以前,一直用27岁的故事来“鼓励”自己:齐白石27岁才开始学画,着什么急?梵高27岁才开始学画,着什么急?苏洵27岁才开始念书,着什么急? 人生就是这样,岁月常常不是被自己蹉跎的,而是被榜样糟蹋的。我至今没有学画,因为还有榜样在前头激励着:金农50岁才开始画画,吴昌硕60岁才开始画画…… 说回苏洵。苏洵在27岁发愤读书时,觉得读书太简单了。读了一年多,他就希望中进士,结果不成;那就退而求其次,考个秀才吧,竟然也没考上。 考试失败的苏洵,忽然认清了自己。他本想说:我特么真不是考试的材料。但苏家天生的傲骨让他说的却是:考试真特么的不适合我。他取出写好的文章数百篇,一把火烧掉。从此五六年不写文章,而是闭门学经读典,思贯穿今,忽然一日,自语道:这回行了!于是下笔顷刻千言、纵横捭阖驰骋,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文风。 苏洵发愤读书的第二年,苏轼出生了。这个孩子多么幸运,他看到的永远都是一个勤学苦读的父亲,从未见过那个游手好闲的爸爸。 苏洵《白面渡帖》局部 2 随着苏轼、苏辙的渐渐长大,眉山三苏已经名满四川。当时这里的一把手张方平,把三苏尤其是苏洵,介绍给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嘉祐元年,也就是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在欧阳修的推荐宣传下,三苏的名声开始遍播天下。 转年,苏轼苏辙双双高中进士,三苏文名盛极一时。宋朝人开始模仿他们的文风,也开始模仿他们的书法。 苏洵书法并不出众,他的儿子苏轼虽然是大书法家,但他的字里面几乎看不出苏洵的影响。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假如真的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什么,想必他也不会说得如此云淡风轻吧。 苏洵的字流传不多,从仅存的两件手札看,还是很有味道的。而且,越看,越有味道。也许是少年贪玩,荒废了童子功,但字迹行间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令人不敢轻慢。 结体虽不如苏轼那样精致和谐,但点画转折处,偶尔露出的飞白与断笔,苍浑老辣。 四川自古就是个有故事的地方。但因为道路险远,直到蜀汉,刘备诸葛亮才完整地为四川奉上了文化名片。而到了宋朝,是三苏为四川贡献了第一张书法名片。 也就是说,在三苏出现之前,蜀地没有出过像样的书家。这不是我说的,是明朝的陶宗仪说的,他说蜀人本不能书,苏轼始以字画名世。不过,陶宗仪还说,苏轼虽然自称出于晋唐,其实只不过是把苏洵那点东西发扬光大罢了。 苏洵《致提峰监丞》 3 三苏当中,苏轼名声最大,但苏洵永远排在第一个。唐宋八大家,苏洵也排在苏轼的前头,没办法,谁让“我是你爸爸”呢。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苏洵厉害,还是苏轼厉害?有人说,废话,肯定是苏轼啊。这是结果,因为苏轼有个勤学苦读的老爸,还有个知书达理的老妈,他从小就是个学霸。但是别忘了,苏洵是半路出家,他可浪荡了20多年青春呢,假如他也从小这么用功…… 历史是没法假设的。但苏洵年近半百以布衣之身跻身王侯将相的圈子,全靠自己的文章见地,这一点,几乎无人可比。 当然,他在受到欧阳修等人赏识的同时,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排挤与无视。这其中,就有王安石。 王安石比苏洵小12岁,两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司马光的府上。司马光宴客,客人散后,只有苏洵一个人不走,他问司马光:刚才座上有个“囚首丧面”的家伙是谁?司马光说:此人是王安石,也是文人雅士,你没听说过吗?苏洵说:在我看来,这个人将来必乱天下,再圣明的君主,也得被他骗了!回家后,苏洵就写了一篇《辨奸论》,将王安石比作古时奸臣。而这时候,司马光还在翰林苑,王安石刚刚当官,苏洵还是一介布衣。 苏洵看不上王安石,王安石也看不起苏洵。两人终于相识了,有一次王安石向苏洵炫耀自己的神童儿子王雱,说儿子读书过目不忘,正等着苏洵赞赏,谁知苏老泉当即用眉山话回了一句:“哪个屋里的娃儿看书还要第二遍嘛!” 我们常说苏轼心直口快,可见是深得老苏神韵。因为出身布衣,苏洵仕途很不顺利,虽然欧阳修极力推荐,但当权者是富弼,此公每听说又举荐苏洵了,就用一句“姑少待之”搪塞。许多年后,两位都不在了。富弼的儿子富绍庭想请苏轼写一篇《富公神道碑》,但因为父辈这个过节,许久都不敢开口。终于不得已开了口,没想到苏轼立马就答应了。所谓过节,自己挺当回事,原来根本没往人家心里去。 三苏口碑如此之好,除了确实有才,恐怕也和他们的豁达大度有莫大关系。 是啊,有时嘴虽然损了点,但人毕竟是好人。 苏洵《致提峰监丞》局部 4 唐宋间文章高手如云,能跻身八大家,苏洵自然不是等闲之辈。 只不过,文化快餐的时代,谁还愿意读苏洵。 哪怕他的文章如叶梦得评价:“精深有味,语不徒发”;如曾巩评价:“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如欧阳修评价:“纵横上下,出入驰骤”…… 可是因为有了苏轼,很多事好像都不那么重要了。 哪怕苏洵不曾发愤读书,不曾文章盖世,不曾名震京师,哪怕他只是苏轼的爸爸,那也足够了。 那样,苏老泉就可以拍着苏轼的肩膀,坦然而不失骄傲地说:我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你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