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百多年前,它浓缩了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建筑、文化等精萃,迅速从一个小渔村化身为一座华洋杂处、万商云集的港口商埠,上演了一段叱咤风云的商贸传奇,曾被恩格斯称为中国“唯一有一点商业意味的口岸”。 在一百多年后,它退位让出“江湖”,却活成了海内外潮汕“胶几人”(自己人)思乡、流连、怀旧的大世界。 ![]() 大世界可以浓缩成小公园 小公园又可以“活”成大世界 这个传奇的地方 就是汕头小公园 《广东印记》和你一起穿越时空 回溯百年商埠繁华 走进海内外汕头乡亲魂牵梦萦的大世界 01 小公园的开埠史 小公园是一个地名,不是公园。 1860年(咸丰十年),英国首任驻潮州口岸领事坚·佐治(GeorgeW Caine)抵达潮州,被民众拒之城外,船甲板也被大石砸穿。就在他狼狈不堪地选择从韩江顺梅溪河口回广州时,一片细细软软的河口冲积砂洲进入他眼帘。 “这是哪里的天然停泊港?”他问。 “沙汕头,韩江出海口。”船夫回答。 “就把通商口岸定在这里。” ![]() (来源:网络) 同年,汕头正式对外开市,成为全国第三个、全省第二个设海关的口岸。美、英、法、德、荷、丹麦、瑞挪(瑞典、挪威二国为合设)、日、奥、西、意、比等国家纷至沓来,在汕头设立领事馆,开办洋行、教会、学校、医院。 自此,汕头开始了完全区别于其他近代开埠港口的、中西结合的城市进程,汕头港口逐渐取代樟林古港,从梅溪、廻澜溪——西堤——海关钟楼这道紧靠西港的弧形海岸线,逐步呈现“万国楼船”“云集鳞聚”的景象,汕头也超越了潮州城区,成为粤东的经济中心,又称“汕头埠”。 伴随着商贸发展,小公园赢得“通洋总汇”的美誉,地价也变得寸土寸金。 02 侨资影响下的地产 1921年汕头设市至抗战之前,是小公园的建设高峰期,当时市政当局提出了市政改造计划,并利用侨资加以实施,广大爱国华侨及有识之士在“实业救国”倡导带动下,纷纷投资建设家乡。 其中,澄海陈黉利家族在“四永—升平”、海平路、福合埕等地,兴建新楼房400多座。整条荣隆街和潮安街、通津街的不少楼房,都是祖籍潮安的荣发源家族兴建的。吴潮川华侨家族也在永和、永兴两条街道兴建楼房多座。 ![]() 《汕头市小公园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特征》一文指出,小公园能够在20年代末到抗战前夕全面建成,汕头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迅速发展是背景因素,而侨资在建设中起了主导作用,约占总投资的2/3,建侨房2000多幢,而且是成街成坊地进行建设,这是保证小公园能够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下高起点规划和高标准地进行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 03 兴旺发达的百年商埠 华侨资本的涌入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汕头商贸业发展提供了雄厚基础和强劲动力。1933年,汕头市有商行3411家,涉及55个行业,当年交易额为大洋6.92亿元,居全国第七位,仅次于上海、天津、大连、汉口、胶州、广州。 ![]() 据1934年出版的《汕头指南》记载: “汕头处大海之滨,为岭东门户,而南中国之一大贸易场也。自辟为商埠以来不过数十年之久,而商业之发达已骎骎乎,有追踪沪粤之概,则其地位之重要有不可忽视者矣。……” 由此可见当时汕头埠商业发达的程度。 带着浓郁传奇色彩的工商业发展,还催生出汕头诸如侨批、水客、批馆等一系列的独特地方商业模式,也造就了洋味、潮味、侨味、海味扑面而来的汕头文化。 ![]() 04 小公园 大世界 当大世界浓缩成小公园,注定它要随着世界风云而变幻,此起彼伏。 如今,“小公园”已经是汕头老城区的名称。 ![]() 73.53公顷的片区,以中山纪念亭为中心,向周边呈扇形放射状分布着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以及为人熟知的“四永一升平”等街道,在这片中国最大规模骑楼建筑群里,留存着海内外汕头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共同记忆:
![]()
![]()
此外,“小公园”还分布着潮海关系列旧址、日本台湾银行汕头支行旧址、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存心善堂旧址、永平大酒楼旧址、人民银行旧址、汕头侨批业公会会址、大光明电影院、南京旅社等等历史建筑。 旧城胜迹,历经沧桑,成为汕头历史商业区繁华过往的见证。 ![]() 来源:方志广东 |
|